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晓黎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不孕症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其发病人数已达育龄人数的14.5%,其中继发性不孕约占2/3。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所致的输卵管阻塞、盆腔粘连是继发性不孕的首要因素,其所致的子宫内膜炎症、宫腔黏连、子宫内膜息肉等也对妊娠及妊娠结局产生重要影响[1]。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慢性子宫内膜炎在不孕症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8%~56.8%[2],而在复发性流产及辅助生殖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中,甚至分别高达67.6%和56.8%[3-4]。由此可见,慢性子宫内膜炎与女性不孕、反复流产及辅助生种移植失败关系非常密切。慢性子宫内膜炎所致的不孕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殖健康、生活质量和家庭和谐,积极防治慢性子宫内膜炎,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妊娠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魏绍斌教授是四川省名中医,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妇科炎症、痛症方面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在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所致的不孕症的诊治方面有较高造诣。笔者有幸师从魏教授,现将魏教授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性不孕症的经验总结如下。
不孕症作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一,多认为其病因为盆腔炎性疾病导致的输卵管堵塞、盆腔粘连,而慢性子宫内膜炎很少被提及。魏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其输卵管通畅,但仍然不孕,通过宫腔镜检查发现这部分不孕患者存在慢性子宫内膜炎症,表现为子宫内膜间质水肿,存在散在的<1 mm的微小息肉,有时可见局部点状或弥散性内膜充血[5]。经过规范的治疗,这部分不孕患者妊娠率有明显改善。因此魏教授提出了“慢性子宫内膜炎性不孕”的病名,她认为胚胎着床是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一系列精密的调控过程,囊胚形成后通过输卵管的运送进入子宫腔,并在子宫内膜上进行定位、粘附及侵入[6],在这一过程中子宫内膜容受性正常,子宫内膜的转化与胚胎发育同步,是胚胎植入成功的关键。若病原体入侵子宫内膜,则导致一些促炎因子(IL-6、IL-10、IL-17和TGF-β)、黏附因子、趋化因子、选择素E等分泌异常增加[7-8],激发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产生大量的炎性细胞、免疫细胞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干扰淋巴细胞旁分泌因子表达,形成具有细胞和胚胎毒性的子宫内膜炎性微环境[9-10],从而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无法转变成允许胚胎粘附、侵入的状态,进而导致不孕,应被归入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范畴。这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常常被忽略,因此更应深入研究该病,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
不孕症的病因较多,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论子嗣》中提出女子不孕的原因有十:“女子不能生子有十病。……十病何为? 一胞胎冷也,一脾胃寒也,一带脉急也,一肝气郁也,一痰气盛也,一相火旺也,一肾水衰也,一任督病也……一气血虚而不能摄也。”历代中医多认为不孕症的病位主要在肝、脾、肾,涉及病因主要有寒、热、虚、痰、湿、瘀。而针对慢性子宫内膜炎导致的不孕症,魏教授认为其发病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关系密切,“虚实夹杂”是其病机实质。魏教授以“三因制宜”思想为指导,结合四川盆地湿热较重的独特地域与气候特点,总结出“气虚血瘀夹湿”为本病的根本病机,她认为在四川盆地,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发病主要因为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或体虚之时,摄身不慎,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之邪流注下焦;或在特殊地域气候条件下长期贪凉饮冷、忧思劳倦损伤脾胃,致水湿无以运化,津液输布失常,内生湿邪,流于下焦,郁久化热,湿热之邪与气血相互博结于胞宫冲任,胶结难解,致病情迁延难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该病日久迁延不愈,易耗伤正气。针对慢性子宫内膜炎性不孕,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如果治疗不及时,更易损伤正气,导致病程迁延,进一步加重湿、热、瘀胶结阻于胞宫冲任,致冲任不通,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胞宫无以为养,不能摄精成孕或孕囊不能植入胞宫,最终发为不孕。这也体现了《医学源流论》所云:“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起。”
