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恒英 谢黎黎 梁秋玲
(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广东 化州 515100)
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研究所2020年5月启动珠芽黄魔芋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及生产项目,截至2021年11月已形成完备的技术路线,实现了高效稳定的苗木批量化生产。该技术以珠芽黄魔芋优良单株珠芽小茎为原始材料,通过小茎切断直接诱导不定芽,使用以芽繁芽或微型块茎增殖的方式扩繁,将优良单株无性系化,有效保证了苗木的遗传稳定性。
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影响组培育苗效率、苗木品质和出苗数量,甚至不能正常出苗。现就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经过验证且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供相关生产者参考。
魔芋组织培养过程中,普遍报道外植体较易出芽[1-3]。经试验,珠芽黄魔芋在生长季节使用叶片、小叶柄、地上茎切块、珠芽、地下茎带芽点切块,均可获得不定芽。
魔芋无菌芽获得率是影响组培进度的因素,生长季节叶片、小叶柄、地上茎切块、珠芽作为外植体,使用洗洁精洗净,75%酒精润洗,再用0.1%升汞处理8~10 min,无菌芽获得率均在5%以下,地下茎带芽点切块无菌芽获得率为0,先期使用杀菌剂喷洒和浇灌处理,未改善。抽芽期至羽状复叶未展开前,控水防雨,在晴天正午采集外植体,叶片、叶柄及地上茎切块,其无菌芽获得率可提升至25%~40%,能满足生产需要。在珠芽黄魔芋地上部分开始变黄衰退时,采集老熟珠芽,置于干燥通风环境休眠,次年4月中旬播种,基质为新泥炭土或碳化稻壳,使用前暴晒消毒;播种完成后使用饱和漂白粉消毒珠芽并浇透基质,小芽苞片突破基质表面开始控水防雨,待珠芽抽芽长茎,采集珠芽地上小茎做外植体,常规消毒,其无菌芽获得率在95%以上,且生长迅速。
魔芋使用MS作为基本培养基,可完成继代,在组培过程中,出现了增殖苗褐化、增殖苗根系过多,生根苗细弱徒长的问题,可通过调整培养基解决。
魔芋增殖培养过程中,褐化明显,尤其是壮苗培养阶段,培养基呈透明深棕色。为减轻褐化,试验加入硝酸银、PVPP及抗坏血酸,均未明显改善;培养基内加入0.1 g/L核黄素,可有效抑制褐化,同时对苗木状态无不良影响;增殖培养基加入0.1 g/L活性炭,也可起到抑制褐化的作用,但是易和生根培养基混淆,不推荐使用。
魔芋增殖苗易出根,影响了正常切分。为抑制增殖苗出根过多,可通两个途径:①增殖培养基不添加生长素,为避免生长素积累,从外植体诱导培养基开始,均不加入生长素,仍可正常增殖;②提高培养基大量元素及糖用量,将MS大量元素用量提高30%~40%,糖用量由30 g/L提高到45 g/L,可有效抑制增殖苗出根。
对以地下茎、薯或块根作为储存器官的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诱导微型的储存器官,可起到壮苗和提高增殖率的作用,同时为生根打好基础,在姜科植物、马铃薯、红薯、魔芋组培过程有多报道[4-5]。魔芋微型块茎诱导,可通过增加糖用量同时延长转接周期实现,将糖用量从30 g/L提高到60 g/L,增殖苗高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基部有膨大趋势,同时完全抑制增殖苗出根;使用6 g/L卡拉胶作为凝固剂,培养室温度25~28℃,正常转接周期为25~30 d,超过40 d培养基水化,培养基水化后,即可观察到增殖苗基部形成微型块茎,并有浅黄至嫩绿色次级块茎发生,将转接周期延长至50~60 d,可诱导大量微型块茎,微型块茎可直接切分为单个转入生根培养基诱导成苗,也可转入相同培养基继续扩繁。
魔芋组培苗易出根,为调整生根苗形态,使其呈现苗木矮壮、根系完整的状态,需对生根培养基做出调整。抑制出根速度和根系发生量,可使植株根冠比更为协调,与增殖培养类似,抑制出根也可提高糖用量,将糖用量从30 g/L提高到45 g/L,可使出根时间由5~7 d延迟至10~12 d,为植株健壮生长争取了时间。生长素的添加,可有效调节根系形态,使用NAA 0.2 mg/L+IBA 0.2 mg/L,可诱导5~8条健壮的不定根,次生根系也发达健壮,可满足生产需求。生长抑制剂使用,对生根苗形态建成影响明显[6-7],在生根培养基内加入10 mg/L甲哌嗡,可使生根苗矮化整齐,移栽成活率高而稳定。
