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容 黄雯澜, 张建华 唐甜 郭海霞 谢茜, 王谢
1.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成都 610066; 2. 成都师范学院, 成都 611130)
当今全球经济治理驱动力正在重塑[1],产业链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最有可能被重构[2]。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是促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3]。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指出了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所谓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用于描述一个建立在技术经济联系基础上的企业群结构。狭义上的产业链是指生产的各个环节或要素;在广义上的产业链则概念模糊而广泛,与经济学中价值链、供应链的许多部分重叠交叉,同时还衍生出了“创新链”“知识链”“企业链”“供需链”“服务链”“金融链”“资金链”“利益链”“政策链”“空间链”等诸多不同维度上的概念。基于产业链理论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延伸,高启杰等[4]提出了在新发展格局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即基于各地特色资源禀赋的优势,正确理解和尊重农业农村发展的规律,通过纵向的农业产业链延伸和横向的农业功能拓展等形式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利益链的“四链重构”,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辐射带动力和产业发展的质量与竞争力。这对于思考新时期蚕桑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众所周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种经济形态及其关系构成了现代经济体系的新格局[5]。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后续的发展力量和支撑,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而得以共同发展。在蚕桑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不可回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平衡的问题。如果虚拟经济膨胀挤占实体经济大量空间,大量资金就会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导致物价降低,生产积极性下降,影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所以,讨论蚕桑产业链优化的问题必须兼顾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平衡发展。
蚕桑产业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绝对优势的本土产业,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的历史性贡献。该产业涵盖了农业方面的栽桑养蚕、工业方面的缫丝制绸、外贸方面的茧丝绸贸易,并且产业的区域性发展特征明显[6]。以江浙为代表的东部蚕区由于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产业基础较为牢固、蚕桑科技水平较高、龙头企业较为聚集等先发优势。但是东部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速度快而面临着农村劳动力供给收紧、土地约束等压力,导致蚕桑产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断下降。以云贵川为代表的西部蚕区虽然产业发展所需自然条件优越、可使用土地面积广,但很长一段时期产业规范化、组织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水平不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受到较大限制。由于20世纪末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以及西部产区因其地域辽阔、人力资源丰富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推动着我国的蚕桑产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与此同时,近20年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也初见成效[7],蚕桑资源的多样化综合利用涉及医药、食品、饲料等领域,覆盖一二三产业。但面对产业间竞争加剧、国际竞争压力渐增、替代产品竞争激烈、实用技术瓶颈亟待突破等严峻挑战[8],如何优化蚕桑产业链是关系到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已受到业界关注。例如,重庆市蚕业总站在黔江区全力推进茧丝绸全产业链建设发展[9];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提出了以各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和抓手,着眼全产业链规划,聚集要素,促进各类要素与政策资源向园区聚集[10];云南省陆良县也提出了实施“产业链再造、价值链再造、利益链再造”工程[11];广西区蚕业技术推广站也分析了广西蚕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以寻求广西蚕桑产业链良性发展[12]。在当今平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将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利益链(后简称“四链”)为立足点,对我国蚕桑产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展望,为促使现代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1.1 产业规模化不断推进
我国蚕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具有规模优势。到2019年底,全国桑园面积约76.48万hm2,蚕茧产量达7.04万t。广西、四川、云南、浙江、江苏等省(区)建设有现代化蚕桑产业园区,使蚕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不断推进。
1.1.2 融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我国将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融入传统蚕桑产业,以速生丰产和省力化为重点,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积极建设数字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蚕桑产业体系,不断研发智能设备,加速蚕桑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1.1.3 蚕桑文化产品覆盖面广
我国蚕桑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蚕桑文化也随之传承与发展,蚕桑文化产品丰富多样,也促进蚕桑产业由“一产”连接“二产”连接“三产”而不断发展。蚕桑文化产品进一步延伸了蚕桑产业链,提升了蚕桑产品附加值。各蚕桑区域的城市因地制宜,推广丝绸文化节、蚕桑主题观光农业、非遗文化等,推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增强了蚕桑产业的竞争力。
1.1.4 桑树具有重要生态价值
