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林
(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 山东平度 266700)
多媒体教学资源进入各学科教学,已然成为素质教育标配,然而对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构、对于多媒体的有效应用,依然是很多教师探索的课题。多媒体教育资源更新速度快,常用常新,只有教师主动更新自身技能、思路等,才能适应教育工作发展,掌握教育工作的走向,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针对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简要阐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互联网+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的重要走向。同时,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课堂过程、学生怎么学,而非拥有多少知识储备。开发与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再是单纯地以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而是增加了更多的思考,使多媒体教育资源与历史教学进行深度有效融合,这也是建构在线教育资源,使“互联网+教育”更深度融合的基础[1]。多媒体教育资源为课堂增加了活力,使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与历史知识、与课堂中的教师和同学等进行充分互动,将思考、探究融入知识的学习中,真正实现过程性学习。教育工作发展,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交流,迅速沟通,以完成日常的学习与互动。
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建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然需求。随着教育工作发展,当代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知识的讲解,而是需要更多的思考,关注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培养。历史教育,不再盲目追求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而是更多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培养民族情感、家国情怀等,也对世界形势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整合,既是把互联网背景下各项资源素材整合,丰富课堂表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以多媒体为平台,将更多的技术、形式等,带入课堂,实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与更新,实现高效课堂的建构。
对多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为当代教师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促成了教师教学思路、教学技能的更新与发展[2]。2020年以来,疫情暴发,很多教师被要求以直播授课、视频授课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在凌乱中也进一步拓展了网络时代授课的视野。初中历史本身跨越时空,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纬度的内容,以更为丰富的多媒体效果呈现,是新时期教学工作的重要思路,对教学资源的挖掘应用,也有助于教师更多地去思考课程革新和技能提升。
历史学科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之一,其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中华文明千年历史发展大事,更多的是民族情怀、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历史知识,适应于初中阶段学生以感性认知为主的学习需求。除此之外,因为多媒体资源的丰富,可以将一些课本之外的丰富素材带入,如在学习各个朝代历史中,将“唐三彩”“造纸术”“火药术”等,还有各类书法作品等,逐渐渗透到课堂中,历史不仅是教学生基础的历史知识,还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审美与意识,增强民族情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首先应当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一根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时代已经告别,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融合正在不断加深,需要教师在意识上做出调整。作为新时期历史教师,应当及时关注到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工作的变化需求,适应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变化,不断调整自身教学工作,不落后于时代。在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教师也要以发展的眼光去思考及关注。反思当前教育工作,很多教师将多媒体的应用理解为以多媒体展开教学,然而在较长时间内,都是单纯地以PPT展示、影音文件的插入为主[3]。事实上,当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能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带来越来越多的资源和优势,如2020年年初疫情,很多教师初试直播授课、在线打卡等,虽然开始时遇到诸多困惑,但熟悉起来会发现,现代科技已经让课堂打破了教室的局限,有了更多的表达。这也启示着当代教师,要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走出教室的限制,更多地去思考与探究。千篇一律的PPT讲义需要革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素材值得引入。
除此之外,更新教学观念,也在于教师的不断尝试与探索,在多媒体加持下,越来越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或学习模式值得被引入,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是学生获得学习能力的重要场所。当代教育以“育人”为本,只有全面更新了教育观念及思路,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的重要要求。很多教师在对多媒体的应用中依然停留于简单的PPT或教学白板的应用,久而久之,教师也少于思考,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效果,学生缺乏兴趣。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当充分提升教师的多媒体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断对教师能力做出更新:作为教师,可以从基础技能逐渐提升。如教师较为熟悉的一些办公软件或是操作软件,可以先进行技术的革新,从PPT插入图片到插入视频等,不断进行优化,在细节中提升教学品质,提升个人技能;尝试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多媒体加持下的课堂教学,实际上也是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的充分结合,如对历史故事处理,原本只是讲解,运用多媒体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语言讲解+动画展示”。这只是简单的举例,实际上多媒体与传统教育工作的充分结合,才是课堂发展优化的路径所在,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关注。在完成基础的技能升级后,教师可以更多地尝试多媒体技术,如尝试视频课、直播课、在线课堂等形式,或是尝试将3D打印等更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带入课堂,新的尝试往往能使课堂处于一种常学常新的状态,也能满足初中生对活泼、趣味课堂的期待。
