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2022-11-22 18:10广东省深圳市荔园小学荔园教育集团黎新风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中华古诗词汉字

广东省深圳市荔园小学(荔园教育集团) 黎新风

一直以来,教育活动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是当下的热点话题。2020年春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增添了多种类型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供学生学习,这足以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以及树立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基础教育阶段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塑造学生的优秀人格。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重点从具体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如汉字教学、阅读教学方面着手,探究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求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备良好的品格与价值观,需要兼具精忠报国、乐于奉献、协同发展的美好品格。小学生性格纯真、富有活力,正处于各方面能力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形成价值观的核心阶段。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语文各类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仁爱思想,树立正确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在任何时期都不能被丢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需要代代传承下去。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让学生接受传统美德的洗礼,培养学生的民族性格,树立良好的品德;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种下美好的种子,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全面落实基础教育阶段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小学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渗透不足

汉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不同形式的字体记录着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特点。然而,现阶段,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汉字的教学过于注重对字表面的理解,而疏于对字的构造过程以及历史文化方面的启蒙。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向学生讲授字的构造原理及组成规律,尽管一些教师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但也只是蜻蜓点水,主要目的还是巩固汉字教学效果,并未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识字教学的发展目标,导致教学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未达到理想效果。

(二)阅读教学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有限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多为写景诗,其中古诗词中的语言美、韵律美都积累了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小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对诗词内容缺乏过多的解读,特别是没有充分挖掘教材插图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忽略了插图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没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画面美和意境美,导致学生忽略对古诗词的整体感悟,不能完全体会古诗词真正的魅力及其文化意蕴,不利于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在汉字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掌握汉字构造规律,调整识字教学方式

字理识字是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以音、形、义间的内在关系为抓手展开识字教学。教师在进行字理分析时要用巧妙的语言、生动的语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汉字的独特性。在解析时,主要对汉字的偏旁和部首进行解析,并可充分结合图像、实物演示等手段,将抽象的符号形象化,深刻领略汉字背后的文化意义。

例如,在《贝壳的故事》一课中,教师向学生介绍“贝”字的历史,并通过图片展示“贝”字的由来以及演变、发展规律,学生可由实物贝壳的照片直观感受“贝”字形状变化演变,通过甲骨文“贝”字极像贝类的两扇壳,教师可继续讲授贝壳可作为饰品佩戴在身上,后来慢慢地就将贝壳作为钱币,因此后来含有“贝”字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相关,如“财”“赚”等。可见,充分将汉字背后的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汉字的精妙之处。

2.采用故事教学法,感受汉字智慧,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汉字的背后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理解能力较弱,可通过将汉字教学与讲故事相结合,给呆板、无趣的汉字增添生命活力,在故事中体现出丰富的汉字文化,提升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以“春”字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向学生描绘春天的场景:万物复苏,小草发出了新芽,小燕子挥舞着翅膀,这就是魅力的春天,由此引出“春”字。接下来,再向学生讲授,在古时候,“春”是甲骨文,可写在兽骨上,经过时间的演变,就形成了“春”字的模样,在听课过程中,学生如同穿越历史隧道,充分感悟到上千年来汉字文化的演变。

(二)在阅读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在诵读积累中润泽民族情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并注重对语速、感情和节奏的把控,要做到声情并茂。在吟诵过程中,学生可将心、眼、耳、口全面调用起来,一方面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体会到诗词中国蕴含的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与认知;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等阅读学习内容的兴趣,加深对文中内容的体验与领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吟诵《竹石》一诗时,让学生首先了解竹子坚韧的品格、顽强的精神,再向学生表述,作者是想通过写竹来表达在面对恶势力时的顽强抵抗、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现出不与黑暗势力狼狈为奸的铮铮铁骨,鼓励学生把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培养独立的品格,顽强的精神,不断奋发向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学生内心,为学生心灵成长指引方向。

2.在语言训练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该部分内容,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语言的积累等方面,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积极交流、讨论,并鼓励学生用语言将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表达和运用,学生通过不断的表达训练,将语言内化,进而体会出其中的韵味。

例如,以《扬州茶馆》一文教学为例,教师可对“烫干丝”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复述,并尽可能加上肢体动作的表达,让整个过程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在复述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内容的记忆,同时领略到中华饮食文化,在学生心中形成美好的画面,留下深深的记忆,从心底领会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浓浓的民族情怀。

3.在语言理解中增进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融入文本语言,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在无形中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与认同。

例如,在《扬州茶馆》一文中,蕴含着浓浓的江南风土人情、饮食文化等,耐人寻味,但由于许多学生并未去过扬州,所以难以领略其中的中华文化,这时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扬州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以及美食等,再介绍扬州的茶馆,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增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在读与看中仔细品味“小笼点心”的江南风土风情,感受我国美丽的大好河山,同时产生浓烈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小学是价值观启蒙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课程内容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教材内容,丰富学习模式,开发学习资源,让学生全面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让每一个小学生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猜你喜欢
中华古诗词汉字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