桑树根系发达,环境适应力强,生长速度快,对温度、土壤酸碱度、水分等的胁迫耐受性强,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也能生长。桑树能改善空气质量,固定二氧化碳,还有极强的防风固土能力和抗旱能力,可用于遏制风沙和保持水土[13]。桑树的生态价值拓宽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1.2.1 产业链集约化程度低
蚕桑的产业链整体较长,中间环节较多,仅产业链上游属于农业的就分为种植和养殖两个部分。从桑苗的种植、肥培管理、桑叶收获,到蚕种生产、养蚕生产、蚕茧收烘,生产环节多而分散导致集约化程度低。蚕桑产业上游产业链较长且占比较重,生产经营方式主要以难以把握产业规模的家庭经营为主,而且投入大、产出小,种植户往往只关注最后蚕茧的售卖,没有对生产过程的副产物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产品单一,生产总体效益较低,产业链的附加产值少有被关注。
1.2.2 产业的价值链未得到提升
在目前大部分蚕桑生产领域,蚕农采用传统的劳作方式,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低,并且农村留守老人、妇女是栽桑养蚕的主要劳动力。虽然近10多年科研人员研发出了许多高效、省力的蚕桑生产技术及专用机具设备,但生产者缺乏相关的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导致栽桑养蚕许多生产环节的新型机具设备能够实际投入应用的较少甚至根本无法推广应用。由于在价值链中生产者缺乏现代科技元素,使产品的价值链以及生产效益均无法显著提升。此外,桑树的多功能利用价值也未在相关产品中得到转化和实现。
1.2.3 产业供应链不完善
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情况下,蚕桑产业人才匮乏的情况较为突出。蚕桑产业立足于环境相对较差的农村基层,难以留住优秀人才,这不利于蚕桑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
1.2.4 产业利益链分割明显
我国蚕桑产业的经营模式为利益链分割的“桑蚕-茧丝-丝绸”的经营模式。随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国内茧丝市场能开发高端产品和能拉动消费的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导致蚕茧和生丝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国际茧丝市场影响而导致价格的波动。蚕茧和生丝价格的波动对于蚕农收入的稳定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制约着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蚕桑产业的利益模式较为单一,并未呈现多元化发展,产业抗压能力整体较弱。
1.2.5 虚拟价值消费力弱
当前网络零售持续快速增长,虚拟经济不断发展,通过智能零售、直播电商等新模式可促进消费增长。但是仍有较多企业以专卖店、商场等实体进行产品销售为主,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市场销售渠道及方式的多样性转变。部分蚕桑产品和丝绸服装品牌具有地域性,暂未完全适应电商销售等模式,故在虚拟经济下的消费拉动较弱。
1.2.6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
我国蚕桑产业面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风险,其中实体经济发展快过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未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后续的发展力量,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蚕桑产业链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再到茧丝绸深度加工和文化产品,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各个环节琐碎复杂,其风险大,投入与产出比例较大。另一方面,蚕桑产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利于虚拟经济开发。偏远西部地区虽然蚕桑产业规模较大,但是其地理位置偏远、山路崎岖、物流运输系统不够完善等,多以实体经济形式发展,限制着虚拟经济的发展。而东部地区位于交通枢纽地段,交通便利、物流系统完善,与国际市场接轨,虚拟经济蓬勃发展。这种空间上的错位,导致实体经济的中初级产品生产在西部,而高端产品加工在东部。
1.3.1 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
家蚕人工饲料配方及加工技术已经实用化,可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人工饲料具有便于储存和运输、不易污染和变质等优点,不仅可以节省劳动力和少占用耕地,还可以延长养蚕的时限,促使蚕桑产业向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工厂化方向发展。
1.3.2 桑树多元化利用
桑树的利用具有多功能性。其中桑叶可茶用、饲用、药用;桑果是优质水果,可鲜食或深度加工成果汁、果酒等饮品;桑枝可加工生产饲料、肥料以及食用菌培养的基料;种植桑树可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桑树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将有助于拓宽蚕桑产业发展的新兴领域,提升蚕桑产业整体效益。
1.3.3 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实践应用即是通过种桑养蚕改善农村生态境,实现绿色协调发展的典型,也是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多元化发展背景下,蚕桑文化也同旅游业融合发展。已有许多地政府颁布文件,为促进蚕桑主题的观光旅游农业发展,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府加大投入对桑园进行改造,开展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建设,各地积极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蚕桑产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产业增效升级,助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平衡发展。
1.3.4 国际国内双循环
我国蚕桑产业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规划与国外市场接轨,加强产业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贯通循环,通过交易会、博览会等平台,国内的企业主动开拓海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蚕桑丝绸品牌的影响力,促进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助力。我国的许多丝绸企业具有较强适应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做好自身产业升级的同时,借助多部门推出的相应政策措施,共同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丝绸外贸企业也将进一步调整,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降低出口贸易成本,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进一步弘扬中国蚕桑文化,大力传承丝路精神,通过多渠道的文化交流,提升中国产品的辨识度和品牌力。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14],它包括其生产、销售以及为此所提供的所有劳务、服务活动,比如农业活动、工业活动、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均属于实体经济[15]。实体经济是由成本支撑价格,而虚拟经济主要由心理预期为价格支撑。实体经济的信用关系是虚拟经济产生的基础。所以蚕桑产业的首要发展需从实体经济入手,立足于蚕桑产业“四链”,走更具规模化、多元化、现代化、绿色化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之路。