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如意,姚胜男,龙秀红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530011
中医学中虽无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名称,但根据诸如“腰痛拘急,牵引腿足”的症状描述,可将其归属于“腰痛” “痹症”范畴。中医学认为少阴、风痹、肾虚、坠堕伤腰和寝卧湿地是引发该症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1]。现代医学将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作为该病的主要原因,因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导致的神经刺激或压迫,常引起腰痛和下肢放射痛,这不仅会降低病人心理健康水平、引发焦虑抑郁情绪,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2-3]。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式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有研究表明,手术治疗可在短期内快速缓解病人疼痛,但术后复发率达5%~15%[4]。与手术治疗相比,保守治疗具有低成本、低风险、简单易行等特点[5-6]。其中,罐法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已在多项研究中得以证实[7-9]。本研究对罐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肾气虚损、跌扑闪挫或寒热湿邪引起,患病后机体因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而产生腰腿疼痛等症状。拔罐疗法利用燃烧时的热力去除罐内空气后再吸附于病患处,可起到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疗效[10]。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拔罐疗法的作用机制主要是负压吸引引起体表刺激部位微环境发生变化,使得局部相关信号分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激活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而提升痛阈,增加皮肤血流量和增强机体免疫力[11-13]。文献表明拔罐时产生的负压可以增加吸拔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病患部位的血流量,从而加快废物毒素的排出,促进机体新陈代谢[14]。刺络拔罐在针刺穴位后增加拔罐适当放血,在排除瘀血的同时可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减轻病人疼痛[15]。药罐法则是在拔罐产生负压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同时促进机体对药物的吸收。
拔罐是将罐内空气以热力排除,再吸附于体表或腧穴,造成局部淤血,以达到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等作用的疗法[16]。张伶[17]按照数字抽签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病人均选择气海俞穴、三焦俞穴、委中穴、环跳穴等穴位进行电针治疗,每次20 min,每日1次;研究组根据病人突出部位选择不同穴位进行拔罐,如中央型突出者选择肾俞穴、环跳穴、委中穴和三焦俞穴拔罐,每次10 min,每日1次。疗程结束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有研究表明拔罐疗法可有效缓解病人疼痛,改善腰椎功能[18]。
平衡罐是一种融合闪罐、推罐和坐罐等操作的疗法,具有调节脊柱整体平衡和温经通络的作用[19]。门志涛等[20]基于子午流注理论对10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予平衡罐治疗,选取膀经穴、夹脊穴及督脉穴为主穴,利用闪罐、推罐、坐罐的操作手法每天干预1次;对照组于08:00~12:00干预,治疗组于15:00~17:00干预;干预10 d后,治疗组愈显率(92%)高于对照组(74%),说明子午流注理论可有效指导临床工作。肖彬娥等[21]将94例急性发作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照闪罐、揉罐、推罐、抖罐、坐罐的顺序给予平衡罐治疗,每3 d 1次,治疗3周后,治疗组的疼痛缓解程度、腰椎功能障碍改善程度和腰椎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许小霞等[22]研究证实了该法具有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复发率的作用。
药罐是将竹罐与中药加水煮沸后趁热吸附于病患或腧穴部位的疗法,同时具有拔罐和药物治疗的双重效果[23]。潘良等[24]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分为治疗1组和对照1组,60例非特异性腰痛病人分为治疗2组和对照2组;两治疗组予药罐治疗(苏木、细辛各5 g,生草乌、香加皮各6 g,鸡血藤、路路通、当归、川芎、乳香、没药各10 g,威灵仙、透骨草、伸筋草、羌活、独活各15 g。加水煮沸30 min,再与竹罐同煮3 min)。两对照组予刺络放血治疗,每个疼痛部位以三棱针针刺出血后再选取3~5个出血点拔罐,留罐5 min。治疗6次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两疗法均能有效缓解病人疼痛,但药罐法较刺络放血法更能改善病人ODI。雷龙鸣等[25]将冰片、两面针各10 g,艾叶、细辛、花椒、当归、红花、断续、桑寄生各30 g,制川乌、制草乌各50 g加水煮沸30~50 min,再与竹罐同煮20 min后吸附于观察组病人腰骶部病患处,并留罐10~15 min;治疗4个疗程后发现药罐法同样对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有显著效果,可改善病人腰椎功能和临床症状。相似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结论[26]。
刺络拔罐又称刺血拔罐,是一种针刺患病部位或穴位并适量放血后,再增加拔罐的疗法,具有泻热、活血化瘀和提高痛阈等作用[27]。胥四维[28]将60例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先用8号注射针头快速点刺疼痛部位浅表血管后,选取肾俞、腰阳关、大肠俞、环跳、风市、委中等穴拔罐;对照组采用普通拔罐法。两组病人均留罐7~10 min,连续治疗2个疗程,再用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表(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简式McGill疼痛量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腰椎功能改善率和疼痛缓解程度均优于对照组。郑明岳等[29]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委中穴刺络拔罐,每次刺络放血量控制在1 mL左右,治疗1周后发现该法不仅可以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α颗粒膜糖白蛋(CD62P)、P物质(SP)、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介质的产生,还降低了病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从而减轻病人疼痛,改善微循环血流。