魏教授针对慢性子宫内膜炎性不孕“气虚血瘀夹湿”的虚实夹杂病机实质,以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强调“扶正祛邪”,提出本病应从肝脾论治,去湿热之源,除瘀血之因,并创制了“益气化瘀清热除湿”的方法,自拟盆炎康复汤,即理冲汤、玉屏风散合失笑散加减化裁进行临床治疗。处方组成:黄芪、党参、白术、三棱、莪术、鸡内金、防风、红景天、生蒲黄、五灵脂、延胡索、薏苡仁、白芷。魏教授使用理冲汤主要取其益气行血,调经祛瘀之功,方中党参、黄芪补气,三棱、莪术活血祛瘀消癥,白术健脾补中,鸡内金运脾消食。参、芪益气使瘀血去而气血不伤,与活血药同用则补而不滞,兼能加强三棱、莪术活血祛瘀之力。考虑到湿热之邪为病,故方中去天花粉、知母、山药等滋阴药物,避免邪气胶结难去。使用玉屏风散主要取其补脾实卫,益气固表之功;使用失笑散及延胡索则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同时方中加入薏苡仁清热健脾,利水渗湿,加入白芷祛风,燥湿,消肿,止痛,全方共奏益气化瘀,清热除湿之效。魏教授结合患者的不同病证特点,在本方的基础上常酌加鸡血藤、泽兰、路路通、川芎活血通络,苍术除湿通络,巴戟天温肾助阳,制香附、姜黄、蒺藜等活血调经,行气止痛。
魏教授在临证过程中非常重视中医内外合治的思想,强调多途径、多靶点给药。因为慢性子宫内膜炎性不孕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关系非常密切,因此魏教授制定了“中药内服+中药灌肠+艾灸(温盒灸)”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主要给药途径之一,可让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还能增加局部血药浓度,使药物被充分吸收,提高疗效。魏教授使用的灌肠药物为妇科灌肠液,其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制剂,药物组成:草红藤、败酱草、蒲公英、黄柏、丹参、赤芍、延胡索、三棱。其中草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尿散结;黄柏清热除湿;丹参、赤芍凉血活血;延胡索行气止痛;三棱破血行气止痛;全方共奏清热解毒除湿,活血化瘀止痛之效。魏教授认为本法既能起到祛邪外出、改善子宫内膜局部炎症微环境的功效,还能避免过用清热解毒除湿药物对脾胃功能的影响,减少内生湿邪的可能。
《本草从新》中云:“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魏教授使用艾灸治疗,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最终实现调和冲任,扶正祛邪,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艾灸所选穴位有:神阙、足三里、中脘、关元。其中神阙穴内联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具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之功效;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可和胃健脾燥湿,补中益气养血,扶助正气,为强壮保健穴;中脘,为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具有和胃健脾之功用,是养生保健的主要穴位;关元,乃足三阴、任脉之交会,通胞宫,灸之可调理脏腑功能,疏通全身气血,具有通调冲任、培补元气之效。慢性子宫内膜炎性不孕是一个慢性妇科疾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是久病伤正、湿瘀阻络、血瘀难除和盆腔局部免疫能力下降。对上述穴位艾灸可达益气扶正、行气活血、除湿止痛之功,从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达到防治助孕的目的。
魏教授以“扶正祛邪”思想为指导,通过中药内服+中药灌肠+艾灸(温和灸)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慢性子宫内膜炎性不孕进行治疗,通常治疗3个疗程(即3个月经周期),魏教授强调治疗期间需严格避孕,停药后方可备孕。该法实现了内治与外治的有机结合,使“邪去正安”,任通冲盛,气血运行通畅,孕囊即能顺利着床。