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主的观念调整、技术学习等,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为教师开发学习途径,如通过参与教育部门培训、统一购入线上技能提升资源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学习和自主提升的重要路径[4]。例如,一些学校在2020年疫情过后,逐渐步入正轨,针对教师在年初疫情期间所反馈出的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整理、解读和培训,使得学校因为疫情或极端天气等面临在线授课时能够游刃有余,让每位教师都能参与到在线授课中。
初中历史教学,可以以年级或学科组为基础,共同构建历史资料素材库。多媒体资源丰富,能够在教学素材和教学平台上丰富课堂教学,然而如何取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出适应初中历史教学的素材,仍然需要学校教师进行筛选和处理。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整合《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以及《南京大屠杀》等抗日影片素材,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在学习灿烂的中华文明时,也可以尝试开发“虚拟体验”程序,让学生通过在线拼图、虚拟体验等去完成一些艺术品的复原,通过这些操作增强与知识的互动,更为深刻地去理解历史学习背后所蕴藏的文明、传承、文化等。
在历史资料素材库建设中,应当包含实物素材的整合和平台的整合。实物素材,包括在课堂中可能用到的背景素材,如历史故事、图片、影音、时政新闻以及卡通动画等,这些素材能够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去理解知识、掌握学习内容[5]。在平台的整合上,包括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主提升、下载并搜集素材的平台,也包括直播课堂、微课、慕课等视频课堂,这些都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历史知识学习的平台,再如前文提及的虚拟体验程序,都是值得以学校或年级组进行建设的素材库,以辅助历史教学的完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多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应当充分拓展教学视野,使多媒体与教学充分结合在一起。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的学习,在课中进行集中的讨论及互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素材来源,结合课程的重难点微课,配合教材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停留于课堂、拘泥于课堂,而是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再如,为了介绍一些历史知识,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影片等作为课下推荐,如在寒假让学生观看10部电影,提前为接下来学期可能遇到的知识做铺垫,让学生在更多的空余时间、更轻松的方式下学习知识,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这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除了基于教材的必要教学环节的优化与延展,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完成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如当前常见的慕课等形式,实际上是以网络为平台的在线同步授课,学生不仅能与自己班级的同学共同完成学习,还可以与网上更多的伙伴一起完成知识的学习,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知识学习和互动,也在相互交流中,找到自己喜爱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氛围,逐渐提升自身的技能。对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利用,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关注,也需要学生更多地思考和互动,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多媒体平台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阶梯,指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深度学习。
发挥多媒体的平台作用,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借助多媒体搭建的平台实现交流。在新时期,历史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可以通过在线的交流,完成互动,而教师,也可以以平台为载体,开发和创造更多的交流活动。例如,在学习中,为学生建设交流的主题帖吧、网页等,或是共同经营一个以班级为主体的公众号,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去更新、选材,这样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形式,反而会以更丰富的吸引力吸引着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尝试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如学习思路、学习思考以及更多的可能性。更为常规一些的,教师可以尝试通过班级微信、QQ等群聊功能,组织学生进行在线的学习及交流,以更为宽松的方式进行表达,实现更多的思考及互动。整体而言,发挥多媒体的平台作用,发挥其教育沟通的优势,能够实现课堂的充分延伸拓展,实现更多的可能性。
多媒体平台,也是家校交流的重要路径。以往历史学习与生活是脱轨的,家长与学校沟通少,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或获取到的历史也不尽全面,如古装剧、改过的店家招牌等,而多媒体平台提供的交流空间,可以让教师更为直接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家长,将更多的思路进行拓展与探究,更好地参与到日常的学习和互动中,更多地关注到日常的学习与思考。
多媒体的应用,也可以更好地实现课堂的展示环节,在资源开发利用中,也要更多地去关注这一模块的优化。例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相关课程时,翻看教材会发现其中有一些插图,可见这节课对图片的依赖——我们需要用地图等去展现出新航路开辟的路线,也需要对其中一些人物进行区分。在明确了这节课的需求和重难点知识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的优化与组建。在讲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不妨将内容进行具体的演绎,以历史故事、影片等形式,进行呈现,使学生快速、直观地学习理解当时的背景。在学习新航路开辟的路线时,借助多媒体标记的形式,可以跟随自己感兴趣的航海家一路前行,而不再是教材中静态的插图,或是文字描述出的样子。更为精心设计之下,教师可以进一步丰富形象。对于达·伽马、哥伦布等形象,实际上学生是陌生的,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但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其具体化,如健壮的迪亚士、老成持重的达·伽马、温文尔雅的哥伦布、粗犷的麦哲伦等,这样,一节课结束,学生能够清晰地对几位航海家形成印象,并且在日后的学习中有更多的认可。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将我国古代的航海英雄郑成功的轨迹和经历展现出来,留给学生自主地探索和思考。
在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应用之下,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复杂的内容具体化,将情境常设丰富化,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去思考和参与互动,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并投入到较为积极的探索中。整体而言,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实现课堂的展示,是日常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思考。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尝试开发与利用多媒体资源,适应于当代教育工作,满足新时期教育需求,也需要每位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