培养温度25~28℃,魔芋组培苗均可正常生长,30~32℃组培苗生长最为旺盛,培养室空调使用可兼顾省电,冬季将室温调整为25℃制热,夏季调整为28℃制冷。培养室光照影响增殖苗褐化程度及健壮度,暗培养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褐化,但是增殖率及健壮度也明显下降;光谱灯和普通LED灯管褐化程度次之,窗口自然光照,苗木生长健壮,褐化程度亦加重,增殖苗接种后,可先暗培养10 d(后期使用光谱灯和普通LED灯管照射)~15 d(后期使用自然光照培养),再进行光照培养,可兼顾苗木健壮度、褐化程度和节能减排。生根苗整个周期均可置于窗口使用自然光照培养。
在珠芽黄魔芋组培过程中,可见部分生长形态异常的苗木,主要表现为3种形态:①整丛组织块白化,生长迅速,芽苗粗壮,持续培养出现明显玻璃化;②芽苗紫红色,生长迅速,芽苗粗壮,持续培养形态稳定,本类型变异,可作为选育种材料使用;③芽苗苞片过度生长、卷曲且愈伤化,少见芽苗生长,降低细胞分裂素不能正常恢复。
针对变异,可采取以下措施减轻和避免:①继代次数控制,丛外植体开始,继代时间在1 a内,继代次数15次以内,未见明显变异;②加强巡查和质量控制,在培养室发现变异或接种过程中发现异常,整瓶剔除,不进入下一批次;③降低细胞分裂素用量,控制细胞分裂素种类,使用TDZ、ZT均可强烈诱导魔芋组织块不定芽形成,但是也可急剧增加不可逆转的变异,与任鹏斌等报道结果一致[8],6-BA和KT单独、复配其浓度在0.5 mg/L或以下,继代过程中未增加变异;④基本培养基使用,增殖培养过程中,高浓度富盐培养基多次使用,可能会造成养分失调,从而出现生长异常且逐代加重,可每季度降低基本培养基大量元素至0.8 MS浓度使用1次,或使用1次ER基本培养基,可有效提升增殖苗生长状态。
魔芋为肉质草本植物,影响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苗木生长状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生根苗硬实、老化程度高是移栽成活的前提,所以生根苗培养过程不能将苗木生长迅速、出根快、根系发达作为目标,而应考虑抑制出根、抑制生长以获得敦实健壮的苗木,同时带有微型块茎的生根苗,移栽成活率高而稳定。生根瓶苗带瓶置于移栽相同环境练苗15 d左右,可起到良好的练苗效果,避免移栽后小茎失水萎蔫。
育苗基质透气性是考虑的首要因素,板结基质易造成苗地上部枯死,持水性过强的基质易导致苗地下茎腐烂。使用体积比60%透气性良好的材料,如椰糠、泥炭土和甘蔗渣,与细碎表土混匀使用,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不推荐不加表土而使用纯基质栽培,容器苗移栽至大田过程中基质不能正常成团,使容器苗变成裸根苗,造成缓苗期延长。
魔芋苗期发生的主要病害为白绢病和疫病。
白绢病病原为齐整小核菌,组培苗本身不会携带病原菌,导致病害发生的因素为农业投入品,如基质使用的土壤,苗圃重茬且感染发生过白绢病,育苗托等带菌,需阻断传播途径。大棚育苗,可在育苗前整棚清空,使用清园剂喷洒棚内空间及地面,闷棚7 d以上(记晴天),有条件的苗圃使用离地育苗,也可使用薄膜盖住原地面,在薄膜上方育苗。育苗使用表土需未种植易感染白绢病的植物,育苗基质及表土暴晒消毒,重复使用的育苗托、育苗杯需使用高锰酸钾甲醛熏蒸消毒。
疫病发生条件为高温高湿环境,浇水过多和基质不透气是诱发因素,苗木移栽时,使用1 500倍精甲恶霉灵代替定根水,灌透苗木及基质,此后浇水不干不浇、浇则浇透,雨天不浇水,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魔芋缓苗期完成后,即可开始施肥15 d/次,可选择的肥料为水溶性复合肥、氨基酸水溶肥及腐植酸,使用比例施肥器,按照复合肥0.3%~0.5%浓度施用,氨基酸水溶肥及腐植酸按照标定浓度施用。叶面肥施用,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可选择的叶面肥为复硝酚钠、磷酸二氢钾及海藻酸等,如苗木生长过旺,可施用甲哌嗡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