李某,女,25岁,已婚,孕1产0,4 a前人流1次。因“未避孕未孕4+a”于2016-07-29就诊。患者平素月经规律,5~6 d/28~30 d,量中,色暗,夹血块。末次月经:2016-07-10,量中色暗红,夹血块,伴痛经,平时经常出现头晕,乏力,小腹隐痛,腰酸胀痛,月经过后症状加重。2016-06-22生殖内分泌激素: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5.12 mIU/mL,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6.13 mIU/mL,雌二醇(Estradiol,E2)56.63 pg/mL,孕酮(Progesterone,P)0.12 ng/mL,睾酮(Testosterone,T)24.13 pg/mL。就诊当日阴道彩超:子宫前后径3.0 cm,内膜厚0.6 cm(单层),其回声不均匀,可见多个0.6~0.7 cm稍强回声,双侧卵巢探及十数个小卵泡,最大0.9 cm×0.7 cm。刻诊:畏寒,疲乏无力,情绪欠佳,白带量多伴异味,色黄,偶有外阴瘙痒,纳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不孕症。辨证:气虚血瘀夹湿。西医诊断:不孕症。治疗:建议患者检查甲状腺功能、不孕相关抗体、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镜检查,寻找不孕原因。
2016-08-22二诊:患者月经周期12 d,症状如前所述,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孕前检查示:甲状腺功能无明显异常,不孕相关免疫抗体均为(-)。输卵管碘油造影提示:双侧输卵管通畅。宫腔镜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弥散性充血,间质水肿,见多个息肉样增生,直径约0.5~0.6 cm,双侧输卵管开口可见。术后病检提示: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间质慢性炎症。中医诊断:不孕症。辨证:气虚血瘀夹湿。西医诊断:慢性子宫内膜炎性不孕。治疗原则:益气化瘀,清热除湿。治法:内服自拟盆炎康复汤+中药保留灌肠+艾灸(温和灸)。①内服处方:黄芪30 g,党参30 g,生白术15 g,三棱15 g,莪术20 g,鸡内金15 g,防风15 g,红景天15 g,生蒲黄15 g,五灵脂15 g,延胡索20 g,薏苡仁30 g,白芷15 g。12剂,水煎服,100 mL/次,3次/d,1剂/2 d,经期不停药。②中药保留灌肠:妇科灌肠液(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制剂)。处方组成:红藤30 g、败酱草30 g、丹参30 g、赤芍30 g、延胡索30 g、三棱20 g。用法:直肠给药,50 mL/次,保留5 h以上,从经净后开始用药,1次/d,以14 d(非经期连续用药)为1个疗程,1个月经周期治疗1个疗程,经期停用。③艾灸(温和灸)。用法:将艾灸条放在木盒中,每次施灸1~20 min,3次/周,持续12周,经期停用。选穴:神阙、足三里、中脘、关元。医嘱:严格避孕。
2016-09-17三诊:为月经周期第7天,患者月经色红,血块较前减少,痛经减轻,小腹隐痛,腰骶酸痛较前明显缓解,神疲乏力症状减轻,白带量减少,色淡黄,余无特殊不适,继以中药自拟盆炎康复汤加减治疗,加鸡血藤20 g,路路通15 g,12剂,水煎服,100 mL/次,3次/d,1剂/2 d,经期不停药。继续中药灌肠及艾灸(温和灸)治疗。嘱患者严格避孕。
2016-10-16四诊:为月经周期第7天,患者月经色红,无血块,无痛经,小腹隐痛,腰骶酸痛症状基本消失,神疲乏力症状明显减轻,白带量减少,色白,无异味,余无特殊不适,继以上方治疗,12剂,水煎服,100 mL/次,3次/d,1剂/2 d,经期不停药。继续中药灌肠及艾灸(温和灸)治疗。嘱患者经后停药,可监测基础体温,开始试孕。
2016-12-17五诊,患者停经35 d,查生殖激素,E2:281.9 pg/mL,P:27.9 ng/mL,β亚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636.3 mIU/mL。诊断:早早孕、异位妊娠待排。
按:患者未避孕未孕4 a,既往人流1次,诊断继发性不孕明确,通过系列孕前检查,诊断为慢性子宫内膜炎性不孕。患者平素月经规律,色暗,夹血块,伴痛经,时常出现头晕,乏力,小腹隐痛,腰酸胀痛症状,经后加重。白带量多伴异味,色黄,偶有外阴瘙痒,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四诊合参,辨证属气虚血瘀夹湿证。采用益气清湿化瘀法,通过内服自拟盆炎康复汤+中药保留灌肠+艾灸(温盒灸)进行治疗。盆炎康复汤由理冲汤、玉屏风散合失笑散加减化裁而成,方中南沙参、黄芪补益元气,配合三棱、莪术活血祛瘀,使本方补而不滞,同时也加强了三棱、莪术活血祛瘀之力。考虑该患者湿热为病,故方中去天花粉、知母、山药等滋阴药物,避免湿热之邪胶结难去。方中使用玉屏风散补脾实卫,益气固表;使用失笑散及延胡索则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加入薏苡仁健脾利水渗湿,全方攻补兼施,共奏益气清湿化瘀之效。中药保留灌肠主要取其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止痛,利用盆腔静脉丰富的特点,一方面减少药物对胃粘膜的刺激,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另一方面增加了局部循环的血药浓度,起到了祛邪外出而不伤正的作用。艾灸(温和灸)则利用其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而所选穴位有:神阙、足三里、中脘、关元,其中神阙穴温补元阳,健运脾胃;足三里穴健脾燥湿,补中益气养血,扶助正气;中脘穴和胃健脾;关元穴通调冲任、培补元气。本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方案,多途径、多靶点给药,共奏益气清湿化瘀之效。三诊时,患者诸症减轻,故加入鸡血藤、路路通,加强活血通络功效,以利患者治疗后妊娠,四诊患者气虚血瘀夹湿证候已基本消失,故建议患者结束治疗后备孕。在结束3个疗程后,患者外邪已除,正气充足,任通冲盛,适时交合,则顺利怀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