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院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利弊探讨

2022-11-23 03:19孙溪蔓
山西青年 2022年11期
关键词:美院心理健康心理

孙溪蔓

鲁迅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这个群体也逐渐庞大起来。大学生群体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肩负着民族复兴大任的初心与使命。但随着学生数量的逐年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造成的各种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重点关注,使得社会乃至国家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重视。结合时代背景、教育背景以及综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体系帮助高校切合实际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有待加强

部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有着错误的观念存在。通过对不少事件的分析与反馈,综合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虽然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部分的涉猎还是浅尝辄止,甚至根本就不会花费时间对心理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与内化学习。目前有绝大部分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将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挂钩,对于心理亚健康水平的认知不清晰等。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存在短板

目前,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要么课时数较少,种类、形式单一,要么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调查显示,大一、大四的学生更容易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来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心理咨询和相关辅导中,也不能只把咨询做成谈心聊天,全解说教,需要切切实实的运用专业、科学的方法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还有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室了解不足,认为心理咨询室只给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提供帮扶,而错失自身咨询的机会。与此同时,对于网络健康教育和学生因网络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没有得到重视。

(三)专业队伍建设不够完备

教育部明确规定,每所学校需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人数不得少于2人。但有些高校只设置一名专职教师,甚至全部是兼职[1],这无疑会加重教师的工作量,也无法很好地完成针对学生的相关服务。而且,近年来,高校教师的年龄构成趋向年轻化,这也使得教师队伍在经验上累积不足,且缺乏实际战斗经历。

(四)相关心理健康及体系差强人意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身兼数职,除了要开展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咨询工作外,还要承担相对的行政职务[2]。这种现状,使得这部分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在针对此类工作时,往往出现力不从心的现状。另外,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块,从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因此提早做好危机干预工作存在一定的必要性,而这部分的体系尚未完善。

二、美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普遍特点

心理健康状态不良者呈现逐年增长之势。通过大数据分析显示,近十年内学生显现出抑郁状态的比例一直在16%~24%之间,且通过进一步的约谈,最终筛查出来的需要重点关注学生也一般在10%左右。当下美院学生的特点决定其自身的现状。多元化的社会,日益优越的物质生活,崇尚个性的环境使得学生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常常表现得不堪一击,不知所措。有资料显示,56%的学生表示情绪方面容易受影响,有23%的学生选择行为方面容易受影响,20%的学生表示并不会受周遭环境的影响。且调查还指出,女生抑郁、焦虑、恐惧的比重高于男生,在美院里,这个比重尤为明显。目前,由于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乃至休学甚至退学的学生也正在逐年增长。一件件因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恶性事件,背后更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状况的担忧。

(一)意识上,自我性较强

对于“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认识,应当持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的态度[3]。当前时代下以“00后”为主,他们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具有时代赋予的特殊性。他们这一代都是在象牙塔中成长起来的,在“421”结构化的家庭的呵护下,备受关注的长大,他们是家庭的核心,是家族的希望,且当下社会大环境决定了他们缺乏独处时间和自由生活的空间,与同龄人自由交际的时间也少之甚少,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长此以往中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且艺术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较为凸显,也过早早熟,但实际上他们更容易依赖他人,缺少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与勇气。由于缺乏隐私,他们使用网络语言来保护自己,使他们与父母之间有了“网络鸿沟”。他们想张扬个性,不想完全的依赖家庭,但又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

(二)情感上,胆汁型性格较明显

美院学生在情感方面较丰富,趋于感性,也易冲动。情感表现较强烈,张扬于外,喜形于色,对自己的喜好会不假思索、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同时对于自己憎恶的,也会采取一些比较激烈的行为来抵抗。情感上,自尊心强,虚荣心强,因此通常情况下会以较激烈的行为来进行释放。

(三)认知上,存在从众化特点

首先,受现代化信息化浪潮冲击,容易在从众心理影响下产生诱导性心理变化。每当讨论问题时,他们会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们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在事件真相不明的情况下跟风做出错误判断。且美院学生在判断是非、善恶时经常有悖于常理,他们敢爱敢恨,但同时又过于武断。

(四)意志上,缺乏一定的韧性

美院学生普遍心理素质较弱,抗压能力不足。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就会习惯性地选择逃避或者退缩,不能够立长志。随着社会化的趋势,在学生学习生活方面也能清晰地看到社会化发展的影子。处于大学阶段的美院学生,在心理尚未成熟之际,过多、过早地接触社会化内容,也容易形成就业压力、心理压力及人际交往压力,长期的压力容易摧毁一个学生的心理[4]。碎片式的记忆模式,短视频的推广,疫情下的“云交流”,都加剧了学生在意志力上的问题,出现对待事物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在探索真理的路上不能任重道远。

