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海涛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山东枣庄 277400)
鸡呼吸道疾病多出现在春季,给规模化养鸡场造成较大威胁,因此,需要重视预防并对症处理,结合养殖场具体情况,强化免疫预防工作,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同时,需要掌握科学合理的春季呼吸道疾病预防控制策略,要求饲养人员必须注重鸡场管理,以此维护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避免出现各类养殖问题。
鸡春季呼吸道疾病致死率高达30%~50%,具体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鸡呼吸道疾病较为常见,春季“倒春寒” 阶段容易出现病毒、细菌、寄生虫交叉感染的情况,如饲养管理水平较低、养殖环境恶化,会增加鸡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包括空气传染、接触传染等,而其中最为主要的诱因为温差波动较大,如不对此加大关注,会降低养殖户的整体效益[1]。
鸡春季呼吸道疾病经呼吸道传播,飞沫传播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进而形成病毒感染,特别是体质较差的鸡只容易发病,最后并发感染。此外,免疫法氏囊疫苗时会引起疫苗反应,导致严重的疫苗症状,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最终并发该病。或肉鸡二免新城疫疫苗时经常诱发该病,或体内外寄生虫等直接或间接性感染健康鸡,15 日龄以内的龄雏鸡最为易感,常表现为肿头肿脸,肉唇肿胀,咳嗽、呼噜、尖叫等。病死率高达50%以上。此外,还有患大头肥脸综合征的病鸡,患病后,鸡眼周围、头面部、下颌肿胀,同时,伴有摇头、斜颈等神经症状。或患有脂肪肝综合征,引起营养性病症的患鸡,患病后,鸡冠和肉髯苍白贫血,排灰白色稀粪,头颈前伸或背部弯曲,痉挛。
在春季冷热交替的影响下,呼吸道疾病的抵抗能力会随之下降,因此,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养殖户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可解除鸡春季呼吸道疾病的威胁。部分养鸡场会选用塑料薄膜包裹鸡舍来保持温度,但这样会降低通风性,各类有毒有害物质无法排除,为避免因通风问题而引起鸡呼吸道疾病,需加大关注力度。
春季气候具有较为阴冷的特点,温度变化较大且引起鸡春季呼吸道疾病的细菌非常多,但部分鸡舍在数据采集中忽略了细菌检测相关工作,数据基本为鸡群体质及患病情况,未能收集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相关信息,不能发挥防治作用,最终出现呼吸道疾病,威胁家禽养殖业的安全。同时,呼吸道疾病具较强的传染性,包括空气传染、接触传染等,一旦鸡群内存在感染,可能会间接性引发呼吸道疾病,如果养殖户没有注意管理,后续发病率也会随之增大。
疾病监测必须在执行监测任务中严格履行标准制度,避免存活性病毒在养殖场内快速传播,在实际工作中需先判断当前养殖场的风险,如存在严重风险问题则需开展全面检测工作,以此避免区域动物出现大规模疫病,如风险相对较小,相关人员要积极开展防控工作,采取保温、消毒等措施,避免鸡群在春季出现大范围呼吸道疾病。
由于春季气候环境条件下存在温差波动、高速冷风刺激等情况,因此,在环境控制中必须对温度、湿度、通风、环境卫生等方面加大关注,20 日龄以内雏鸡群会产生明显不适,当昼夜间温差波动在5~7℃会对鸡群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生长发育减缓、食欲匮乏等,此时病毒传播速度会加快。春季重点防护对象是15 日龄以内的雏鸡群,鸡舍温度需控制在29~31℃,此温度范围内雏鸡成活率最高、发病率最低,而湿度则需调控为65%~75%,避免冷风直吹,防止鸡舍内雏鸡因春季温差刺激损伤鸡的呼吸黏膜,并致其发炎而后出现病变,鸡舍消毒宜选择刺激性较弱的消毒剂,建议春季消毒采用生石灰,消毒剂配制以无明显刺鼻异味为主。
春季鸡群呼吸道疾病传染源较为广泛,要加强鸡群动态疫情监测,白天注意排查鸡群内的异常个体,如存在食欲匮乏、精神萎靡等问题要进行隔离观察,夜间最容易发现此类异常个体,隔离后需对疑似患病个体进行判断,如呼吸时会发出“吱吱” 声或出现咳嗽、张口呼吸、甩鼻等情况,则需及时开展治疗与防控工作,以此降低病死损失,防止群内相互传染。春季特别要注意禁止患病个体及疑似病例接近健康鸡群,春季对慢性疾病可注射卡那霉素、链霉素,2 次/d,持续3d,如果在短时间内没有效果,或病情加重,将泰乐菌素或支原净添加在水内有助于提高鸡群抵抗力。
春季鸡群呼吸道疾病常见类型以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禽流感和传染性支气管炎为主,因此,必须结合当地鸡群饲养情况合理制定防疫方案。春秋两季也需要注意疫苗接种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应用食药保健预防,如选用内源净化方案,首选“乳酸环丙沙星+黄芪多糖(主治肠炎)” 混饮,在保健预防过程中也可将黄芪多糖、板蓝根、鱼腥草、多西环素等药物混合配制,如某地区大型鸡场应用于呼吸道疾病防治中,结合实际需求,使用磺胺二甲基嘧啶根据0.2%比例掺在鸡饲料中,持续3~4d,注射链霉素100~200mg,每天1 次,持续3d。
养鸡场人员要积极学习和掌握鸡春季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特点,加强对鸡群的日常观察,早发现早治疗。春季寄生虫开始滋生,养殖户应做好驱虫工作,可以将伊维菌素拌入鸡群饮水中,确诊后可给予病鸡抗球虫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