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丽华 赵兴强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东门林场,广西 扶绥 532199)
森林是“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能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目前,随着我国政府对营林造林工作越来越重视,使得我国的营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绿化面积也逐渐得到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营林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生产方式落后、市场分析能力不足、管理制度不够全面、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皆会影响营林生产的工作质量,造成了森林生态环境出现不平衡、不稳定的现象,不利于全面发挥出森林应有的价值。对于如何加强森林营林生产技术的把控,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对策,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使森林资源的价值达到最大化,是当前林业发展中人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下面对森林营林生产技术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展开相应的分析与探讨。
森林营林生产是补充森林资源的重要措施,是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的林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一方面是社会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林木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重视,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采伐利用。因此,如何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二者之间的平衡,是当前林业工作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首先,通过营林生产工作,能提高人工林的种植面积,补充因天然林禁伐而缺失的林木资源,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其次,营林生产工作不仅能扩大森林面积,同时还能更好地发挥出了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具有的生态效益不可估量。最后,营林生产不仅能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同时还解决了许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可见,森林营林生产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态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营林生产方式是一种比较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相应的集约化生产水平比较低,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发展到现在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一,传统的营林生产方式对苗木的培育技术不够先进。具体表现在林木的育种环节中,许多苗圃的建设及管理与设计标准不够吻合,不能有效适应现代化林业的发展需要,造成了苗木质量不合格、苗木成本过高、苗木树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在实际的营林生产中因树种选择问题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提高造林数量与质量形成很大的阻碍。其二,不重视林地的选择与整地工作。传统的营林生产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劳动力密集、集约化水平不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急于求成,盲目跟风与投机行为十分显著,而不是依照林木的生长规律与自然习性去科学选地整地再造林,使得后期的经营管理工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与改善,加大了营林生产成本。其三,营林种植后的抚育管理工作不科学、落实不到位。营林生产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但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所涉及的工作内容也比较多,管理起来相当复杂,一旦其中的某个工作环节不够科学合理或者是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就有可能导致幼林成林率低、林木生长状况不佳、林业病虫为害严重、森林火灾频发等问题,严重降低了整体的营林造林质量,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市场需求是营林生产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导向,如果营林者没有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在里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营林生产就有可能不符合市场实际需求,呈现出与市场相脱节的状态,营林生产工作就无法取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好市场的供需关系,明确造林的树种以及数量,是营林生产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必要前提,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木材。但是,市场的需求往往是一个动态流动的过程,具有不稳定性,这对营林工作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和动态市场的分析能力,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营林造林规划,否则必将导致林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呈现出脱节的状态,资源浪费现象也会不断出现,森林便不能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与作用。目前,我国仍有许多森工企业的营林造林市场分析能力严重不足,在没有进行市场调研的前提下,每年根据以往的惯例进行营林造林工作,造成更新造林的树种比较单一,且质量偏低,不能取得预期的效益。此外,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营林生产的市场信息就会滞后,也有可能导致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无法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也会导致森林营林生产无法发挥出真正应有的价值与效益。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东西及南北都相距数千公里,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营林生产技术推广时,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地选择树种种植,否则定是南橘北枳。然而,许多地区的营林生产并不符合适地适树的原则,更没有因地制宜及时改变、规范化种植管理制度和采伐管理制度。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地区没有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来推广科学合理的营林生产技术,对于基层林业技术管理制度的制定更是不够合理、不够健全,缺乏对基层林业实际情况的掌握,通常只是把国家规定和地方规定盲目地进行结合,不仅导致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还严重影响着林业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再加上许多农民林业生产技术思想比较滞后,他们的营林生产方式仍比较传统,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有限,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林业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应用。所以,这就需要林业相关的管理部门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确保营林工作规范化。
