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军渡长征源》艺术特点及其演唱

2022-11-22 16:18肖慧婷
黄河之声 2022年9期
关键词:衬词首歌曲赣南

肖慧婷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红军渡长征源》是在中国革命老区江西赣州于都产生的一首红歌,于都县是中央红军五万里长征的发源地,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让世人永世难忘,长征从这开始,历史从这起步,记忆从这开始,由此于都便有了“地球上的红飘带”的开始将这段难忘的历史铭记历史,让世人难忘和铭记。

《红军渡长征源》这首歌曲由胡廷江编曲,王晓岭作词,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创编也是恰到好处,可以说是这首歌曲中精品。王晓岭在这首歌曲中所写的每一句歌词都是于都长征中的真实写照和真实画面,仿佛在诉说过去那段让人悲痛的历史,正是这段悲痛的历史,激发了创作者的灵感,这些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付出生命、奉献生命的你们,让我们现在的生活才有如此的和平,情感与景物的完美结合简直是完美。正是这样的词,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红军哥哥”形象。这首歌曲旋律综合了传统的编曲形式,胡廷江创作的歌曲可见专业之出色,曾获得过中央电视台的十大青年作曲家的荣誉称号,并且还创作了大量的管弦乐作品和大量的声乐作品,受到众多人的称赞和尊敬,前奏便是综合琶音竖琴的综合形式来开始,将人的情感带入进来,编曲技巧相当好,受到世界各国歌剧界的演唱者认同和热爱。

二、《红军渡长征源》的音乐特点

(一)歌曲的曲调分析

《红军渡长征源》的曲调来源于赣州民歌,这首歌的歌词所表现的是纪念中央红军长征的主题寓意,《红军渡长征源》作为于都的代表性歌曲,最大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的衬腔和装饰性色彩。题材多源于客家人们的生活,取材简易,寓意深长且意义非凡。一首好的歌曲在于其长时间的体验和磨砺中造就的精品,在过程中达到其高度的艺术性,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灵动活泼的特点。

1、旋律特征

一首歌曲中的旋律,贯穿歌曲的一系列情感的带动,推动主题进行发展,赣州民歌采用的是传统的五声调式来进行创作,因此在旋律的旋法上具有明显的大二度和小三度组合成的音组“do re mi”,“re mi sol”,“mi sol la”,“sol la do”,“la do re”,在传统的五声调式中,歌曲音域比较狭窄,通常为三度进行为主,有时会有八度和五度小跳,旋律起伏小,《红军渡长征源》歌曲开头便是8小节的,竖琴式的琶音进行,同时结合了西方弦乐器结合,将作品演绎得惟妙惟肖,西方小提琴与民族乐器竹笛结合演绎了赣南民曲的经典,在副歌部分作者采用的是合唱的形式,搭配民族乐器竹笛的结合,巧妙地演绎了精彩的赣南主旋律,旋律形式变化多样,又在情理之中男女副和声部各自的音区安排上,编曲者充分的考虑了不同声部的优势,整体旋律感律动感强,充分体现了赣南民歌的独特之处。

2、演唱形式

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来进行创作,在作品的开头采用的是全曲的主题旋律的减缩呈现,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旋律特点是一个上升的音阶趋势,将情感逐步升华,歌曲是一个再现单二部曲式。

前八小节是前奏,第九小节开始到第十二小节是第一乐句(a),由女声独唱#f羽调式,故事由此开始情感述说更是将歌词“晚霞映红于都河”让我们瞬间联想到于都这座美丽的城市,映射的红色基因城。由第十三小节到第十八小节为第二乐句(b),音域提高了一个八度,八度跨步跳跃突出第十二小节所说的“难忘的歌”,运用技巧高超,从而完美地连接起来,承前启后。

第二乐句明显比第一乐句长两小节,看似是方整性结构,但是为了“红军哥哥”这一人物形象更为形象化、抒情化,重复了两遍“红军哥哥”,扩张了乐句的长度,从而让聆听者及演唱者在这一形象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歌第二段由男生演唱,十九小节开始二十二小节为(a1),前两小节与主题第一段乐句(a)完全重复,后两小节则与旋律有所不同,(a1)乐句是(a)的变化重复。正是在(a)的变化上来特别强调“心随亲人一起走过”,是高音的阴平发音,作者巧妙地对乐句进行了调整,从而使得主歌两部分形成对比,全曲的旋律巧妙细腻,对比鲜明地刻画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为副歌部分是全曲的亮点之处,副歌部分是双声部的二声部,并且从这开始转调由#f羽转为b羽调式,音乐效果浑然天成,给观众一种强大的音乐冲击力,由原先的深情演唱、抒情感转变成双声效果的副歌演唱,情感意境得到升华从转调开始将情感逐步提升,由开始的送别亲人的不舍之情转为对红色基因的深情赞美。情感由浅入深,进而达到高潮,颂扬于都长征之歌、讴歌红色基因之情。

(二)歌曲曲式结构

1、结构特征

这首歌曲的曲式结构并不复杂,简练、通俗、易懂,以便更好地传达情感和表达主题思想同时更好让人民接受,这首歌曲是二段体的曲式结构,在赣州类似这样的少见。

2、歌词特征

江西赣南民歌自远古以来,以伐木歌而得名,由赣南的采茶戏、红色山歌、进入到新时代,继而发展成为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民歌特征,歌词结构形式多样,一般为七言一句、四句一首的结构,《红军渡长征源》是主歌部分是四句,《红军渡长征源》的歌词创作融入生活,有感情,处处是生活的各种流露,好的歌词搭配优美的旋律深情地诉说着“红军哥哥”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伟大崇高的人性之美,用音乐感化人心,用善心激发善德,用真诚构建美德。歌词讲述的是于都长征过程中所见之景、所送之人、所感之情,真情实感地述说着这片红色土地上发生的一段悲壮、英勇的革命历史,每一句词都是对革命先烈的铭记。

