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万宁市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 蔡 敏
语文知识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的,也应在相应的情境中传递。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在个性化的参与和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积极创设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进行深度学习。这里的课堂教学情境又可以分为文本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
1.文本情境。有情境认知学者认为:“知与行是交互的——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参与实践促进了学习和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从来不会脱离文本,需要紧扣文本开展教学活动。文本情境源于教材、依托课文,最大程度缩短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深挖课文、吃透教材。如在教学《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这一单元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本剧表演,领会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深切关怀;教学《祝福》时,教师可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探讨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等人对祥林嫂造成的伤害,更加深刻地认识那吃人的礼教、吃人的社会;在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后,教师可让学生认真阅读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及相关资料,以“拥王派”“拥司马派”为两个阵营开展辩论;在教授古诗词诵读单元时,教师可让学生运用所学诗歌的表现手法,学习写作诗歌或填写歌词……在这些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更深入地与教材进行交流,从文本情境中汲取知识,同时也能够学以致用,提升语言素养,进一步训练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挖掘文本,创设更新鲜的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例如试着让学生转换视角改编小说单元的作品,模仿鲁迅的语言写现代版的《谏逐客书》等。文本情境是对文本的解读,也是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学会熟练又巧妙地创设文本情境责无旁贷。
2.社会生活情境。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例如现在很多学生、家长都离不开微信朋友圈,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教授《登泰山记》一文时,我让学生化身姚鼐,晒一晒他的“泰山之行”朋友圈,学生晒了登泰山的艰辛、晒了泰山的优美风光,更在晒朋友圈的同时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授《燕歌行》一诗时,我让学生变身战地记者,“亲历现场”进行报道,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这场战争,理解诗歌的主题。
此外,教材中每个单元最后都有写作训练,如果将这些训练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情境,学生会更感兴趣。如选择性必修中最后一个单元的写作训练是“学习写申论”,教师完全可以创设一个公务员笔试现场的情境,让学生当评委选拔公务员,互评作文,找亮点、说不足,从而转换学生的视角,这样对于学生的思维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教材中还有一个单元叫认识使用多媒介,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单元,因为它可以和任何一个单元或单篇文章组合而创设出社会情境,如最难讲的“劳动单元”,教师可以让学生拍摄抖音短视频,并设计文案,或者策划一期“劳动大家谈”节目,让学生自己主持,并邀请几位英雄人物(学生饰演)进行访谈,从而有效地完成单元教学任务,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对文章进行梳理整合,还要动手策划节目的各个细节,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将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思维素养。通过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素养,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如果创设得当,甚至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但需要指出的是,创设情境不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更不是为了取悦学生,为了所谓的提高兴趣而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提高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不过是知识能力的一个载体,日常学习要通过情境提升语文素养,学期结束则要通过试题情境来检验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高考命题建议中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并要求“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情境化已成为语文学科高考命题的手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种题型上:
1.写作。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式,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素养的高低。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等问题,近年来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运而生。这类作文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写作情境,给出了明确的写作任务,让学生有对象感、有针对性地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流技能,如2015年小陈举报违纪父亲的书信;2017年选好关键词,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文章;2018年装进时光瓶的追梦、圆梦之旅;2019年“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2020年《中华地名》的主持词等。在真实的情境中写作,学生有话可说,能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利于避免假、大、空的现象出现,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真正发挥了语文的工具性作用。2021年新高考Ⅱ卷的漫画作文“写人与做人”,在试题设计上,建立材料选择、情境设置和任务要求的逻辑联系,实现了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教学中也应力求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写作任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从2018年开始,高考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多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将成语(词语)辨析、病句、补写句子、标点等题型融入其中,将学生置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考查,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强调的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在2021年的高考中甚至采用了全情境化命制。例如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依托于两则语料,将词汇、修辞、病句修改、句式变换等内容纳入相应的语言情境中综合考查,取消了原有的单题形式,要求考生回到材料所提供的语境中进行思考,这种考查方式更贴近生活实际。在语文学习及备考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更多关注语境明确、综合性强、实践性强、指向清晰的语用题型,培养学生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如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的文学积累、文化积累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等。
3.名篇名句默写。理解性默写是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是指在给出语境的情况下,根据记忆默写古诗文。它一改过去给出上句填下句或给出下句补上句的形式,给出了具体的情境,所以又叫“情景默写”。与以前的直接默写相比,情景默写不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学生对古诗文内容、情感的把握,虽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却也提高了学生的古诗文运用能力,使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得到了提升。尤其是2021年新高考,在名篇名句默写时设计了一道开放性试题,创设情境引入名句但答案又并不唯一,这一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如新高考Ⅰ卷: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这道题的答案示例包括“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是)三秦”“镜写三秦色,窗摇八水光”“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等。这种考查方式从具体情境入手,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给了喜爱古诗词的考生更多的作答空间,考查的重点由固定篇目的记忆理解转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积淀,题目更为开放。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积累古诗文,形成一种能力,而非单纯的死记硬背。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情境,检验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考试同样也离不开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情境”与语文学科紧密结合,继续探索更加实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