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蓝玉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福建泉州 362000)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中的一条重要主线。我们不难发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渐对教育活动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毋庸置疑,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工具在教学活动中有着极为突出的优势。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图片精美、内容丰富等特点。所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能够给人们带来便捷的信息资源以及虚拟化的学习空间。从实际情况来看,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使美术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推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价值,并立足于教学实际将其应用于美术教学全过程中,从而充分保障教学实效。
相对于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小学美术教学具有一些极为突出的特征。具体来讲,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出互动性和兴趣度。信息技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美术教学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功能可以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有效锻炼,并在教学中发挥出刺激感官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全方位的感受。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立体感强、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更加积极的学习意愿,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借助交互性强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方式能够不断得到完善,进而增强互动中的默契度[1]。
第二,网络化教学的多元趋势。信息技术以网络为载体,而网络则可以有效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小学美术学习活动得到有效延伸,并将课堂与生活融合起来。同时,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学生能够及时地进行作品的交流、资源的共享。教师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灵感、扩大美术认知、完善美术作品,并使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得到提升。同时,信息技术中,教师还给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多种工具,从而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
第三,师生关系良性循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而为了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了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指导与组织作用,需要及时进行教学角色的转变。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可以将美术课程中的主动权归还学生,使其对美术学习逐步产生一种自发的动力。同时,美术是一种视觉性的作品,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交往与合作,并在体验美的过程中感受艺术本质。而从教师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了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教师不再需要面面俱到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而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助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解放。通过这一过程,师生双方的作用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从而逐步形成一种良性的师生关系。
第四,情境教学全局施展。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出一种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无论何种形式的信息化情境,都能够使小学美术教学真正实现视觉化,从而使学生的体验得到强化。在情境化的教学活动中,美术知识与美术作品的演示方式也会更加全面而生动,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同时,直观的情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细节问题被忽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保障。
第五,前卫性和创新性的倾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逐渐衍生出了一些不同形态的新媒体艺术。而这些新媒体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有着非常深刻的“前卫”和“创新”的烙印。由于早期的媒介和科技存在局限性,所以新媒体艺术的形式比较单一。而当前,其类型也变得更加丰富。教师利用这些新媒体艺术,能够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更加丰富的美术元素,从而更好地诠释教学重难点。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了更优化的图形处理与设计模式,并且构建起了主动学习的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范围得到了拓展[2]。
为了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并在信息化条件下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一些科学的原则,而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放性。在信息化环境下,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应保持一种开放性的状态。简单来说,教学活动中的开放强调发展变化以及动态生成,并强调避免单一而僵化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方面都应处于开放状态当中。首先,教学资源是开放的,从教材、网络等多个渠道获得。其次,教学形式是开放的,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自学、讨论等多种方式是并存的。再次,学习方式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探究、合作学习。最后,课堂氛围是开放的。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民主平等、互动交流的氛围。总之,只有遵循开放性原则,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才能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正如前文所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所以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应将这一理念视为重要的教学原则。遵循这一原则,能够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过于依赖教师的直接讲授,而学生也不再一味充当知识的“容器”,而是变成了知识的主动加工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三,目的性。这一原则强调将课标以及教材设定的教学目标视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也就是说,教学资源的使用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该指向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也可以视为组织教学互动的依据。因此,教师应该对课标与教材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所学内容蕴含的核心素养培养价值,并据此设定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学实效[3]。
