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伟
价值智慧是“得方法”,让学生获得学习自主、自控、自动的能力和兴趣。当学生获得方法的时候,他才能够收获成功的喜悦,他才知道自己怎么去学,怎么去享受学习,他才能够享有兴趣。其实,方法才是兴趣的前提。很多学生之所以厌学,并非始于先天,是因为苦于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费了好多劲儿,下了很多功夫,但是效果却很不好,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丧失了。教学是方法之教,方法之教是智慧,也是教学的价值所在。
怎么获得方法?有一本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书,介绍了600例方法。600多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获得吗?获得了没有问题,但是单单那些方法就非常复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程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分类,教学何以应对?学生何以应对?如果每一节课要教给学生两三种方法,是没有作用的。方法是在尝试与体验中得到的,是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学习中逐渐发现、使用并固化的,教师的职责在于学生方法固化全过程的有效促进。
价值走向是“积兴趣”,让兴趣凝聚成为一种学习状态。当学生有了方法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说学生逐渐地迈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最简单的一句话,最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却对教学有很深的启发,当学生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够逐渐形成学习习惯,逐渐将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当学生有了自主、有了自由,教学就有了足够促进学生发展的空间。兴趣也是有层次的。入情入境,使教学变得有趣,使得学生喜欢,这是第一层次的;当学生觉得教学过程有趣之后,就要引领学生走向方法,当学生有了方法之后,他才能够从这种感官上的、直接的有趣变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乐趣,对学习才能够乐此不疲。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夜以继日,乐在其中,这是责任感和研究乐趣的整合。从方法到乐趣,教学还需要有目标、有激励,让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志趣。经由“有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这是关于教学兴趣的三个层次。
价值境界是“成自觉”,即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成长并对此心向往之。应当说,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且习得知识、形成能力,实现了初步的内化与自主建构时,他们的学习仅仅是一个开始。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精神的提升,是对于所学内容的自觉自愿的观照,这个时候,对于学生学习状态包括身心自由发展的透视与引领体现的就是教学的智慧。也就是让学生的认识与情感从无序、他律走向自律而进入自由的阶段,而精神的自由无疑就是学生生命整体性发展的境界,是不存在技巧、不留痕迹的认知与情感的真正统一。真正的教学是“移情”和“忘怀”的,师生都在摈弃了功利、摈弃了私我、摈弃了形式的境界里进行情感和精神的自由遨游。
让学生感觉在课堂上是有我的,当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时,他才能够有责任,才能够去学习。我们经常说要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对学习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但是,当一个孩子在家庭当中,在学校里,在社会上感受不到自己的位置,感受不到自己的重要,感受不到作为一个人的地位与作用在哪里,这时让他培养责任只是一句空话。在教学当中也是如此,教学环境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时候,学生的自尊感得以成就,他就拥有自信了,拥有自觉意志了,拥有信念了。当学生的习惯形成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自觉地学习了,如此的教学,才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才是师生“乐此不疲”的真实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