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威 程佩仪
推进湖北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的思考
孟祥威程佩仪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培训基层农技人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指标,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是湖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实需要。文章选取湖北省农技人员培训工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总结了湖北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现状及培训成效,指出已有培训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培训主体、培训协作机制、培训方式3个方面探索了未来湖北省做好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湖北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现状;对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解决“三农”问题是工作的重心、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不仅要从经济繁荣、产业兴旺出发,还需同时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培育高层次的基层人才,将各项政策切实运用到现代化农业建设中。其中,基层农技人员的发展也涵盖其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如何培育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政治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农技人员工作队伍,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层农技人员是指根据以农业生产力为基础的需求,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精通,利用自身所学掌握到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等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效益,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各类农业生产指导与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员。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党、国家先后出台了大量的政府文件,对基层农技人员予以高度重视。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当前农业抗灾保丰产的意见》通知,指出要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确保农民领悟到各项农业技术措施要领,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支撑作用。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建议的请示》批复指出,要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院校支持力度,加强现代农业技术标准创新,组建标准化研究推广服务机构,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定要全面促进吸收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加快乡村人才振兴。202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强调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地方农业机构和创新队伍建设,实施国家农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力度,定向培养一批农村高层次人才。综上所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培育一批现代化基层农技人员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021年,湖北省安排多达6 000人次基层农技人员参与周期不少于5天的知识更新培训,其中,将近30%的农技人员来自脱贫县市,此次培训政府部门共投入350多万元培训资金。自2009年以来,湖北省农业厅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建设培训纲要相关指示,按照分级分类培训原则,通过“政府买单,集中充电”形式,依托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长江大学等省、市、县三级涉农培训机构共落实培训基层骨干农技人员967人(省级)、基层农技人员5 203人(市、县两级)的培训任务,实施进度和培训规模位居全国榜首。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切实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掌握,做到由一盏照明灯涌入基层进而点亮万家灯火,为农业、农民增收增添了科技力量,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的目的在于让基层农技人员直接服务于农民,将其所掌握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本领直接运用到当代农业发展脉络中,这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宣传及技术推广工作有着重要作用。2021年,湖北省农科人才办以“三农”发展对科技的迫切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省农业农村厅统筹组织协调推进农技人员培训工作,全省上下各级部门紧密配合,培训任务、人员的安排明确具体,切实将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放在农技体系建设补助项目实施的重要位置,多环节确保培训工作稳定高效发展。同时,湖北省还将农业农村部门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相联合形成“农、科、教”联动机制,共同协定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方案、教学方案等工作,有效实现了产业需求与科技供给的融合,将前沿科技成果第一时间应用到农业发展过程中[1]。
湖北省在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课程中独具匠心、安排得体,内容和课时分配得恰到好处,目的是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政治过硬、作风过硬”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增强队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培训课程中安排农村改革、乡村治理研究、党史宣传等学习内容;为拓宽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视野,在培训课程中安排了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政策、农业推广学等理论的学习;为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服务能力,结合全省稳粮和主导产业、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组织了一系列绿色生态的实用技术理论教学培训。总之,湖北省围绕能力提升进行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并在培训内容中精益求精,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培训任务。
湖北省目前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高薪聘请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与学科带头人,多领域广泛汇集人才,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多领域招募人才不仅可以使培训课程多样化、多元化,让学员在掌握新技能的同时也可以熟悉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还可以有效解决在基层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让学员享受到前沿性、权威性及实用性的培训课程。
在培训方法方面,与以往的自我理解掌握知识不同,培训院校越来越重视学员之间的交流,为此,相关院校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学员、部门、专家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学员的独立思考、交流沟通来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同时,院校结合实际情况还搭建了网络交流平台来营造交流氛围,让大家畅所欲言,让学员真正成为教育培训的主体。通过培训,增强了基层农技人员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工作信心[2]。
