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伟锋
(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北海 536000)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下称《方案》),提出要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情况,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核心部分,课程教学评价的转型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评价发展层次低,中职课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笔者认为有“三失”现象:
目前,职业学校的课程评价依然沿用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应试考试模式。这种评价形式单一,考查内容单一,评价功能也单一。比如,职业形象塑造这门学科,我们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化淡妆这个技术,往往采用传统的书面考试模式,设置类似如何化淡妆或职业妆的笔试题目。很多学生在试卷上几乎完美地回答了化妆的原材料和具体的操作程序以及需注意的环节等,但他是否真正掌握化淡妆的这个技术,能否真正化出一个合格的淡妆出来?恐怕未必。书面陈述与技能实操经常相去甚远。这说明普通应试教育评价模式不适合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
目前职业学校仍采用60分及格的及格制度,只关注书面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身心健康等职业素养的表现,不关注学生是否具备合作沟通、创造性等综合素质。这种评价制度会导致学生只关心考前的突击性复习而放松平时的课堂学习,导致教师重智育而轻德育,重分数而轻能力,导致教师片面的低质量的教学行为,也会导致学校的治学质量走下坡路。这种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思维模式下的评价制度是不适合中职课程的质量控制的,其忽视了技能的获得须靠积累的深化。《方案》就明确指出,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完善学业评价严把人才出口关。不同的教育类型有不同的质量监控模式,中职教育作为为就业做准备的教育,作为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必须严把毕业生质量出口关。
目前职业学校对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不多,对学生的质量控制研究不多,对毕业生的就业表现研究不多,缺乏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时代进步进行课程评价的调整和优化,产生了书面上烧电焊、黑板上开机床、上课抄笔记、考试默笔记、为分数而分数、为考试而考试的唯分数论的现象。技能的学习是循环渐进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并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质量控制。《方案》明确指出,要完善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评价制度,加强课堂参与。
特色课程大多属于校本课程,而校本课程是国家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理论体系上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育人目标上体现社会对人才要求和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因此特色课程是中职教育所必需的。为对接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本校进行了特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实践,并设置了语言艺术与口才训练、职业礼仪、才艺表演和拓展训练四门特色课程。教学质量“三失问题”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面前的拦路虎。我们必须了解中职特色课程评价的内涵,知道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对象、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等,也就是特色课程评价谁,由谁来评价特色课程,评价特色课程的什么方面内容和通过什么来评价特色课程等。特色课程评价如何赋能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如何彰显出它的“指挥棒”功能,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这是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成效由谁来评判的问题。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强调德技双修、产教融合、育训结合和校企合作,也就是说,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评价主体,具体到企业、教师、学生甚至家庭都成为教育评价的主体,这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趋势。根据辩证关系原理,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想得到提升,教师和学生必须是职业素养提升的主动力,企业和家长是职业素养提升的外动力,并通过教师和学生而起作用。因此,在特色课程评价中,教师和学生是主导,企业和家长须配合,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提升。有鉴于此,旅游专业在特色课程上可以建立“四驱内外协调联动”评价机制,四驱即企业、家长、教师、学生,内是指教师和学生,外是指企业和家长。四驱内外协调联动就是指企业和家长与教师和学生之间联动配合评价,也就是四个主体都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每个主体评价的目标一致,实施要细化。
教学里的“学”是学生的“学”,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值的过程,综合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层面、思想层面和能力层面。因而,建立起能综合体现“过程性”“增值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评价模式,系统挖掘出课程评价的体现点,科学设计评价程序,立体呈现评价结果,是评价学生“学”的关键问题。
在设计家庭、企业、老师以及学生本身对学生的旅游特色课程学习评价时要注意体现细节。学生的言行能够反映出其思想和价值观等素养的发展情况,而部分基于专业角度或与专业密切关联的言行则能折射出课程教学对其思想启迪与价值引领的程度。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就是学生基于专业角度运用知识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采取的态度和行动等。我们可以利用系列表格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学生在家表现评分表、学生见习企业反馈表、学生自评与互评评估指南、教师对学生课程表现的评价表等。这些评价维度大部分做到跟课程有关,但又各有侧重。如教师和企业作为评价主体时,设置的维度可以专业一点,深入一点;学生和家长作为评价主体时,设置的维度可以简单一些。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本质。职业院校要精准锚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合素质评价应该“多维度”,应坚持德技双修,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性测评,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表现进行量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如德育素质主要考查学生的政治素质、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评价学生在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心理素质、遵纪守法、工匠精神等方面的表现作为。对学生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时段获取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的表现。