近年来,政府对森林营林生产工作越来越重视,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到植树造林的行动中,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于森林的营林工作便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金山银山,还要绿水青山,即实现森林营林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但是,从事营林生产以及森林管护的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专业的生产与管理技术,才能实现森林营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局面。不过随着我国森林面积的不断扩增,现有森林营林技术人员的数量及专业能力明显不足,而且相关工作人员很少能够得到专业的知识、技术培训,所以他们在进行营林生产时只是凭借着自己或者是代代相传的工作经验来判断,很有可能导致工作出现偏差,从而使营林生产工作出现问题,不利于提高森林的营林质量。此外,由于我国的营林生产多分布在偏远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村镇地区,而且城乡差距在逐渐增大,所以越来越多村镇的青壮劳动力“进城”寻求发展,造成了村镇出现了一定的老龄化和“空心化”,优质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具有营林技术与经验的农民更是少之又少,这无疑阻碍了基层林业的发展。因此,营林生产不只是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大量优质的劳动力也紧缺。
传统的营林造林种植方式,不仅树苗的成活率低,还会导致林木生长质量不佳。为了提高林木产量与质量,相关林业技术人员应该采用创新的生产方式,把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从而发挥出更好的营林生产价值。首先,对于营林生产问题要重视,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潮流,并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更为合适的优质树种应用到生产实际,林地的选择也要符合营林生产高标准、高要求,不断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以及幼林成林率,这也是新时期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重点。然后,还要对一些传统的营林抚育管理措施进行适当地改进和创新,例如林业病虫害的绿色防治、森林火灾的科学预防等。最后,再加大对营林生产技术的推广、宣传工作,以满足新技术与传统营林技术的平稳过渡。因此,通过优化树种、合理选择林地、绿色防控森林病虫害等创新的营林生产方式,最终实现科学化的营林种植,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及质量,维持生态平衡。
营林生产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所以,在进行营林生产前必须要对市场的基本情况及变化有所掌握及了解,在进行营林生产时,相关林业技术人员还应该把市场分析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指标,重视自身分析能力的提升。首先,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对种植区进行摸底调查分析,熟悉周边存在的营林树种与市场供需关系是否饱和等信息,并对相关数据与资料进行统计整理,为开展营林生产的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紧接着,相关技术人员还要将存在的各种不同市场需求关系来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对比,再规划设计出一个最优、最合理的营林造林方案,为后续营林造林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可见,在营林生产中,敏锐的洞察、分析能力是林业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只有对经济市场的实际需求及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抢占有利先机,才能确保森林资源的价值与效益得到充分发挥,避免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森林对于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立健全林业管理制度,对林木的生长质量有着保障作用。首先,要明确相关林业管理人员自身的分工与职责,对整个营林生产工作进行全面、系统地管控,制定事故处理预案,防患于未然,并组织专门的管理小组对营林树种的选择、立地的选择、幼苗的培育及种植、后期林木的抚育及经营活动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管理。其次,在管理方式上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来不断优化营林造林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要对森林资源进行高效的管护工作,严厉打击各种森林偷伐、少批多伐等违法行为,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分配有限的森林资源,不仅给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林业木材,还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出森林资源的调节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最后,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以“科技兴林”为目标,创新林业技术管理制度,从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再到技术推广这三方面,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确保相关林业技术得到创新与发展,保证相关的技术更好地为营林生产服务。总之,在营林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明确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领导乃至个人的工作内容、目标及要求等,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不断去营造良好的营林生产条件。
由于当前林业技术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不高,所以容易导致在进行营林造林时产生许多问题,影响实际的营林质量与数量。因此,对于当前营林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相关营林单位要积极应对,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对于营林技术与相关知识的把握,使之能够在进行营林造林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助力营林工作高效、高质量地开展。对于林业相关工作者只是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首先,可以以“旧人”带“新人”的方式来把缺少实践经验的营林工作者带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体验,耳濡目染地就可以逐步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素养。其次,可以开展相关的座谈会,通过邀请一些专家团队来分享在营林造林上相关成功的经验,互相进行学习。最后,对于实践经验丰富而理论知识匮乏的营林工作者,要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可通过进修或者实行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林业工作者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也能为人才的储备做好铺垫。因此,只有将营林生产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森林营林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才可以尽可能地提升营林造林的工作质量及效率,发挥出森林应有的巨大作用。
总的来说,为了使营林造林高产高品质,需要我们掌握好营林的生产技术。通过寻找营林造林生产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制定创新的生产方式开始,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及质量,到提升市场分析能力,确保营林生产符合市场规律的需求,发挥出林业资源应有的价值与效益,再到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营林生产每一个阶段都能按照要求循序渐进,从而对林木的生长质量有着保障作用。最后再通过提升林业人员技术水平来提高工作效率及营林生产效果。只有这样高效的经营管理措施才能使营林造林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实现森林营林造林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