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探讨

2022-11-23 08:09张凤云陈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城镇化战略农村

张凤云陈 明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滁州 239000)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负面效应日益凸显,空心村等问题层出不穷。2014年国务院印发《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坚持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在目标定位、核心内涵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别。传统城镇化以城建规模增长为目标,以地方经济增长为核心,新型城镇化强调提升质量,以人为核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国社会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振兴目标。乡村振兴通过健全融合发展机制,形成城乡人才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实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机制内在逻辑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逻辑自洽性,对二者逻辑关系探讨从现实困境展开。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城镇化发展内在动力发生变化,面临主要挑战不同。

最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建设用地刚需与耕地保护约束矛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矛盾,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承载力不足的矛盾。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基本国情,城镇化伴随土地占用规模增加刚需,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方式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是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耕地红线。如何处理好城镇化发展中土地利用管理问题成为突出难题[1]。城镇化偏向性发展模式下,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环境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下发展新型绿色城镇化成为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亟待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城镇化率在30%-70%为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城镇化率距离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有较大差距,以每年1个百分点增速计算,每年有超1000万人口进入城市,大规模人口迁入城市为医疗卫生、生活保障等公共服务承载力造成巨大压力。

2018年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指示,强调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以补短板为战略实施方向,实现产业、文化、组织振兴。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处于政策细化阶段,后续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密集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突出难题包括农村发展落后及农民增收困难等现象并存,城乡体制机制壁垒阻碍资源要素双向流通转变。农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短缺导致农业基础薄弱等现象。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要素支撑。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城镇化发展困境提供现实选择,两者需要重点调控。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战略重点,新型城镇化可以吸纳劳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2]。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农村地区政治工作开展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将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结合,是破解三农问题重要方式。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配合可缓解二元结构失衡局面。

空间粘性最早由经济地理学家Markusen提出,国内学者引出战略耦合理论基础,空间粘性是生产活动空间位移产生成本,取决于生产主体对距离的敏感度,对距离不敏感空间小,空间粘度取决于生产要素复杂度,存在尺度之分,因占地面积大对地域资源需求高;区域尺度上空间粘性表现在生产活动对人才的依赖。国家尺度上,空间粘性体现为生产活动对宏观政治环境的依赖。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基于空间粘性距离敏感度,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将战略耦合分为依附式,反哺式与交换式耦合。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提出时间不同,但战略目标一致。空间粘性决定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度。

二、新型城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机制

新型城镇化核心要素,发展理念可与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协同领域,体现在城镇化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功能方式。新型城镇化以就近城镇化为主要模式,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四化同步为动力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一)新型城镇化强化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城镇化以政府为主导外生性模式,表现出城市空间扩张,土地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等城镇化带来的各种弊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城市规模,土地城镇化严重超前于人口城镇化,一些地方出现空城等现象。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要求认识到人的重要性,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作用对象关系密切[3]。新型城镇化可推动农民市民化,有效吸纳农村人口。乡村振兴是有规划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减少农民的要求契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非农就业创造机会,提升农民主体意识与参与能力。农村就近城镇化推进有利于破除二元结构体制,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

(二)新型城镇化是优化乡村结构的重要途径

传统城镇化以异化为主导路径模式,异地城镇化载体超大城市面临城市发展饱和状态。异地城镇化可通过发挥其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但易对迁出地产生负面影响。如空心村面临农村人口“空心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集中流向城市,农村居住结构空心化是空心村面临的空间布局结构混乱等问题。新型城镇化可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就近城镇化是在原居住地空间内,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农村就近城镇化有利于增强地区经济活力吸引农民回流。农村就近城镇化对乡村布局形态优化发挥作用。

