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哲
(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湖北恩施 445000)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实现教学目标。探究法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脱离出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独立进行解决。这种方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也将成为未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项主要教学方式,是未来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核心引导者,负责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和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学的主要结构为教师为主导者,学生则作为课堂的主体,两者虽然在角色定位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优化教学氛围,从而达到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1]。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具有两种关键性作用,首先是为了让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其次就是为了辅助教师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而问题的好坏也是最终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要求教师在制定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不同角度去设置问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主要就是通过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进而满足探究式教学所要求的在观察、实验以及分析等多种行为处理方式的习惯性运作[2]。
情感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关系的重要方式,通过有效的措施消除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屏障”,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好朋友,这样也能够帮助学生消除学习过程中的压力,让学生能够将全部精力放在日常的学习中。使探究式教学的深入发展找到最佳突破口[3]。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以及特点,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向现代化的主动学习阶段过渡,这对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授关于“线面关系”课程时,可以给学生出一个问题,像“如何判断一条线在这个平面上”。这种问题看上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实则学生可以通过此前所学的几何平面知识进行举一反三,从而找到答案,用到的知识点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将点和面的位置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判断线和面的位置关系,这种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因为这和他们所学的知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能够从中学到新的知识。
在学习立体几何的初期,学生是很难从平面几何的思想中释放出来的,因为思维的禁锢,会让他们在学习空间几何的时候变得非常吃力,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在空间几何和平面几何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桥梁。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之间的变换关系。比如,让学生通过自主动手讲一个平面图形通过对折,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空间图形[5]。例如,在正方形ABCD的边BC和DC上各取一个中点E、F,并以AE、AF、EF作为棱折起来,是BCD三点重合,将重合点设为P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P-AEF的四面体,在这个立体图形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了解图形内各个边的特点[6]。
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对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大胆提问。此外,教师还需要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解题的方式,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独自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时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以及思维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7]。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问题一直是学生解题的难点,通过让学生明白二面角问题中的三要素,即点、垂面以及垂线段,这三要素是学习空间几何的关键,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二面角的直觉思维,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处理空间几何问题时本能地去寻找三要素。
探究式教学方式难以深入到高中数学的课堂中,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数学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弱。探究式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在于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并研究问题,从而将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进行总结,并向教师进行提问,这一个过程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该将课本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尽可能地将实际生活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促使书本问题能够上升到和实现问题相呼应。
合作和交流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获得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是目前我国高中教学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8]。而对于数学教学而言,传统的合作在于集思广益,大家通过寻找矛盾点,将这些矛盾点解决,就能够将所有问题解决。而目前的合作形式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传统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将交流范围扩大,即集体交流,针对问题让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以树立自身信心的基础上增强理解。
教学环境通过被两种极端的氛围所取代,首先是可以触及的硬件设施,比如教学仪器、教学成本投资等,这些被人们称为“硬”环境,基本都是用在帮助教师去了解学生内心思想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的,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分析以及探索的空间。探索教学又可以称为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下,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并思考,从而高效地解决问题[9]。另外一种氛围就是多方面的支持,对于探究式教育而言,能够给学生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多的,但是还需要家长、学校领导等和教学质量有着明显关系的人的信心支持,教师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根本。
探究式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探索研究,同时也需要学校领导对其的高度重视,通过组织教学培训活动,促使教师能够在探究式教学上得到有效创新,这也是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从名字上也能够看出,这种教学方式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去学习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需要教师在其中作为主要引导者,这是一个必然要素[10]。在探究法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发挥出其课堂主体地位的作为,主动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的侧重点并不是解决问题后的结果,而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探究式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和运用具体的方法,首先需要教师在课上引出所要讲的内容,然后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索,得出基础结论,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11]。
例如,在学习“集合”时,教师可以先引出集合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之前所学的知识对集合的基础概念进行理解,并将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讲出来,这样教师就能够围绕学生们所讲的内容进行拓展并解释,这是让学生快速了解课堂知识的关键,因为是从学生所提的问题上进行拓展,学生是课堂问题的基础贡献者,在听讲时也能够融合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更加主动,学习质量自然也就提上去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以及言辞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因而需要将这种作用扩大化。在课堂教学中,要动态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知道,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同时对闪光点进行鼓励,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努力去强化这个闪光点。当学生的思维被禁锢时,教师也需要对其进行引导,并对其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对其解决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两个作用,第一个就是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就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面对失败,教师的任务就是利用学生的失败总结经验,以及去了解一个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而就学生本身而言,就是需要在失败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肯定,让他们感觉失败只是因为自己的思考方向出现了问题,在不打击学生信心的同时给出建议。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除了是引导者、知识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正向成长的助推器,教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都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一门课程的看法,这也给教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
探究式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潜能,以往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但是也会让数学课堂变得无聊、乏味,这是造成学生对高中数学课堂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求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的培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能够弥补以往教学过程中出现不足,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目前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已经稍显不足,需要我国教育行业及时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本被“抹杀”,都是在教师的全程引导下进行学习,这样虽然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个全面提升,但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步入社会后的工作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影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很难突破自我实现全面提升,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独立解决问题方面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是未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