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若干次“六中全会”研究

2022-11-23 03:30周良书杨弟福
关键词: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改革开放

周良书,杨弟福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上,“六中全会”具有特别意义。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但直到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才真正完成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40 年后,2021 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这两个“六中全会”中间,党还召开过七次“六中全会”,这七次全会也同样对党和国家的历史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对改革开放以来这九次“六中全会”从整体上作一简要分析,发掘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一、以“六中全会”为个案研究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在两次全国代表大会之间,一般会召开若干次中央会议,简称为某届某中全会。这一会议制度是逐步形成的,对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起补充和完善作用。1922 年,中共二大的党章,第二章“组织”中就明确规定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其“执行大会的各种决议,审议及决定本党政策及一切进行方法”。并且在第三章会议中还规定其有召集全国代表临时会议的权力,第四章纪律第十七条进一步规定“在全国大会闭会期间,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机关”,强调“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1]。这实际上针对的就是两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党的领导机构及其活动形式、职能的问题,可视为中共“中央全会”的雏形,党的三大、四大党章均延续了这一规定。

1927 年,中共五大修订的党章在“党的中央机关”一章中,创设党的中央委员会这一机构,对其与全国代表大会的关系及各自职能作出明确界定,并规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须每三个月召集一次;遇必要时得召集临时中央委员会议或扩大中央委员会议”。最为关键的是,该党章在第二十七条中明确规定“中央委员会,选举正式中央委员一人为总书记及中央正式委员若干人组织中央政治局,指导全国一切政治工作,并选正式中央执行委员若干人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体中央委员会议得改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互推若干人组织中央常务委员会(Secretariat)处理党的日常事务”[2],这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委员会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

1928 年,党的六大修订的党章对中央委员会的职能和活动方式又作出新的规定。该党章明确指出:“中央委员会在党的全国大会前后期间内是党的最高机关。代表党与其他政党发生关系,设立党的各种机关,指导党的一切政治的组织的工作”[3]。至此,“中央全会”的基本要素才大体完备。自此之后,到1945 年党的七大召开的18 年间,党一共召开七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这其中既有影响不亚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六届六中全会”,也有为中共七大的胜利召开作各方面准备工作的“六届七中全会”。从中共七大到1956 年党的八大,一共也召开了七次中央全会,从而初步形成在党的两届全国代表大会之间举行七次中央全会的“惯例”。

但中共代表会议的真正制度化,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2 年,中共十二大颁布的新党章,对中央委员会的职能及其履职方式做了明确规定,强调其任期要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为准,而且规定了其组织形式和职能。即“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4]。此后,这项规定被一直沿用和严格执行,与之相对应,党的“中央全会”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也更为稳定。在此期间,除1987 年党的十三大至1992 年党的十四大之间,由于特殊原因一共举行9 次中央全会外,其余前后两届全国代表大会之间召开的中央全会均为7 次,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政治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主旨在于,总结过去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经验,规划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蓝图,相比之下,中央全会的价值似乎并不显著。但实际上,党的一些具体重大决策都是由全国代表大会之后的各次中央全会来制定、推进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是由中央全会来及时纠正。这其中“六中全会”的特殊价值,不仅在于它是党的两个“历史决议”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其“位序”和所涉内容的极端重要性。

首先是“位序”。改革开放以来,在两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之间举行七次中央全会的惯例逐渐成为一种长期的制度设计,不同位序的中央全会所承担的任务和角色也趋于稳定。一般而言,在某届党的代表大会之后,其一中全会产生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而七中全会则是下届全国代表大会的预备会。在其间,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党的事业有序发展。过去人们关注历届“三中全会”在党史、国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历届“六中全会”也同样不容忽视,因为它在位序上更为接近于下一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起着对本届党的代表大会所制定的一些重要方针进行总结和完善,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在全党范围内推行新理念、开展新工作进行“预热”,从而更好统一全党思想,实行阶段性任务转换的关键作用。

其次是“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的九次六中全会,时间跨度大,会议的主题也不尽相同,研究“六中全会”的相关文献,可以清晰看到党的路线方针和重大决策的发展历程。除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对党的奋斗历程的系统总结之外,在此期间的七次六中全会先后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些文件涉及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阶段、各领域的重要理念和决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除此之外,分析和考察“六中全会”的内容及主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也可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认识。上述文件,除两个“历史决议”体例特殊外,其他文件的开头一般都会简述此次六中全会的议题与本届党的全国大表大会既定方略的关系,指出推进这一议题的必要性、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具体措施等,说明这一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党的领导下使这些工作协调发展、互相促进。而文件的最后一部分,也都会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并对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做明确界定,集中展现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的发展历程和逻辑主线。

二、“六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与历史特点

毛泽东曾强调,研究党的历史是必须的,但这也不是说“要把历史上每一件事统统搞清楚了才可以办事,而是要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这对研究今天的路线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进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5]。改革开放以来,九次六中全会体现着党一以贯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进程,但又有着不同的中心议题和历史特点。

