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芳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山东 滨州 256658)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创新融合产业链利益共同体。应根据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支持农户与合作社的内生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产业融合,构建农户参与、共同分享二三产业收益的联合机制,打造优势主导产业,培养多元化融合主体,增加农民经济获益。
(1)农业生产者顺向延伸型
此类型农村三产融合主体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在发展农业中会顺向融合至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服务业,在加工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物流、直销、餐饮等下游产品,发展产业链。
(2)龙头企业逆向融合型
在农村三产融合中龙头企业占据主体地位,通过各种利益机制与农民相连,带领农户进入农业经济市场,建设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带动农户、家庭农场等共同发展。
(3)农业产业化集群型
在一定区域内集聚上下游企业与金融机构等,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农户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农村三产的空间叠合。
(4)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农业生产者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组织联盟,共享资源,有效结合基地生产、加工技术以及销售网络等,提高农业经济生产价值。
(1)企业+农户模式
农户与龙头企业签约,根据订单从事生产,持续向龙头企业提供农产品,获得经济利润。龙头企业回收最终农产品,加工后再销售,获得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农户与企业的联合形成产业化链条。
(2)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合作社与企业签约,企业为合作社提供生产技术指导与生产基础设施。合作社根据合约要求组织农户生产,通过三方合作降低市场风险。
(3)企业+合作社+农业协会模式
作为非营利的第三方组织,农业协会督促合作社与企业的各自市场行为,维护共同利益,实现共赢与利益的最大化。
(1)订单农业
企业与农户之前签订收购合约,形成农业订单关系,在保证企业稳定、优质原材料供给的基础上保障农产品价格。
(2)合作社类型
龙头企业带领兴办农民合作社,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保证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降低农民生产成本。
(3)股份合作类型
农民利用农机具、土地经营权等资产入股企业,企业以资金、技术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实现相互合作,建立共享权益、共担风险,获得更为稳定可靠的经济收入。
(4)服务带动类型
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指导、信用担保等服务,农民根据龙头企业要求生产,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材料,实现优势互补。
滨州农村局发挥龙头企业技术、资金、品牌优势,精深加工农产品,延伸产业链,形成了以中裕为代表的小麦加工,以西王为代表的玉米加工,以魏桥创业、愉悦家纺为代表的棉纺加工,以香驰为代表的大豆加工,以鸿安、亿利源为代表的畜牧加工,以渤海水产为代表的渔业加工等大批优秀龙头企业集群,带动粮食、棉花、畜禽等产品的转化增值,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城乡居民需求结构升级对农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应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种植有特色、品质高、附加值高的优特农产品。同时,联合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方力量,建立科技创新联合体,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在节本增效的基础上,实现循环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滨州立足沾化冬枣、惠民蜜桃、阳信鸭梨等传统特色果业,探索“休闲农业+文旅”“现代农业+互联网”的新型发展模式,打造精品示范园,开展休闲采摘,通过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方式,实现农民增收。需要注意的是,打造优势产业的同时应充分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确保粮食安全,坚持共享理念,使农民获得更多收益[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支撑主体,应在注重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作用的基础上,引导不同类型的主体参与产业融合发展过程,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吸引市场竞争力强、技术装备水平高的经营主体参与搭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拓展融合渠道,延长产业链。发挥合作社作用,深化改革,做大做强新型经营主体,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增强农村产业融合能力,提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质量水平。此外,还应做大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建设集物流、营销、服务为一体的管理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速度。
滨州市积极鼓励农村合作社参与农产品加工、销售过程,拓展合作领域,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创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鼓励利用闲置资源发展“观光+采摘+农家乐”模式,与社区、超市、企业、学校强化对接,打造田园综合体。
滨州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证稳定供应重要农产品,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质强筋专用小麦,在保证粮食安全基础上发展高效农业,建立多元化的农产品供应体系。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构建土壤质量动态监测长效机制。突出绿色生态,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还应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土地托管力度,促进农产品的优质稳定发展,为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奠定坚实基础[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本标志为形成新产业与新业态,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采用顺产业链方向发展模式。如,农产品与物流、电商、商贸等企业实现分工合作,降低销售成本,增加经济利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不再仅仅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应改变发展方式,提供高质量、安全、环保的农产品。应实现农业横向融合,挖掘更多功能特征,丰富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新思路,创建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立体农业、个性定制农业以及生物农业等新业态与新模式,丰富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方式。
滨州市加快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速度,创建联合融资试点区域,为全市集群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阳信鸭梨、沾化冬枣、惠民蜜桃等传统优势果业为基础,提出“一带三片区”空间发展规划,提出建设精品示范园与智慧果园。举办赛果赛园大赛,通过引入休闲采摘业务,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
此外,重视城际合作,全面开拓农产品市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组织优秀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实现滨州特色农产品直供,推动农产品走出去,提高品牌效益水平[3]。
(1)建立引导机制
借鉴发达省市经验,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委员会,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方案,做好区域协调与监督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吸取三产融合成功经验,建立示范园区,通过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更多主体创新产业融合模式。
(2)建立激励机制
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给予更多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薪资待遇,吸引人才参与项目融合。同时,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新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保证稳定收益。农民可以以资金、农机具、土地经营权入股,通过分红使农民获得更多收入,提高其参与积极性。
(3)建立共享机制
普通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并非简单的合同契约关系,应形成利益共同体,突出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滨州市农业局以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基础,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协调金融、银行、农担等部门,加大信贷支持,争取更多农产品初加工补助政策资金,提高农业竞争力,保证产业融合效力。
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应制定更多发展规划,实现系统推进。农村地区应抓住历史机遇,应用新业态、新技术以及新商业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智慧农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的作用,增加农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