三、“美院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建设美院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更加突出重视“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积极创新教育工作理念和方法,营造健康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和理性平和的社会心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努力和贡献。

(一)以专业课程为抓手,助推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将美学专业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相互渗透,打造课程心理模式和专业心理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植入到课程教学中,启发学生用绘画、影像、设计作品等表现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例如,可以在摄影课这类课程上,指定主题为心理类;在彩绘课上,可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内心等。使得学生美育教育中,不仅学会认识美、欣赏美,而且激发学生主动在学习生活中表达美、创造美。通过课程,既学习了美学,对美的表达有了新的理解,而且能抒发情绪,缓解压力,获得体验,增强自信,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课程所带来的收获的同时,也打通了心结,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

(二)以爱国教育为契机,引领心理健康教育

“以文育人,以情动人,以爱化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攻坚克难的抗战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建党精神,无不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教材。找到历史与心灵的联系,构建桥梁,育心理健康于爱国主义教育之中,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使广大学生在这种优质“氛围”之下,有良好的体验,引领学生养成积极的心态,坚韧的品格,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厚植情感熏陶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以信息技术为端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调查结果显示,18~25岁组的心理健康指数低于其他各年龄段[5]。通过树立互联网思维,提升“美院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水平,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搭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交流平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例如,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借助“两微一媒”和“两会一课”搭建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首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广域性,而美院学生对于现代软件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格外的得心应手。因此,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信息共享丰富了心理健康资源,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的丰富便捷,例如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咨询服务信息,为广大学生及相关工作者提供了优质平台。通过专业化、技术化信息网络平台的搭建,使得学生在欣赏美、鉴赏艺术的同时,也可以随时浏览相对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或查询相应资源。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强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通过这种渠道,有效克服了学生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恐惧,减少了抵触。针对一些较隐私的问题,学生自身难以启齿的,可以凭借信息化技术,在保护自身隐私的前提下,得以诉出,并有所回应。

四、“美院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劣势

当前,在“美院模式”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很多壁垒,而美院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诸多共性。

(一)美院学生文化基底较弱,理论知识薄弱,意识上有待提高

在专业考试及升学模式上决定了艺术专业这部分学生对于理论基础掌握较弱。理论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形成,因此美院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思维偏差,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认识也有待加强。例如,有一些学生在面对现实潜伏的挑战和问题而无所适从、无力解决时,产生恐慌、无助、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时,不会意识到这是属于心理范畴的问题,而是单纯认定为是情绪上的不如意,从而找不到适宜的方式进行疏解。还有一些同学,由于存在美院学生的共性特质,在行为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过激倾向,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危机事件,造成不可挽回的不良后果。

(二)美院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文化接触广域,受媚俗文化的影响较大

媚俗文化的冲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他们认知偏差、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和行为异化[6]。美院学生由于学业上的需求,因此会在文化领域方面接触较广,而且在信息通达的当下,极容易接触到一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文化。媚俗文化不仅严重污染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环境,使审美低俗,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媚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长远性,消除媚俗文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美院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教师的配比存在缺陷

多数美院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由兼职教师来充当,且目前高校绝大多数的心理咨询师都不具备精神科执业医师资格,高校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更不具备对严重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学生诊断和治疗的条件[7]。

(四)美院学生在面对新媒体信息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

新媒体的发展在为美院学生提供便利的前提下,也存在弊端。有些新媒体信息为吸引流量、博取眼球,不乏会用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和偏激的立场来传递信息,在面对庞大、复杂的信息时,对于仍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来说,便会带来认知上的偏差。例如,现在学生在应用自媒体、短视频、b站的过程中,会接触大量的社会性事件,而标题和内容的直观冲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决策与判断,由于美院学生自身的特质,学生在未了解真相的前提下,容易跟风做出一些评论和行为。这无形中也是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源头所在。

当今,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不单单是学校内部乃至全社会都重点关注的问题。高校在做学生的教育中,不仅是要培养科技型、创新型人才,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了解美院学生的心理特质及问题类型更有利于做好学生的工作,有利于开展学生的工作,更有利于培养好的学生。

猜你喜欢
美院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桑坤利作品选登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乐志婷作品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用务实的态度、创新的方式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