院校采取“双人”跟班制度,即每个培训班次安排一名单位专员负责进行组织协调、教学考评等工作,并安排一名教师负责培训班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大环境下,湖北省及时应对,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课程上切实提高安全责任意识,要求培训机构进行反控安全排查,备好防疫措施,做到“谁办班谁负责”的处事原则,确保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院校还在课后及时做好资料整理工作,并通过知名媒体如湖北之声、农村新报等对培训课程进行大力宣传,营造出农技人员“学技能,长见识、服务‘三农’”的良好氛围。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农民人数在逐渐递减,老龄化、兼业化等问题日益严重。(1)参训人员年龄偏大。大多参训人员年龄较大,在知识接纳、技能掌握方面明显弱于青壮年农民群体;(2)非在岗人员参训。培训主体应来自一线农技工作人员,但实际是由其他行业人员组成,导致培训完在实践领域无法施展;(3)重复培训。部分地区为了完成上级所分配的任务,未对培训主体进行筛选,多次安排同一批人去培训;(4)培训主体覆盖范围窄。仅部分农民进行参训是因为部分地区未安排到位,未能组建一支完善的农技推广队伍,为完成分配任务而临时安排“新型职业农民”或非公益性人员进行补充;(5)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过程中,需重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大量先进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等皆需要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来掌握与应用[3]。
部分县市农业农村部门如人员分配不得体、资金短缺等原因对基层农技培训工作不重视,未按照省厅规划的任务来合理安排农技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忽视了基层农技技术发展的长远性与重要性。据统计,自2011年首次安排一次补训至2021年,仍有接近千人次未能如期参加学习培训。此外,培训人员在日常生活中身兼数职,在培训完之后,还要参与维修器械、农机推广等工作,劳动强度大,但工资待遇低,导致部分学员在学习上力不从心。加之省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是以项目形式进行,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培训人员在参加培训时要先自己出资报名参加,培训完后再进行报账报销。有的部门工作人员由于报账程序烦琐,不愿到当地农业局报账。以上情况都降低了学习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全省上下部门需听从省农业农村厅统一协调、统筹发展,尤其是农业部门需按照农业厅文件精神指示贯彻落实好培训计划安排。
在培训内容方面,培训院校多以粮食性作物生产器械为主,对蔬菜、果物等类型作物的器械使用系统性培训较少,此种培训方式未能全面提升农机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不利于新型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此外,少数教师偏向于传统教学模式,停留于书本知识层面,缺少实际内容的有效衔接,不利于农技人员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应用[4]。
每年开展的农技人员培训课程,目的是在于将一盏盏农技之灯由农技人员“照亮”到千家万户的广大农民家庭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事业提供人才支撑。培训主体必须向新型职业农民覆盖,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与本土特色产业相融合,引领优秀的人才进入农村。管理部门也需承担相应责任,做好参训人员的调查工作,确保培训主体是面向真正意义上的农技人员,并做好每位参训人员参会情况的统计,严格筛选出符合培训条件的培训主体,确保参训人员的唯一性与有效性。农业农村部门要尽职尽责履职,为全省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增添科技力量。
《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服务是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责,各级政府部门应当统筹协调安排,保障推广机构获得必需的培训设施设备并有计划地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技术推广培训。因此,需顺应培训主体、方式等变化要求,建立完善的农技培训协作机制,统筹协调、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做好农技技术推广工作。一是要完善农机化系统内部的协作,人员培训应加强与教育、科研等机构的沟通协作,最大化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培训效率,降低培训成本;二是要加强与种植、水产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密切关注农机技术的发展动向,并做好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资料的收集,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三是要完善与非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的协作,建立一主多元的协作新机制,全面提升培训能力,实现国家推广与其他多元力量的优势互补、有机结合。
在培训内容方面,培训课程应充分面向现代农业,以建设湖北省农业强省为目标,结合湖北省农技人员实际需求逐步展开。课程采取多元化整合,面向广视野、多角度,可涵盖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思路模式,现代农业推广服务理念、方法,农产品产业发展动态及市场分析,前沿农产品生产技术、方法,信息化在现代农业中的运用等等。在教学方法方面,避免“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现象,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组研讨、实训观摩、团队训练等方式,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稳固所学知识的效果,进一步带动农业领域的发展。此外,由于大多培训学员来自不同地区,还可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发挥其优势建设网络交流平台,将学员们的所学所得、讨论探讨、互动交流、答疑解难等铺面展开,突出教学的参与性、分享性、体验性,且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产生新的技术操作思想、新的理论认知等良好效益[5]。在培训方式方面,要注重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研究基层农机技术的发展,了解基层农技技术人员真正的需求、如何发展农机技术、采取何种方式去开展培训课程等,这些都是需深思的问题。一定要按照来源实践、运用实践、以用为本的原则,以及“三农”工作队伍建设要求,精心安排培训内容和课时,以确保培训效果。
基层农技人员是推动农机发展的主力军,是湖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队伍中的重要力量。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各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增强培训效果,为推动湖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通过点亮一盏盏农技之灯,照亮整个乡村万家灯火,进而点燃整个乡村经济的红火发展。
[1]王春.湖北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5):273-274.
[2]刘恒新.以机制创新推动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J].农机科技推广,2016(8):4-9.
[3]白亚龙,肖涛,胡述兰.浅谈基层农机人员培训现状及对策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21(3):76-77.
[4]陈波,董波,赵莉,等.广元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四川农业与农机,2021(2):26-27.
[5]胥芝韵.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模式的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1(7):83-84.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2.48
F323.3
A
2095-1205(2022)02-148-03
孟祥威(1998- ),男,汉族,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