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体规模预计达到909万,同比增长35万。这个数字表明,2021届毕业生将会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开始焦虑、恐慌、迷茫、失落,多种消极情绪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对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索研究,以期提升2021届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积极心理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的一门学科,主张通过人的积极的力量、善良的品质和我们的美德作为研究的对象,强调心理学不单单要帮助处在相对逆境的环境下的人们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心理条件,同时可以提高在社会环境中构建高质量生活品质。积极心理学主要是通过积极的品质和积极的力量来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此来使个体能够走向健康有品质的生活。简单地概括,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个中心点”它是指积极心理学中以研究人如何追求幸福为目标。“三个基本点”是指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积极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在人们在感受到积极的心理情绪如开心、快乐、兴趣感、敏锐的观察力等。而我们的幸福是大家同时关注的主题,正如中央电视台发起的调查:“你认为你过得幸福吗?你感觉幸福的定义又是什么?”等,所以幸福也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幸福是一种主观精神层面的情绪体验和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1]。
积极的人格特征是通过人的力量和美德构成。塞利格曼用“解释风格”对人格进行描述,把人格分成“乐观解释风格”和“悲观解释风格”。塞利格曼将美德具体用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六大类,并对应性地划分出二十四项可测量并且可以随时贯通的积极品质的因素。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研究中,我们的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建立有效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为积极的人格特征的形成确立必要的保障。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是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并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的生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巨大,实践表明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和效果。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积极的心理学从传统心理学生命研究中,将最不幸的事件转化到研究生命中最幸福的事件。积极的心理学旨在通过重点培养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情绪方面的内容,来实现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以此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2]。
二是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人性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更加强调通过预防来解决大学生各类的心理问题。目前高校毕业生心理压力普遍较大,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心理问题也是尤为突出,应该通过主动干预的形式,促进高校毕业生能够有着积极的心理情绪[3]。
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对于培养高校毕业生养成积极乐观心态有着重要的作用,提升毕业生的幸福感,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去探寻生活的真谛和意义[4]。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及高校人数剧增的背景下,2021届的高校毕业生将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和实际就业困难。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心理教育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点,但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只是依附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尔雅课,未对学生起到真正的心理帮助[5]。
另一方面,高校长期以来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行为养成,往往忽视了与就业息息相关的学生心理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践还存在一定的区分,影响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
高校毕业生心理主要存在的问题:第一,教育目标不清晰,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高校中的就业指导教育主要是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展开,但是缺乏对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状况的关注,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6]。第二,教学计划设置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监督。高校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但是却忽视了就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的心理抗压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
现在,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相对于实际工作环境较为表面,与实践过程的联系不是十分密切,所以高校学生在实际步入工作岗位感到彷徨,不知所措。
第三,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有待提升,还不够专业,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目前,大部分高校中,就业指导教师都是专任辅导员担任,高校辅导员缺乏社会实际的工作经验,没有系统的就业培训,所以导致就业课程理论大于实践,并未对高校毕业生起到较为显著突出的作用[7]。
高校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也是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适应目前发展的社会环境、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学生因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逐步形成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技能的综合素质[8]。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指出,积极心态就是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我们的积极心理。
一个具有积极心态的人,往往身体更健康,成就更加突出,抗抑郁能力也更强。积极心理学提出的科学理论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以求能够有能力创造幸福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生活,为自己适应快节奏社会生活提供有力前提,关注学生的“人性”和“个性”,有效地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参与度及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应对困难的心理能力。
积极心理学中指出积极的组织系统是构建个人积极品质和发挥自身潜能并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因此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学生心理教育中可以给学生带来有效的积极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进而让自己可以有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作为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和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庭环境也是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关键性因素。
大学的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交往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校环境作为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的树立的重要因素。积极心理学指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提高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等多种需求的重要场所,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规则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来不断内化为自身的积极品质。
社会环境同时也是为高校大学生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基础,与幸福感的提升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我们一方面发展经济,良好的经济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现在正在处在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新征程,同时我们也是在向第二个百年而努力,这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大学生能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向上奋进的精神动力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不断完善社会文化,不断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9]。高校学生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和教育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拥有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和知识储备。我们的社会环境为每一个高校毕业生的生存发展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提升了个人的幸福感体验,长此以往我们形成了积极的心理循环系统。
文化在积极心理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心理学认为文化是影响个体发展优势的重要因素,是每个学生所追求的人生价值目标。高校目前也把传统文化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将儒家经典“仁义礼智信”成为每个学生与人交往的标准,不断在实践中“自省”“正己”“仁爱”。通过高校来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地发展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文化,就会失去精神支撑,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让高校毕业生可以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自觉维护并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不断地提高毕业生的个人意志品质,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
高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应该着力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走进企业,参与企业活动,开阔思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在实践中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参与社会实践、企业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激发人的潜能,在知行合一中完成对学习与实践的理解和内化,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 会价值,用获得感托起幸福感。
积极心理观点也认为,在实践中融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提升自我幸福感的途径。高校想要通过在实践育人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育人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育人,将思政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地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加强校企合作,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场所,打通实践育人的合力,以此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的积极性[10]。
总之,积极心理学中提出的观点“社会幸福感”,是指个体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以接纳、社会目标的实现等因素来获得幸福感。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的幸福培养,注重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注重积极的情绪感受、积极环境的重塑。通过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高校毕业生积极情绪培养的探索上,可以提高毕业生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尽快融入社会环境中。
其次,通过对积极心理学观点的论述与高校毕业生紧密联系起来,以期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拓宽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和视角,不断发挥积极心理理论对高校毕业生健康情绪培养的促进作用,推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通过高校的不断推进以及全方位提升育人水平,也在实践育人中更加关注以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集体意识为目标,来提升学生参与社会的责任感,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