1.十一、十二届六中全会体现的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僵化和半僵化状态,从根本上闯克难关,党中央决定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分清理论是非,统一全党思想。1981 年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议》。《决议》正确解决了既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又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这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达到了总结经验,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目的。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也引起党中央的关注。为此,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决策之后,1986 年9 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又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首先将精神文明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改革相并列,并强调要“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6](P1173-1174)。这表明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全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大大深化了。此外,针对“在新形势下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这一全党面临的新课题,《决议》不仅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根本任务、建设方法、指导理论,而且还强调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担负起这个主体责任。正因为如此,《决议》成为进一步“把两个文明建设和全面改革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2.十三、十四、十五届六中全会体现的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探索历程。在1989 年政治风波以后,邓小平严肃指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7]。这很快落实到党的工作中,并成为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工作导向。为此,1990 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8]。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9]。有鉴于此,1996 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着重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要求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此外,《决议》还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键[10](P2065),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调“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从严治党,搞好党风”[10](P2067-2068)。这就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1 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重大命题[11](P1995)。针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还将其主要任务概括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这是新时期新阶段党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要认识成果。

3.十六、十七届六中全会体现的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2006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12](P648)。这实际上是将“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要求“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以建设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12](P650)。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离不开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支撑。有鉴于此,2010 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3]。这实际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知、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领域。《决定》还因系统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等内容,成为新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以上七次六中全会虽然议题不一,但实际上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即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大前提下,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时,在一定时期以某项工作为着力点,统摄和带动其它各方面工作,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召开两次六中全会。一次是2016 年10 月举行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是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而作出的战略抉择。一次是2021 年11 月举行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史,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进行了总结、概括,也为进一步分析“六中全会”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科学框架。

三、“六中全会”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全面”现代化,并且根本上是要依靠党的自我革新和理论创新,依靠执政党的现代化来推动。改革开放以来的九次六中全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段艰辛而又曲折的认识过程。

1.九次“六中全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探索历程。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一届六中全会后,党突破了原有的认识框架,把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现代化”的两个衡量标尺和实践路径,并逐渐将现代化视为一个全面、完整的系统工程。这一趋势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次“六中全会”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首先,十二届六中全会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6](P1175)。此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着重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命运、巩固发展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的角度阐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表明在这十多年间,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及“全面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更为清晰、明确了。

此外,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物质基础,在不断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党对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也由国家建设层面逐渐深入到人民生活和社会文化领域,并在新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4]。为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进一步发展了“精神文明”这一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还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但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12](P650)。上述认识成果都是党在探索“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深刻说明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历史必然性。

2.九次“六中全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革命,以保持“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历史自觉。

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面临着两个考验。第一,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第二,党如何更好地领导现代化建设、并且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但实际上,这两个考验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党如何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实现执政党的现代化。对这一问题的探索集中体现在两次与党的建设相关的六中全会中。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卓有成效,但在管党治党问题上,也的确存在着“宽松软”的问题。为此,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完善党内外监督等措施,但首要强调在全党范围内加强群众路线教育,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但教育不是万能的,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依靠实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同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保持思想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重塑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专门就党风问题作出决定,强调其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1](P1998)。这次全会还对党的好传统好作风进行系统总结,并根据新的形势加以发展,体现了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建工作经验,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并将其作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举措之一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此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还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基础上,分析新时代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强调要继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并明确将“自我革命”列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是一以贯之的,从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从健全外部监督,到推进内部的自我革命,体现了党居安思危、“刀刃向内”的高度历史自觉。

3.九次“六中全会”诞生了两个“历史决议”,既“各有侧重”又“前后相继”,共同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并自觉总结历史经验以不断自我革新的党。改革开放以后不久,党中央就开始着手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这是十分必要的,正如邓小平指出:“党内党外都在等,你不拿出一个东西来,重大的问题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15]。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这个决议,的确起到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历史作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然而在40 年后,党的理论和实践、党和国家的事业都大大向前发展了。尤其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也迫切需要党对一百年的奋斗历程,特别是对十八大以来党的历史成就进行系统总结,“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也就是说,从客观需求和主观条件而言都需要一个新的“历史决议”。

这就涉及两个“决议”之间的内容衔接与逻辑联系。1981 年“历史决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指明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而40 年后,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任务是要系统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并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讲清楚“未来往何处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这个《决议》继承和发展了以往各阶段所积累、总结的历史经验,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归纳为“十个坚持”,并以“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自我革命”首尾呼应[16],体现了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并始终自觉将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所有经验的落脚点的基本逻辑。这个《决议》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贯通历史、现在、未来,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的九次“六中全会”,以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的两个“历史决议”首尾呼应,期间的七次“六中全会”,围绕着不同的中心议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做了接续探索。这九次“六中全会”,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引领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也蕴含着一个百年大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历史基因,并始终“风华正茂”,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成功密码。

猜你喜欢
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改革开放
一份决议 助力亚运添光彩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三读决议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