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洧丞 唐志刚 李武堂
陕西镇巴地处巴山腹地, 是全国生态保护示范区,全县森林覆盖率72%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合茶树生长, 茶叶是全县首位产业。截至2021 年底,全县有茶园10 000 hm2,产茶5 508 t,年产值7.8 亿元,先后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和“全国重点产茶县”。
在工业化时代, 随着清洁化自动生产线的运用,手工制茶正迅速退出历史的舞台,许多地方的传统手工制茶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镇巴也不例外。 举办手工制茶比赛, 对传承制茶技艺、弘扬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需要细致谋划筹办。
1.1 气候适宜,品质优异 镇巴地处大巴山腹地,海拔高,云雾多,水热同季,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昼夜温差大,特殊的小气候非常有利于茶树生长,是罕见的高香茶产区。生产的茶叶品质优异,内含物丰富,特别是氨基酸含量很高。
1.2 山清水秀,绿色有机 镇巴属于“无工业县”, 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标二级以上,土壤无污染,是“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森林覆盖率67%, 茶叶基地地处600~1 200 m 的区域,90%以上茶园未施化肥,100%的茶园不喷化学农药。 所产茶叶多次送检,未发现农残、重金属超标, 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赞誉为“稀缺的资源”。 在人们日益重视产品质量安全的今天,镇巴茶叶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1.3 茶史悠久,文化厚积 镇巴有悠久的产茶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植茶、制茶、饮茶和销茶经验,形成了较多的茶诗、茶词、茶歌、茶舞、茶故事和文化内涵较深的茶地名, 积累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1.4 富硒保健,增强免疫 镇巴与处紫阳同处一富硒地理带, 镇巴土壤富硒在 0.79~2.74 mg/kg,茶叶平均硒含量0.33~1.40 mg/kg(富硒茶含硒标准为0.3~0.5 mg/kg)。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以食物形式科学地补充有机硒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镇巴茶产业历史悠久, 始于秦汉, 盛于唐宋, 至今已有2 700 余年的产茶历史。 东汉时期,镇巴赤南镇雌鸡岭的茶叶进献东都洛阳,从此镇巴茶在多个朝代被奉为贡茶。 镇巴手工茶经历了从最初的晒青到炒青的发展, 工艺逐渐优化,提升了茶叶的品质,给机械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改革开放后,茶叶需求量不断上升,手工茶产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1 手工茶原始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80 年代初期, 政府鼓励群众垦复老茶园、新建茶园,茶叶生产有序回复,但茶叶加工仍以手工为主。 镇巴茶区主要采用传统晒青制作工艺生产晒青绿茶,主要流程有7 步:鲜叶采摘与摊晾→杀青→初揉→日光晾晒→复揉→回潮→晒干。此工艺必须在日光条件下进行,如遇加工季节雨水偏多,便无法生产,限制了产量。
2.2 手工茶大发展阶段 上世纪80 年代至本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国家重视科学、技术和人才,老一辈茶叶科技专家来到镇巴,开发了陕西省第一种新创名茶——秦巴雾毫, 迎来了镇巴茶产业、手工茶的大发展。 通过召开培训班、现场教授等方式推广了秦巴雾毫手工加工技艺,产茶区家家户户均备有炒茶锅,手工制茶技艺得到了普及,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
2.3 手工制茶衰退期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科技进一步发展,随着名茶多功能炒制机的问世,手工制茶劳动强度大、 难以实现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缺点凸显。 随着大量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茶叶加工厂的建成投产, 手工茶逐渐退出了市场,传统制茶工艺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手艺的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问题。
