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机执法中队
□ 李享红
随着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机生产安全问题上升到农机化管理的新高度,农机监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机监理工作中,创新农机监理工作,成为农机监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运用信息技术,可对各种传感信号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和使用。农机监理工作信息化,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负担,让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化、轻便化、模块化。
目前,农机监理工作面临的普遍矛盾是,农机设备种类繁多,机手人群数量很庞大,而农机监理部门人员有限,基础装备设施也差,工作难度很大,这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但是,在信息化技术下,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建立农机管理数据库,将农机设备信息、驾驶员信息等纳入线上管理,包括品牌型号、购买年份以及机主姓名、联系方式、驾驶证信息等,提供随时调取使用。在夏收前等关键作业节点,调取数据库中谷物联合收割机信息,用以指导收割作业,就会提高监管的指向性和工作效率。不难看出,信息化运用可以让农机监理工作更加高效智能化。
第一,通过农机管理数据库建设,将农机设备信息和用户机主信息进行录入后,生成档案长久保留,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随时了解机具设备状况及安全隐患,出现问题时随时解决,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也可以在机具设备上加装 GPS 或北斗导航系统,形成农机装备大数据,当某地区农机设备分布不均时,可根据大数据及时调整,极大地提高了农机作业的均衡性,减少意外事故发生概率。第三,当发生农机安全事故时,农机监理可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有助于及时救援和追责,极大方便了农机监理工作。
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安排全程机械化项目的增多,如机械化深松、深翻、秸秆还田等方面,项目实施质量监管日益重要。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作业不达标、亩数虚报等问题。在信息化手段下,通过数据库建立,就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监管机具设备的作业运行情况,包括机具位置、作业质量、作业亩数等信息。作业结束后,根据数据库储存的数据发放补贴款。在全程机械化项目中,为了查看项目中每台设备的作业参数和故障情况,可以在每台机具设备上安置传感器及定位系统,并录入档案。
在实际中,常常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管,信息化就是有效手段。可以建立工作人员个人档案,将个人基本信息和工作日志详细记载。在执行任务时,通过定位系统和执法记录仪,可实现监管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有助于及时掌握关键性证据,一旦出现问题或发生纠纷,可进行恰当解决。在农忙季节过后,统一调取档案进行总结,有效提升工作人员能力。
硬件设备是农机监理信息化工作的前提,需要财政大力支持。此外,在一些大型机具设备上,可以协商企业在出厂时对定位系统及传感器预留接口,为农机监理工作提供方便,如玉米联合收割机、谷物联合收割机、青贮机等。
要加强自身人员队伍建设培养,根据工作表现适时调岗,大胆将有上进心、学习能力强、有专业才能的年轻人员推上岗内,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把他们锻炼成为一支具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工作团队。
信息化建设的设备购置资金庞大,可与企业加强技术对接,可缓解部分资金问题。对于一些大型农机设备,部分企业也会考虑到农机监理的需要,在设备上添加 GPS 定位系统及各种传感器,为农机监理站预留数据接口,这样就可有效减少监理部门的资金投入;对于一些小型设备,可与导航企业合作,获得技术支持。在基本资金方面,要与上级政府部门协商,争取政府补贴。
有一种错误的舆论导向认为,信息化就是为了方便监管,便于违章罚款。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完全违背了信息化的初衷,但确实是存在的。因此,农机监理部门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执法工作一定要公开透明,彻底打消机手顾虑。为了提高农机手的操作水平,还要进行必要培训,帮助机手做好农机设备的定期检查维护,保证机具健康正常工作工况。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是农村经济运行有效组成部分,也是服务农民的窗口。农机监理系统信息化必须着眼于现有资源的提升改造,其本质是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造就一支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农机监理队伍,助力农民致富奔小康。农机监理人员要考核上岗、持证上岗,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执法水平。“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时期,应加快传统农机监理工作向现代化转型步伐,提高农机监理系统的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