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要逐步扩大农业产业经营规模,大力发展集约化经营,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提高必然带来剩余劳动力的产生[16]。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蚕桑规模化生产及产业综合开发,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形成长期循环发展,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从蚕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入手,升级优化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发挥乘数效应,不断提升蚕桑产业的价值链。因地制宜,将传统蚕桑产业链向医疗、旅游、食品、文化等领域延伸,特别是通过加工业和“三旅”开发的融合发展,延伸多元化产业链。依托各地特殊的地域条件,从生物、土地、旅游等资源入手建设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撑下,多省蚕桑创新团队启动,从育种、生物节肥、采摘、深度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如蚕桑生产省力化、自动化技术与设备,新型栽培与采摘技术,桑枝食用菌生产技术等等,使蚕桑各生产环节都更加高效、便捷,通过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价值,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品质。
中国境内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栽桑养蚕分散在乡村,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蚕桑产业的发展。完善蚕桑生产区域的交通运输及物流体系,从而可快速链接产地和消费者。在果桑生产区域,完善食品冷链的基础建设,在此基础上推进冷链仓储,保持桑果的新鲜度,降低农民因为长距离、长时间造成的运输成本和过程损耗,使得桑果等新鲜食品能高品质快速送达消费者手中。在蚕茧生产中,选用高产优质的桑、蚕品种,建设完善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不断优化种养技术,推动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推进蚕茧精加工产业,保障市场5A级以上优质生丝的供应。
引导蚕桑产业主体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拓展其自身服务功能,加强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蚕农与工商企业共同签订农产品的购销合同,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新型经营模式深入农村开拓新市场。增强企业与蚕农开拓和抵御市场抗风险的能力,相互间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生产、服务、销售、加工一体化运作。鼓励企业和蚕农建立“合作社”类型的运作机制并逐步做大做强,实行信息互通和技术共享,创新“订单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改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提高蚕桑产业在市场的供应规模化和组织性,增强蚕桑产品的可持续供给能力,引导蚕桑产业主体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积极地促进标准化生产,完善我国蚕桑产业的经济利益链条,实现互利共赢。
在第四轮科技革命和第四轮经济全球化的特殊背景下,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蚕桑产业也不例外。其中出现了跨国界、跨地区、跨所有制、跨意识形态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融合现象,“四链”由市场导向机制发挥绝对性作用。当代社会经济的形态主要由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两种基本经济形式所构成,但实体经济依然是基础,虚拟经济可以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却不能完全地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的[14]。相对于实体经济以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虚拟经济则是以观念支撑的定价方式[17]。
传统销售企业应该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在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同时,从消费需求入手进行产品推广,将客流引至线上消费。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广告、直播销售、导购分销等数字化运营手段,延长店铺销售时间,扩大店铺销售范围。积极引进中下游和外来的蚕桑加工企业,鼓励国内外企业在项目上相互合作、在技术上相互引进,拓宽蚕桑产业链。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产品消费趋势已悄然由满足“温饱”为目的向追求品质转变,居民的农产品需求结构更加多元化、高品质化[16]。深度挖掘现有消费市场,加快释放新型消费潜力,培育定制消费、精准消费等商业新模式,发展品质消费、时尚消费、绿色消费、便利消费;充分挖掘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从对桑树多功能性的最优利用出发,兼顾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开发蚕桑产业的饲料价值、药用价值、生态修复价值等,利用桑树修复和开拓生态薄弱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依托虚拟经济下的网络平台,以物流企业为辅助,搭建数字化销售,建设好电商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推广销售产品,打开知名度,提高销售额,不断优化供应链。搭建城乡双向流通的物流平台,打破城乡二元分割,顺利沟通蚕桑产品。依托综合资源一体化的蚕桑基地与电商配合,推广“蚕桑产业+电子商务”新模式。依托信息化的电商平台,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流通性,由农村物流体系向市场推送本地优质的蚕桑产品。同时,通过互联网的快速传播特性促使蚕桑品牌快速建立知名度,降低宣传成本,促进产品销量。
通过光纤入户完善乡村网络建设。可通过搭建网络平台,用多媒体的形式弥补养殖户信息不流通、技术不完善等缺陷,建设服务平台用于虚拟经济与养殖户的连通。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标准化、农业质量检验监测等,可提供蚕桑产业生产过程各个时期的全面服务,还可促进蚕桑产业订单农业、信息农业的发展[16]。
随着全球虚拟经济形态与虚拟经济技术发展,数据链、创新链、区块链和信用链将进一步与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融合,成为一个更加契合、更加有依赖性的整体。目前产业链单一、集约化程度较低的蚕桑产业需要与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叠加,成为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更加紧密的一体化产业,并在发展中不断追求平衡。
在现代农业不断进步的形势下,在不断追求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平衡的背景下,蚕桑产业可尝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四链”重构,不断调整、优化蚕桑产业的发展策略,实现更加长远、更加平衡、更加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