尽管罐法在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腰腿疼痛、改善腰椎功能等方面疗效显著,但拔罐时留罐时间不确切、温度和负压难以维持;药罐治疗时,药物煮沸和药、罐同煮时间不同,施罐温度不一;刺络拔罐时放血量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罐法的发展。同时,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也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王迪[30]将120例血瘀气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试验组、B试验组、C试验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A试验组、B试验组、C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予艾灸、拔罐和艾灸联合拔罐护理,选取肾俞、委中穴、大肠俞、腰阳关行艾灸治疗,每次20~30 min,隔日施灸1次;在治疗15 d后以VAS、JOA测评疗效,结果表明艾灸联合拔罐疗法能显著减轻病人腰腿疼痛和改善腰椎功能。Cai等[31]运用改良后的太乙神针联合拔罐法证明了传统针刺法在缓解病人疼痛症状和改善腰椎功能上的不足。此外,徐秀英等[32]的研究还证实该法在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和改善焦虑抑郁方面的作用。
傅东云等[33]采用随机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拔罐法,试验组在拔罐处加用万应止痛膏,治疗10 d后,拔罐配合万应止痛膏疗法在减轻病人疼痛上优于传统拔罐法。陈雅琴等[34]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大黄、桂枝、荆芥、羌活等中药制成的热罨包热敷;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循经拔罐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1.67%(P<0.05)。
王龙飞[35]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推拿和拔罐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运动,推拿和拔罐均以阿是穴、委中穴、环跳穴、肾俞等为主穴,推拿每次在20 min以内,拔罐每次13 min左右为宜;运动则根据病人病情选择飞燕式、半桥式等动作进行。连续治疗15 d后,以VAS、JOA和Roland- 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MDQ)评价两组病人疗效,结果显示试验组病人VAS、JOA和RMDQ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表明该方法在减轻病人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和缓解临床症状上优于推拿联合常规拔罐治疗。石芸英[36]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王智君等[37]予对照组腕踝针治疗,每次30 min,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加味桃红四物汤药罐治疗(将法半夏、胆南星各15 g,川芎、当归、莪术、三棱各10 g,桃仁、红花各6 g加水煮沸后再与竹罐同煮10 min),留罐每次10 min。治疗7 d后,发现研究组病人不仅腰腿痛、下肢麻木等症状得到了改善,TNF-α、C反应蛋白(CRP)、IL-6等炎性因子水平也有明显下降。此外,翟炳生等[38]在对照组采用药物罐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夹脊穴深刺治疗,留针2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治疗2个月后,发现该法有助于提高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腰背肌肌力和后伸活动度,改善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
刘西[39]用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临床有效率为97.50%。邱旋[40]将60例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按1∶1随机分为委中穴刺络拔罐结合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两组均针刺腰夹脊、秩边、承山、昆仑、至阴、阿是穴,结合针刺组增加委中穴刺络拔罐治疗,刺络放血每周治疗2次,针刺每日1次,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病人VAS、JOA得分均优于治疗前,但结合针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说明委中穴刺络拔罐结合针刺法在缓解病人腰腿疼痛、下肢麻木等症状上优于单纯针刺法治疗。此外,谢福丽等[41]指出该法还能提高病人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罐法联合中医外治技术虽能改善病人腰椎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但联合后的作用机制和操作流程却鲜见文献研究。此外,现有文献多注重病人住院期间的照护,仅有少数研究关注病人出院后的护理[42],对影响病人再入院因素的研究则更少。
单一罐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体现了简、便、效、廉等特点,联合中医外治技术治疗也已成为发展趋势。如康玉闻等[43]将药物罐联合手指点穴及改良中药封包的疗法体现了多种中医外治技术联合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腰椎活动度和提高生活质量上的优势。尽管根据不同证型选取不同穴位行拔罐针刺或选取不同的运动方式都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观点,但大多数临床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①样本量不足。针对该问题,今后可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以提高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②评价指标缺乏客观性。目前文献大多以VAS、JOA、ODI等量表评估病人腰腿疼痛、腰椎功能情况,常会受到测评者和(或)病人主观因素的影响。针对该问题,可增加客观指标的应用:如通过测定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动作电位潜伏期等来反映病人腰椎功能情况。③研究中缺乏心理护理。有研究表明情志护理可以消除病人顾虑,增加依从性[44-45],但多数研究多关注病人躯体疾病而缺少心理干预,故在给予病人护理干预的同时也应加强心理护理。因此,为进一步发挥中医学的优势和增加临床研究的权威性,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和规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