(三)新型城镇化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农村就近城镇化对村庄科学规划布点,活力规划农用空间布局,可提高农民居住集中度,为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创造条件。城乡空间协调发展理念下,新型城镇化改造城乡发展规划统筹,有利于发挥城市辐射作用,优化城乡结构。传统粗放型城镇化重污染发展模式,忽视环境效益,导致土地资源配置扭曲,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绿色化良性互动。绿色城镇化发展观与乡村振兴理念契合,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乡村难以实现全面振兴。农村生态系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生态环境恶化对三农产生直接负面影响[4]。一些贫困地区农民掠夺开发消耗自然资源,导致陷入贫困——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恶性循环,导致农村贫困代际化。

(四)新型城镇化为乡村复兴提供持续动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促进信息化,十九大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四化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系统,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提供支撑。农业现代化涵盖经济发展重要领域,为乡村发展提供全面动力。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创造岗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是释放农村农业需求的重要基点,可以扩大农村市场需求。城镇化促进城市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延伸。信息化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农业产销等环节结合,农业现代化为农业发展带来先进技术,以现代化知识体系渗透有利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三、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机遇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一致,二者区别是关注区域不同。乡村振兴要改变我国发展不平衡现状,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体现在有利于化解大城市发展中城市病问题,有助于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以提供生态空间支撑满足绿色城镇化需求,以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平等城镇化目标。

(一)乡村振兴有利于化解大城市发展城市病问题

城市病是城市发展规模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产生的系列问题,如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等问题,降低市民生活质量。乡村振兴战略对城镇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乡村振兴有助于解决农村发展面临的不合理资本配置困境[5]。各类资源要素流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乡村振兴为资源要素整合提供良好环境。乡村振兴有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进程就业动因是增收,乡村振兴激发进城务工人员会返乡就业。乡村振兴强调依靠政策推动资本等延伸至乡村建设。

(二)乡村振兴有助于农村就地城镇化

就近城镇化是农村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的城镇化,使农民在乡村实现市民化转变,享受市民相同的生活品质。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就地城镇化奠定基础。产业振兴能解决农村产业空心化等多重问题。乡村产业振兴有助于多样化产业发展,人才振兴发展农村理念有利于推进农民市民化转变,人才振兴引进人才带动农村劳动力,可以提高农民专业技术知识,从建立城乡融合机制角度改变落后现状。

(三)乡村振兴满足绿色城镇化内需

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生态恶化问题,垃圾污水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农民居住环境。乡村振兴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水平。城市周边农村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空间,乡村需与城市繁荣发展、城市依赖农村多功能产品供给,乡村振兴基于两山论理念,将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农村产业优势。乡村振兴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发展观,如发展特色小镇为典型综合探索,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改变过去高能耗生产生活方式。

(四)乡村振兴实现平等城镇化目标

平等城镇化本质是统筹,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特色乡村振兴道路,要求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信息流通等方面落后。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乡村发展思路,乡村振兴通过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以多样化发展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发挥对乡村产业现代化辐射作用。以产业兴旺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在农村享受市民福利待遇。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破除城乡分割制度藩篱,通过推进住房制度,劳动力就业制度改革等推动乡村振兴。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发挥作用体现在以人为核心要求有利于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就近城镇化为主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乡村振兴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缓解大城市发展中城市病问题。乡村振兴要求与绿色城镇化契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人的主体,乡村振兴打破二元分割治理体制,使农民分享国家发展成果,必须将科技融入工业产业,加快生产结构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促进人力物力有效整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涉及乡村技术,土地等问题,政府要避免政策冲突。用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产业层次,增加农民收入。要把智慧农业发展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有计划有序推进,早日破解三农发展中的问题。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政策体系方面,需处理好长短期目标关系,注重发展质量,因地制宜,确保二者相互促进作用,走协调发展道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为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机制,各地政府要建立系统化城镇化规划,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对各工作环节问题及时发现解决,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乡村城镇化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方引导人力物力有机整合,增强改革协调性助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涉及不同领域调整,政府应在双方协同关系基础上进行系统性规划,避免政策安排冲突,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

猜你喜欢
城镇化战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央视与中移动战略合作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