2.4 手工制茶复兴期 2020 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个性化消费者对手工制茶的需求量增大,特别是茶旅和“三生融合”的推进,手工制茶展示、 体验再一次提上议事日程。 陕西省总工会连续举办两届全省手工制茶大赛。镇巴县为培养高技能制茶人才, 激励茶人学习传统制茶工艺, 保护传统手工技艺, 弘扬茶文化, 推动镇巴茶产业发展,于2021 年4 月举办了以“传千年技艺,做一叶精品”为主题的首届镇巴县手工制茶大赛, 通过比赛唤醒了老一辈制茶工匠手工制茶的热情, 吸引了一大批新生代茶从业者对手工制茶的热爱, 培养了一大批手工制茶技能人才, 将有力推动手工制茶技艺复兴。
3.1 是保护传统工艺的需要 在文化传承上,传统手工制茶起到了机器无法替代的作用,“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 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 ”传统制茶技艺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机械化运用的根本。
改革开发后,市场对茶叶需求量猛增,机器设备逐渐运用在茶叶加工中, 替代了产能不足的手工制作, 实现了茶叶加工的标准化。 现如今,传统制茶手工艺人正在老去,年轻茶人觉得手工制茶是过时的东西,学习的意义不大,传统手工艺人的培养和工艺的挖掘保护迫在眉睫。手工制茶大赛的举办, 将工艺流程展现在大众眼前,激励了年轻茶人学习传统工艺的兴趣,吸引了茶叶爱好者对传统工艺的挖掘和保护。
3.2 是培养工匠型人才的需要 镇巴茶叶加工技术人员目前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 老一辈加工人员有手工制茶的基础, 知晓每一步的细微变化,在机械化运用中能够相互贯通,加工出高质量的产品。 而年轻一代从开始便学习机械加工工艺,按部就班,程序化、模式化操作,缺乏钻研精神,掌握不了加工的要点。 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兴旺,技术人才是关键。手工制茶比赛的举办是展示实力、水平、技能的窗口,也为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 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为青年人提供了学习技艺的机会,还能引导全县茶产业从业人员弘扬工匠精神, 认真学习茶叶加工专业知识,增强茶叶加工动手能力,促进镇巴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3.3 是宣传茶产业、弘扬茶文化的需要 以手工制茶技艺展示为载体, 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媒体、网络直观展示给广大受众,更易于茶产业的宣传、茶文化的普及,能进一步将镇巴的好山好水好茶直接呈现给了全国各地人民,吸引广泛的关注。 通过宣传,能带动茶叶产品的销售,提高镇巴茶产业的知名度,推动产业的发展。
4.1 争取多方支持 通过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积极汇报,争取上级单位和当地政府的重视。 由政府引导,行业协会组织,茶企业广泛参与, 列支专项资金, 支持传统手工制茶比赛的举办。
4.2 强化赛前实践教学 从全县手工制茶师傅中,评选出一批技艺超群、品德兼优的制茶大师,以师徒制模式培养传统手艺传承人。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传承手工技艺的精髓。 对于有条件的企业, 鼓励其建立传统手工制茶教学点,让技术人员有交流学习的场所。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调动年轻茶人参与的积极性。 结合研学旅游、客户体验,将手工制茶技艺展示给消费者, 吸引茶叶爱好者了解传统工艺,提升品牌形象。对建有传统手工制茶体验区的企业, 予以奖补, 支持提升体验服务能力。
4.3 重视产品开发 重视手工茶的开发,以产品推动工艺的保护。品质高、产量低是手工茶的特点。 一直以来, 手工茶受到茶叶爱好者的追捧。 但由于其品质参差不齐、产量低,逐渐被企业忽视, 现在消费者很难品尝到传统工艺的手工茶。 企业在生产大众产品的同时兼顾开发传统手工茶,满足高端消费群体,实现差异化竞争策略来填补市场空白,带动大众产品的销售。以手工茶比赛为平台, 让消费者在观赏手工技艺的时刻,也能品尝到手工茶的滋味。
4.4 营造宣传氛围 将旅游节同手工制茶比赛融合,游客在游玩的同时,能够体验制茶的乐趣,加深大众对手工制茶的了解,带动产品的销售。充分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宣传传统手工茶制作技艺,特别要发挥好网络直播的即时性,实现远距离互动, 让手工制茶比赛获得更多的关注,推动茶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