第四,层次性。顾名思义,层次性原则要求根据学生的差异组织教学活动,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不难理解,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所以教师应避免过于严格地对学生提出统一化的要求,而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定的选择空间,从而使学生得到针对性发展。
图像识读是美术核心素养中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主要是指对美术作品、影像、图形以及其他美术视觉符号的识别、观察以及解读。从学科特点来看,美术具有视觉性的特征,所以图像识读素养的培养需要依靠直观的美术作品。同时,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所以应选择一种动态化的美术作品呈现方式,以此来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因此,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视频导入的方式,这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教学“色彩取样”时,本课需要引导学生学习色彩配置的方法,而对色彩的欣赏无疑是图像识读的基本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播放了一段视频,以使学生直观感受了一些自然色彩。具体来讲,这是一段展示鹦鹉细节的视频。而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鹦鹉的色彩进行识读,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线索:①观察鹦鹉的身上有哪几种颜色,并分析每种颜色所占的比例是多少;②拿出一些和鹦鹉身上的色彩比较一致的水彩笔,并根据色彩分布的面积大小进行排列;③进行色谱的绘制,色谱和鹦鹉身上的颜色以及面积的大小要保持基本一致;④根据色谱进行创作,从色谱当中最多的颜色开始画;⑤在创作中使用的色彩以及面积要与色谱保持基本一直的状态。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通过这一过程,不但使学生对画面的色彩进行了欣赏与识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掌握色谱的能力。
美术表现是指利用多种方式创造视觉形象的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美术表现方法。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仍然比较薄弱,且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抽象逻辑思维。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直观的讲解示范,以使学生较为准确地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从而逐步促进学生美术表现基础的发展。
比如,教学“纸魔方”时,作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手工课,能够促进学生造型意识的培养,而造型意识则是美术表现的一种具体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学习了折压、剪切等基本的造型手法,并详细介绍了几个利用不同形体组合而成的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同时,在美术表现这一素养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就是使学生经历想象、观察、构思等过程,以此来为后续创造视觉形象的活动奠定基础。因此,我根据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利用微课对很多手工作品的细节进行了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感受现实世界中的很多物体都是由各种形态组成的。教师通过这一过程,能够使学生的“创造力”与“观察力”得到一定的锻炼,进而为学生美术表现力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创作美术作品是美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同时,美术实践能力也是美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美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是一种创意实践,所以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创作当中应融入创新意识,并采用一种新颖的创造方法。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片对学生进行适当启发,通过多引导和多展示的方式,逐步使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得到解放[4]。
比如,教学“可爱的汽车”时,本课中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画汽车的活动,基本做法是利用纸盒或者其他的材料进行“汽车”的拼组。结合自己积累的经验,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汽车由车轮、车厢、驾驶室、车头等几部分组成。但由于经验的限制,几乎所有学生的想象力都停留在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汽车上。针对这种情况,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汽车总动员》这部动画中的图片。利用这种方式,很多学生的想象力都受到了启发。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利用简单的线条对汽车的外形进行勾画,并提醒学生要突出自己所画汽车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学生的想象力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所以我给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于一些思维能力暂时比较薄弱的学生,我只要求他们制作出一些比较常见的汽车形象即可。
从本质来讲,美术就是一门美育学科,所以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无疑是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培养要求。简单来说,审美判断是指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与评价。教师应该明白,美术是一种双边活动,而非教师自己的责任。为此,教师可以依托互联网组织学生进行展示评价,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征,能够优化学生的评价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效果。
比如,为了优化学生的评价过程,可以创建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学生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之后,我会以匿名的方式将学生的美术作品投放到平台上,并且会介绍学生的创作过程以及创作思路。同时,我会鼓励其他学生以评论的方式进行评价,并且在进行评价时,需要着眼于整体构图、色彩、明暗等多个角度。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了全面观察,感受了其他美术作品的魅力。此外,学生也听取了其他同学的建议,从而扩大了自己的想法。
文化理解是指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毋庸置疑,美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能够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以此来扩大学生的文化理解[5]。
比如,教学“家乡的古建筑”时,由于认知经验的限制,导致学生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比较少。为此,我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了一些与中国古建筑有关的视频资料,并展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在视频中,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形象、建筑特点、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以及不同地区的建筑差异。教师利用这种方式,使学生直观感受了中国古建筑文化的魅力,并且扩大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综上,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具有极为突出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更是可以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需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之间的联系,并根据教学实际思考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方式。教师利用这种方式,有利于逐步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得到充分挖掘,从而逐步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