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医科视域下护理学术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022-11-23 07:50:01沈碧玉崔恒梅石松松李芸芸陈昊洋
中国临床护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医科跨学科学术

沈碧玉 崔恒梅 石松松 李芸芸 陈昊洋

2019年,国家教育部提出要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重点强调“四新”建设,即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1]。其中新医科的“新”概括为3个方面:新理念,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新背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产业革命的来临;新专业,对旧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精准医学、智能、转化医学等医学新专业[2]。在新医科的背景下护理研究者如何探寻创新发展之路,护理学术应该如何在新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护理是一项为健康服务的专业,在尊重人的需要和权力的基础上,促进、维持或恢复所需要的生物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健康,以及预防疾病[3]。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任务紧紧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落实预防为主,加强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4]。随着时代的变化,护理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护理学术在护理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如何在时代新思想、新内涵中保持护理学术的创新性及科学性是所有护理学者在不断探索的过程。本文以新医科为背景,浅谈在新医科视域下对护理学术的思考。

1 护理学术应倾向于全民健康管理,提升护理的认可度和社会地位

护理工作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的全周期,护理人员在专科护理、病情观察、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健康教育、心理支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2020年世界护理状况报告[6]中亦指出,如果没有护士和助产士,就不会有卫生保健,护士和助产士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全面健康覆盖的承诺来说至关重要。《“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7]中强调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突出解决好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要覆盖全生命周期,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措施[7]。无论是国际层面还是国家层面,都强调全民健康管理的作用,也凸显了护理人员在其中的作用,对于健康、亚健康人群,防大于治,护理人员要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传播健康知识,科普是重要的途径之一[8]。华玮等[9]通过组建护理志愿者团队对所在辖区的居民进行五官科知识的科普宣教,提高了社区居民对五官科保健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居民对疾病的科学认知。对于慢性病患者,要实现院内到院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防治结合。郭建星等[10]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采取延续性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患者自理能力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再入院率降低,并且节约了医疗资源。对护理的学术研究不仅仅是针对患者的研究,还要针对健康人群,部分地区的护理科普已有成效,但还未发展为全国性的燎原之势,还需要广大护理人员共同为之努力。

2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发展护理信息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热词冲击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给护理行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2016年《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11]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通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创新优化护理流程和护理服务形式,强化移动医疗设备等护理应用信息体系,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和质量,减轻护士工作负荷,实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12],旨在利用互联网平台为特殊人群提供护理服务。魏良云等[13]对护理大数据的热点及趋势进行研究,结果也显示护理需要大数据,信息化可以为护理研究、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护理信息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国外许多国家已将护理信息能力纳入基础课程[14]。美国护理学院学会、美国医学研究院等均将护理信息能力作为护理人员需具备的基本、核心能力之一,而我国护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相对较为薄弱,且缺乏信息能力评估的专业工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护理质量的发展[15]。只有顺应时代背景,应对时代激流,护理才能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

3 发展跨学科合作模式,拓宽护理学术的深度和广度

跨学科发展是未来护理发展的主流方向,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是不可抵挡的创新潮流。美国护理学院协会将护理跨学科教育定义为:护理专业通过与其他研究领域或学科进行合作,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每个学科的发展[16]。国外已经开展护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模式[17]。Smith等[18]对美国全国护理教育中跨学科教师进行研究,提出教师角色示范成功的跨学科合作是护理跨学科教育的一种方式。在当今的医疗保健领域,培养以团队为基础的模式照护患者势在必行。Kim[19]通过跨学科的教育设置使得工程学和护理专业的学生互相影响,对临床视角和技术干预设计都获得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解决医疗保健系统的问题。李晓琴等[20]对2009-2018年国外新生儿护理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的研究不仅注重新生儿本身的护理干预,而且也倡导多学科合作、人文关怀研究。郑琛等[21]探索了医文交融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我国的医学伦理学提供了借鉴。在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医学人文学科的建立便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的例证。医学技术与人文的良好融合,才能够满足人们的多层次需求,也使得医疗更加的人性化和多元化。陈睿等[22]对国际护理人文关怀领域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强调多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整合科研力量,可以提高护理科研的质量,加强护理人文关怀研究合作在未来是势在必行的。在我国,人文护理学科建设还处于初创阶段,专业化研究队伍仍然缺乏[23],护理学术研究应该是基于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下,发展跨学科合作模式,实现“护理+X”的无限可能,拓展学术的深度和广度。

4 发展精准护理模式,对患者表型特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精准医疗是一种新兴的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它考虑到每个人的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个体差异,根据个人的独特特点采取医疗和预防措施,目的是为每个患者/人实现最佳的健康结果。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精准医学的目标是加强对遗传学、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的理解和使用,这是至关重要的,目的是发现有可能导致或预防疾病的因素[24]。精准护理是精准医疗的延伸。以护理科学精准健康模型(nursing science precision health model,NSPH)为例,该模型是由美国健康研究机构开发,该模型包含基于症状的精准测量、基于生活习惯和环境的表型特征、基于基因型等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基于干预靶标识别及自我管理等干预设计的临床应用[25-26]。在国外,精准护理广泛应用于患者症状管理研究中,如疲乏、睡眠障碍、抑郁、疼痛的管理[27]。精准护理为护理科学家提供了在症状和自我管理科学方面发挥领导作用的机会。为了达到精确医疗的目标,必须在从基础科学到临床研究的整个研究阶段,并最终在人口层面应用各种方法,以改善健康和预防疾病。目前,我国开展精准护理的模式尚不成熟,应用基础研究方法进行内在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孟利敏等[28]提出护理人员要敢于冲破固有的观念,通过实验来进行科学验证,探索、揭示研究对象的基本规律。首都医科大学吴瑛教授在2004年开创了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索护理内在机制的实验护理学[29],早于美国护理研究院提出要用基础实验手段开展精准护理研究的倡议,表明我国的护理学术是可以走在世界前列的,只是未形成遍地开花的局势。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实践技能整合精准的护理方法,加强遗传学、组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发展症状和自我管理干预。

综上所述,在新医科视域的背景下,护理学术应该在顺应时代背景、符合我国国情、满足民众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具备包容性、精准性、全面性的特征,如此,护理学术才会跳出固有瓶颈,达到新高度。

猜你喜欢
医科跨学科学术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2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知识产权(2016年4期)2016-12-01 06:57:47
医校协同开展医科生医患心理教育的调查与对策
医科院校农村免费定向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