刘治琴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第四小学 宁夏中卫 755200)
信息技术的兴起和普及加快了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度,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彻底颠覆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课堂氛围不仅更加轻松、愉悦,而且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更高涨。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树立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并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高效融合的策略,以便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地显示在小学数学课堂之中,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持续发展。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并未发挥出自身的参与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而是大多时候抢占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小学生的个性以及创造力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才能真正地起到改善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效果。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可以实现教育形式的创新,还能创建良好的交互式学习情境,在这样的小学数学教学背景下,小学生可以自主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不仅强化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1]。
如今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明确要求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灵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发展。加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实现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提高教师对数学课程本质的认识,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学数学知识实现了从抽象到生动形象的转变,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准确地加强对数学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帮助小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真正地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抽象性和逻辑性强是数学知识的普遍特性,这也是小学生学习中的重要阻碍,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进行高度的渗透和融合,可以彰显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动态演示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展示给小学生,让数学知识实现动到静的转变。而动态性的数学知识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引导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和探索,进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使小学生逐渐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最重要的是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让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同时也能让小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同时也高效达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2]。
受到信息化教学趋势以及新课改的共同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交流与互动方式也更加丰富,比如说教师可以借助白板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方式来组织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更丰富的数学知识,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为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性,不仅可以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有重要意义。
从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现状来看,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并未深入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甚至还有部分数学教师由于缺乏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排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应用,进而影响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也就难以发挥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还会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存在错误认知,导致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频频出错,特别是使用不合理问题更是十分突出,导致无法掌握正确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部分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但是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不足,也就难以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真正作用,导致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导致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明显的形式化问题,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数学这门学科涉及的内容较多,但是与数学教学相符的信息技术软件资源普遍缺乏,这是影响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关键因素。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软件资源,导致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拥有者也难以发挥出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的辅助作用,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也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应用带来了较大阻碍。
课堂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做好课堂导入工作,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最重要的可以引导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大有帮助,同样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路径。课堂教学环境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直接影响,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动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为小学生创建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情境拉近数学与生活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参与课堂的学习中[3]。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选取生活背景,围绕三角形内角和、直线、线段等知识制作生动形象的视频,借此来加强角、三角形运动等知识的联系,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借此突出重点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创建问题情境:“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与三角形有关的东西?”利用问题引导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小学生在看中学、在学中思,进而帮助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而且通过观看点旋转成为三角形的过程,还能提高小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的认识。
生动直观呈现是信息技术的重要优势,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生动直观的呈现,有利于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化程度,从而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机械化的讲解或者灌输教学很难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更不用说理解和掌握,只有真正的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才能迎合小学生的思维,让小学生可以轻松的理解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和学习效率。
以“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多边形与小学生所学习到的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所差异,理解和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就可以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为小学生展示图形处理的多种方式,如旋转、平移和翻转等。通过引导小学生观看图形处理的过程,来帮助小学生加强对多边形面积构成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小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原理以及计算方法,比如说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将多边形进行拼接和切割,让抽象的知识点更加生动、清晰,以便提高小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小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知识的动力和信心。
翻转课堂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如今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在我国各阶段的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为达成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目标,教师还可以利用好信息技术,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上与课下的有机联动,强化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空间的有效拓展[4]。
比如说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将其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如概念、性质、体积公式、表面积公式等,然后针对每一个小知识点制作几分钟的微课视频,借助简单的微课视频来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微课视频中应该注重合理地融入图片、视频等多种元素,并将制作好的视频压缩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中,让学生课下自行下载进行预习,指导学生做好预习的总结工作,将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记录,并在课堂上将这些难点及时反馈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反馈,以这部分知识为重点,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以帮助小学生顺利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此外,这些微课视频还可以用于课后的复习,指导学生课后对微课视频进行反复观看,这样可以加强重要知识的复习,而且还能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俨然十分落后,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而且也不利于小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升。素质教育明确要求,要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小学生,始终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同时在确定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还可以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趣味问题情境,增加师生间的互动,进而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让小学生可以积极投身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5]。
比如说在讲解 “圆”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生活常见的与圆形有关的物体展示给小学生,如各类交通工具的车轮,然后还可以提出趣味的探究问题:“同学们这些车轮能否换成三角形、正方形或者其他的图形?”在问题的引导下,小学生就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就会发散思维进行探索。在学生探究期间,教师还可以及时给予一定的指导,提高小学生对圆形知识的认识,不仅发展了小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小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并未意识到课后环节的重要性,课后活动主要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对课堂学习知识进行总结和学习,协助小学生构建一个科学的数学知识框架结构,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课后就是让学生做习题,所以大多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了大量的练习,这样只会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中,不仅无法帮助学生加强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而且还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导致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为了利用好课后时间,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中下载,并对思维导图进行完善[6]。
如学习完“因数与倍数”后,就可以围绕2、3、5 的倍数特征,为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将思维导图发送到班级的微信群,然后让学生将思维导图中的空白位置进行补充,而小学生补充思维导图实际上就是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巩固的过程,借助思维导图来可以帮助小学生实现完整知识链的构建。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布置一些趣味游戏活动,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小学生在完成游戏来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记忆,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小学数学创新发展的必然,对于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有重要意义。但是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在融合中也有很多问题,对此教师就应该加强对二者融合重要性的认识,并探索有效的融合对策,借此来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