3、衬词衬腔的运用

在赣南地区,苏区革命歌曲加入了不少衬词的运用,也有衬句的运用,正如嘞、呀、哟等衬词,有的歌曲里也有介个、里格、呀么等双音节此衬词的运用,同时也加入了如“哎呀嘞”、“介个呀”、“哎嗨哎子哟”等多音节的衬词的运用,这些衬词符合当地特色,《红军渡长征源》这首歌曲,是一首革命红歌,开头的间奏就是笛子吹奏的“哎呀嘞”旋律,同时在还有和声部分的“哎呀嘞”,句中歌词还有不少单音节衬词“哟”,在歌曲的副歌部分,男女之间的交相呼应的对唱形式,一句“哎呀嘞”完美地衔接了旋律。同时除了赣州于都歌曲有这样的衬词运用,兴国的山歌中“哎呀嘞”也是运用广泛,比如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中就有“哎呀嘞”的运用,足以突出江西民歌的独特魅力。不仅扩充了乐句,还大大增强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极富有歌唱性。这些歌曲“哎呀嘞”常用的旋律曲调是“3 31 2 13”开头音和尾音都是“3”,起着一种呼唤的作用,表达的是对亲人的不舍。

三、《红军渡长征源》的演唱技巧

(一)正确处理气息的运用

《红军渡长征渡》中“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只难忘的歌。”由于是对亲人送别的倾诉,所以歌曲旋律感是比较舒缓,旋律线是缓慢的,因此气息要稳,并且后音时值有四拍。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使得腹部用力,气息沉下来,即所谓气沉丹田。一个专业的歌唱者特别讲究气息的到位,在演唱过程中通常是三腔共鸣,也就是“三点一线”,即头腔、胸腔、腹腔。演唱中,这三者不单独使用,只有三者结合,声音才有穿透力,气息才能运用到位。《红军渡长征源》这首歌曲整体旋律都是位于高音区,故而加大了演唱者的难度,两个主歌部分,还有一个副歌部分,男女的合作演唱,音区比较高,这时就需要气息来带动全身来撑起整首歌曲,演唱过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保持气息的顺畅和通透感。因此在演唱歌曲时一定要注意气息的,只有正确处理好气息,才能使得歌曲不失灵魂。

(二)正确处理咬字、吐字与归韵的关系

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中,通常把演唱分为“字头—字腹—字尾”,有分声母与韵母的区别。因此演唱过程特别讲归韵以及咬字与吐字之间的关系,每一个词都有字头字尾,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对每一个字都要有正确的咬字、吐字,就是所谓的发音的准确性与清晰度,因此在演唱中更多的是对歌词字头的准确表达,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会通过气息来带动歌曲的整体律动感,口腔位置是整体放松的状态。如果是演唱类似豪情壮志,慷慨激昂的歌曲,咬字就要铿锵有力。《红军渡长征源》这首歌曲就是属于豪情壮志、慷慨激昂的,演唱时就要咬字有力,表达明晰,将这种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吐字”所指的发音延伸,是韵母中的韵腹,演唱歌曲时吐字心腔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唱歌的状态,传统的口腔打开方式有“四呼”:开口呼、齐呼齿、合口呼、撮口呼,在口腔打开的状态下,加上气息的运行和支撑,演唱时找准状态,每一个词的过腔和声韵运用到位,音量有所控制和发挥,在声乐演唱中,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训练。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注重对歌词的归韵处理。在一首完整的歌曲中,咬字、吐字和归韵具有重要意义。

(三)作品对于情感的演绎及其表达

赣南民歌有着独特的客家文化历史,客家方言、客家话也就成了音乐的一部分,将赣南人民特有的生活用音乐表达出来,口头创作成了客家民歌的一种音乐形式,富有文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深刻的哲理性。将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诠释出最伟大而又平凡的红色文化。《红军渡长征源》正是这样一首听其名便知其意的赣南民歌,这首歌真实地反映和再现了当时于都长征时送别亲人,缅怀红军战士,远远地送别,满满的不舍和对胜利的渴望,是历史的起点,也是长征的开始,“晚霞”映红了整个于都河,触景生情,便是一首难忘的歌,正是这样一首长征歌,唱出了多少于都人民的心声乃至国人的心声,因为有了“红军哥哥”们的勇往直前和甘于奉献,才有了新中国胜利的凯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里千山多坎坷”,心中有信仰,有亲人相伴,也会一直往前走,直到长征胜利的那一刻,两万五千里的里路程,历经千难万险,跋山涉水,坚定理想信念相信未来,终点便是胜利的曙光。“从这里划向我的新中国”简易而又不失寓意,这首歌的歌词,从开头到结尾,每一句歌词在向我们表达对和平与希望的号召,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光芒永远不会褪色”,直抒胸臆。正是这些独特的风格,赋予其新的意义和时代特征,将好的作品呈现给众人,将红色基因文化世代传承。

结 语

《红军渡长征源》是一首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性的民歌,深深地将我们的思绪带入到歌曲的画面当中,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由来都是紧紧地与长征紧密相关,一这首歌曲在旋律发展、调式调性、以及衬词衬腔,结构旋律上,鲜明地体现了赣南地方特色,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艺术家的挥笔之下,注入了革命元素,将这种革命元素变成了现在的红色革命文化,在百姓生活中远远流传,《红军渡长征源》中将不同的音乐元素历史与文化结合在一起,达到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作者通过大量的笔墨书写人物“红军哥哥”这一人物形象,从而侧面反映当时被迫开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进行,也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

猜你喜欢
衬词首歌曲赣南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国画作品《四季》
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
赣西民歌的衬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