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钟的
2022年,北京向世界奉献了一场盛大的冬奥会。“双奥之城”的美誉,不仅铭刻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也将在人类文明史上熠熠生辉。
奥运赛场内外,最美丽的风景线是人。从“鸟巢一代”到“平视世界的一代”,中国人参与奥运、欣赏奥运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运动员、志愿者、工作人员、观众,所有关心这场体育盛事的人们,各自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参与本届冬奥会?读懂冬奥会上人的表情,也将读懂崭新的“中国表情”。
北京冬奥会的赛场,无疑是00后运动员集体登台亮相的舞台。统计显示,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5.2岁,最年轻的选手只有17岁。在他们中间,既有谷爱凌、苏翊鸣等站上领奖台、代表世界顶尖水平的运动员,也有赵嘉文、韩雨等一批初出茅庐但不乏拼劲的后起之秀。
无论是走上巅峰还是暂时失利,00后运动员看待体育竞技的态度、在比赛中的“输赢观”,已经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化。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并非谷爱凌的个人强项,在最后一跳时,她原本可以选择保守动作来确保拿到奖牌,但她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自己从未在比赛中成功完成的动作,并以精彩表现征服了所有人。这一切已无关胜负,年轻运动员超越极限、突破自我的态度,是本届冬奥会留给世人的惊喜。即便谷爱凌在最后的挑战中失误,她的勇气仍将赢得人们的敬意。留给00后运动员的时间还有很多,这届冬奥会上年轻小将的崭露头角与奋力拼搏,为我国冰雪运动的未来展现了更丰富的可能。
运动员的“输赢观”在变,观众们的“观赛观”也在变。这一届冬奥会,观众呈现出更加开放包容的精神面貌。他们以更纯粹的心态欣赏比赛,既为我国运动员加油,也为其他国家运动员叫好,在观赛中感受体育的激情与魅力。
在本届冬奥会“失败的顶流”中,羽生结弦让人难忘。作为已经在两届冬奥会上拿下男子单人花滑冠军的运动员,在本次奥运会上,他坚持挑战4A(阿克塞尔四周跳)这个“不可能完成的动作”,尽管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大多数观众仍然被他的尝试所震撼。在“羽生热”的带动下,更多人爱上花滑、用心感受这项运动的美,这才是竞赛更大的意义。
在北京冬奥会的参与者中,不能遗忘的还有广大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冬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看望慰问志愿者,称赞他们,也感谢他们。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志愿者精神在中国落地生根,那么2022年北京冬奥会则见证了志愿者精神在中国的枝繁叶茂。年轻的志愿者们以他们的专业、敬业和热情,赢得了各国体育代表团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们,展现出了更加快乐、自信、活泼的一面,而他们也将把志愿服务的种子带到更远的地方。
14年时间飞逝,伴随中国经济继续腾飞的,是体育事业的日益繁荣和国民心态的成熟成长。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检验了中国年轻一代从看世界、感知世界到主动参与改变世界的能力,再次奏响中国与世界对话的美妙旋律,这也将是北京冬奥会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