教学评价,单单评价学生的学是不够的,教师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根基。基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必须激励广大教师敬业进取,摒弃评价教师层面重学历职称而轻实践教学和专业教学能力的考核,全面提高特色课程的教学质量。开展特色课程的教学评价,就是要充分调动我校每一位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每位教师认真对待每一阶段、每一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引导每一位教师将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方式方法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高效;激励每一位教师树立对本职工作的强烈责任心,认真、扎实、不懈地开展教学工作,形成强大持久的合力,推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以教学评价标准为载体,以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师生评价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基本方法,深入到教学环节中去掌握实情、检查评价、分析总结和指导激励。从师德师风、专业能力、课堂教学、实践技能、服务能力等维度切入,建立健全全方位、全要素的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严把育人“第一关”,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师的第一职责,强化师德考评,积极树立师德楷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选聘、考核、晋升、评优的首要标准,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守住教学“主阵地”,把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将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从督导评价、管理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教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突出服务“贡献度”,本着注重能力、突出业绩的科技评价导向,重点评价教师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及其转化和推广、社会培训、技能大赛等技术服务贡献,建立有利于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机制。同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简单一些,可操作性强一些,同行教师的评价专业一些,要求高一些。如表1和表2。
表1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估表
表2 学校及教师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表
当今中职教育最复杂的问题应该是评价。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评价,而教育评价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因此,在中职教育特色课程评价中,要始终关注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检验各方面的工作是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否有益于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是否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是否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以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新格局。职业教育作为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教育,作为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实现职业发展评价“全周期”,本着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对毕业生职后发展的跟踪评价反馈,一方面以此为依据加大对毕业生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把评价结果反馈到人才培养过程,持续、动态地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形成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良性机制。
要坚决破除唯分数的知识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区别于知识评价的人才评价方式,打破评价单一化、人才选拔简单化的局面,要建立多元评价、动态评价、过程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来推动人才评价和选拔多元化。对任课教师,推行激励反馈的考试方式,把考试转变为老师因材施教的调节方法,转变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判断的重要手段。要将校企合作、师德教育的考核评价,要将教师是否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观纳入课程评价中去,使与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相适应的评价手段更加成熟完善。在评价学生时,考试的形式可以开放多样,比如考查学生表演能力,可以采用经常举行活动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可以采用辩论比赛;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可以采用技能比赛的方式;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想象能力可以采用问题设置、现场答疑、自主命题的方式。把以前考基本知识转化为考核实际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基于职业素养的特色课程考试有效解决了功能单一、形式单一、内容单一的问题。文明风采或德育上得奖的学生道德素养模块可以加分,技能大赛得奖学生在相应课程模块可以加分。这种评价方式符合《方案》上提出的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的开放性,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现象的要求。
我校因产施教的从作品到产品到商品的教学策略,其特点一:教学成果是作品而不是书面的作业,是手脑共用的结果,而书面作业是动脑的结果;特点二:教学成果是从作品到产品到商品的教学策略,相对应的是生产从公益性到经济性到精美性递进的思路。所以,这种教学过程评价体系是符合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的要求。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要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质量,一方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特色课程主体多元化、评价客体系统性和评价方式多样化,以解决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三失”问题,为构建中职类型特色的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赋能提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当然,近些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评价领域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这些手段对于提高评价的效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还没有突破的问题。当下,如何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评价的动态性、智慧性和现代性,是新时期职业教育评价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