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苏珍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徐州 221116)
课程研究者、实施者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当今教育中,越来越发现旧的课程资源被束缚在学校内、教材中,然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开放、对话、合作的课程,因此是否需要扩大课程资源的范围以及怎样扩大课程资源范围成为教育、教学与课程资源的主要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的高效传播,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的大众传媒的出现,单纯依靠学校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来自学校的课程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意识到课程资源的局限之后,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坚持从多方面开发课程资源,综其来源,除了固有的学校课程资源外,大多是属于社会资源。家长是儿童的血亲,与儿童之间拥有无可替代的亲密感和血缘关系,保护儿童不受伤害。家长也是教育者的身份。因此家长课程资源除了在课程的适用范围上具有独特性,它本身也具有其他各类课程资源所不具有的丰富性、易接受性、易获得性、间接性的特点,能为儿童提供人力及物质等多类型的资源。
但据调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情况并不乐观,家长作为课程资源并不系统,当下更没有把家长作为课程资源纳入学校教育的机制。在这种形势下,教育要走出学校,要联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该怎么做?基于三大课程资源中家长课程资源的空缺,笔者提出形成教育合力,使家长作为课程资源参与学校教育的机制。
1.论证并充实后现代课程理论
多尔指出课程不应该是预先设计的文本和封闭的系统,现代的课程是应当遭到抨击的,因为它秉持知识至上的原则,课程内容是封闭的而非开放的。多尔提出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这种课程是一种开放的系统,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社会不断将自己的经验补充进来,促进课程本身的更新。课程的内容不再是权威的、神圣的确定性知识材料,而是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一切资源。后现代课程反对将教材与课程直接对等,主张课程应当找寻丰富的来源,拓展学习空间,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着眼于除学校内部这一方外的家庭方与社会方。该研究的一大理论意义是进一步印证了后现代课程理论,并延伸与细化后现代课程范围至家庭与家长这一空间领域。
2.论证并充实新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生活中含有教育的意蕴,教育中也含有生活的意蕴;实际生活应当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因此,教育、场所是家庭,联系最紧密的人是家长。新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内容上主张课程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课程实施教学、教学资源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内、书本中,更要延伸至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中,与学生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情境与上,主张拓展空间,重视课内课外多种形式的结合;在课程开发上,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充分发掘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因此,家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对新生活教育理论的印证,也促进新生活教育理论向学生学校学习生活以外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拓展。
3.完善课程资源体系
到目前为止,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得到重视,相关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大部分课程资源仍然集中在学校内部,忽视了对校外资源的挖掘,造成了家长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课程观念、课程形式、课程效果上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即使是对于家长课程资源的研究,其构成、其相关理论也极为零散。本研究在此研究现状上,试图对家长课程资源的基本理论做出梳理,丰富完善整个课程资源的理论体系,进行理论创新。
1.高效开发、利用家长课程资源
本研究通过对家长课程资源理论的梳理,使教育部门和学校认识到家长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并引起这些部门对家长课程资源的重视,更有利于家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为家长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另一方面也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家长课程资源提供了参考,为家长系统化课程资源的引进奠定了基础。
2.促进家校合作,减轻合作阻力
本研究通过对家长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解读,让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更加注重家校合作的内容及方法。为解决家校合作危机提供参考,解决教师和家长相互推诿、互相抱怨的现状,明确责任、共担责任,促进家校合作,减轻合作阻力。
3.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发展
对家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学习动机、改变不良习惯与学习行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等实践意义。并且在此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以此为契机进行交流沟通,可以形成良好的共育关系,家校合作共育提高教育质量与效果。
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陶行知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1)生活中含有教育的意蕴,教育中也含有生活的意蕴。他主张人们积极投入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2)实际生活应当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教育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来确定。(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一方面,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因此,教育、教学、教学资源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内、书本中,更要延伸至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中,与学生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情境与场所是家庭,联系最紧密的人是家长,因此,生活教育理论是该研究的一大理论依据。
后现代课程观是反对把课程、把教育、把教学局限在固定学科教材中的,认为课程与教学应当融合丰富的课程资源,扩展学习空间,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因此,后现代课程理论也是拓展家长作为课程资源的一大理论基础。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各方面进行改革,其中关于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新课改指出,课程内容要遵循生活内容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实际生活中感悟、学习、吸取经验并将所学知识、技能、经验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这为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家长课程资源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与理论基础。
目前对于课程资源的概念界定包含多种表达方式,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和形式来看,可以将其分为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和非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来看,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的课程资源和校外的课程资源。所谓的课程资源是一切能够运用到教育与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条件和材料。从广义上来说,课程资源是研发课程所利用的各种条件和材料,它包括各种人力、财力、物质资源等;从狭义上来说,课程资源是每个学科按照课程标准制作提供给学生和教师使用的材料,是开展教学活动中的凝练要素,目的是达到课程目标。
从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来看,家长课程资源属于条件性资源;从课程资源的位置和空间分布角度来看,家长课程资源属于校外的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和形式来看,家长课程资源属于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家长课程资源包含人际关系、语言、行为、经验、物理环境等具体内容。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是关乎学生学习的三大主体,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堂。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都应重视家庭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首先家长自身作为资源,要从意识上改变养而不教的传统思想,不能将“教”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和教师。缺少家长的支持、认可和行动上的配合,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就难以成功。其次学校是课程资源运用的主场地,学校对家庭课程资源开发运用的重视程度决定资源开发运用的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水平。所以教师、学校上层都要紧跟课程资源开发的步伐,重视家庭课程资源。最后社会中相关教育部门是家庭课程资源运用的监督者,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关资源保障政策,尽力提供资金和人员的帮助,以解决家庭课程资源开发运用中的一些难题。
不同的家庭有着巨大的差异,不论是物理环境方面的、心理环境方面的、文化背景与知识水平方面的,抑或是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方面的差异。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也不例外。如果教师在日常组织活动时能够充分地挖掘每个家长的经验,借鉴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大大地丰富自身的经验,拓展自身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弥补教师在思维方式上的局限性。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承担众多工作、重大责任与风险,既耗费教师大量精力,又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利用家长人多力量大的集体优势,保证准备工作完成的高效率和实效性。这种方式是一种通过集体、为了集体,从集体中来、到集体中去的方式,既可以通过个体分散行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又能通过集体的分享,使个别经验系统化。注重积极而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使它们更合理地为主题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资源的价值,使之成为构成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家庭生活中,处处有传统文化与节日的教育资源。要充分挖掘家长在节日教育中的优势,善于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成为对儿童进行传统节日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引导家长配合参与学校节日教育的契机,对儿童实施传统民族文化教育,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奉献自己家庭中各种有关的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不仅包括家中具有节日意义的物品,还包括让儿童在家中进行生活体验。
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经验对儿童来说很有意义,家长们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经验和工作环境各不相同,所看到的世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的思维逻辑与习惯都不相同,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有益的课程资源。利用家长从事的职业和工作经验,将其纳入学校课程资源中来,不仅充分挖掘了家长的课程资源,调动了家庭教育的力量,而且还弥补了教师自身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不足,为开展一些具体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保障。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三方合力是广大教师、学者、家长乃至教育界的共识,家长要成为学校教育的知情者、理解者、支持者、参与者、开发者、策划者、执行者与评价者,而不仅仅是配合者或甩手掌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三大基石,家长参与到课程的决策过程中,不仅能提升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不良习惯与学习行为;不仅可以减轻育儿阻力,也能为学校教育减轻阻力,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