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凤琳
“飞歌”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之一,且韵律发展起伏幅度较大,常见于多连续的上下跳跃,韵律随意舒展,自由延伸,反映了在这山谷当中的一种特有的音乐律动特点[1]。著名音乐家白诚仁先生于一九七四年创造的经典民族曲目《苗岭的早晨》,就描绘了一个苗族人早晨美好的画面。后由陈钢先生修改为小提琴乐曲,使舞蹈更为生动优美。这歌曲的唱词内容尽管较为简单,但却深切地表现出了湖南西部地区苗族人民喜悦、祥和、灿烂、宁静的生存状况和幸福生活。因此歌手们只有了解歌曲之后,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歌曲的基本情感和演唱风格,从而为其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和情感打下了基础[2]。歌曲《苗岭的早晨》描绘了一幅苗岭清晨的优美风光,也展示出了当时苗族群众幸福快乐的生活画面,更突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及鲜明的地域色彩。本文通过分析这首歌曲的风格与演唱技巧,感受民族歌曲的独特韵味,并宣传了苗族的民族文化,体验飞哥的特色。
这首歌曲以描述苗族的自然风光为主,并展现了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将歌曲赋予苗族的音乐特色,更能身临其境[3]。《苗岭的早晨》在音符间的跨度很大,且出现了大批的连音和跳音,因此需要演唱者具备较高的实力,需要歌手在表演时才能实现嗓音、咬字与感情上的统一融合,表现苗族歌声的优美特点。
歌曲从第一节部分,以“白茫茫的晨雾散开”等韵律为头,描绘苗族晨曦的美好情景,使用了苗族“飞歌”的跳音与音阶,利用高亢、昂扬、清亮的音乐对苗岭的早晨图景加以描绘[4]。音乐表演开窗见山,直观切人主旨,曲目的音色表现力与中国原有的民谣作品有所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演出既要保留苗族飞歌的特点,又要使用正确的、科学合理的发音方式润色嗓音,确保音乐的圆润、高亢。需要唱歌者在高歌时,将自身的发音脏器紧绷程度与气氛的调节保持一致,既不要使发音器官过于紧绷而造成高歌时形成白声,又要注重苗族“飞歌”的声音特点,并且需要兼顾嗓音的洪亮。气味的掌握一定要做到恰当,不要用过多的气味力量来撞击声带,以致无法吟唱出清亮而悠扬的音色,在加大力量的时候,需要掌握好气的深浅、以及各个发音器官的有机协调,才可以最好的调节音色,这样就可以更高效地吟唱出苗族民族“飞歌”的特点,并使听众感受到声音的此起彼伏,更耐人寻味。
《苗岭的早晨》中为有效地仿照小鸟的呜叫,还增加了八度跳音,通过密集的音符仿照了小鸟的鸣叫,在此处借用了“花腔”的方式,展现鸟儿鸣叫的清晰和动听的特点。演唱者需要合理的运用气息,利用腹部控制声音的力度,从而使声音富于弹性,以体现飞哥的特性。在“毛绒绒的鸟儿歌声了”的“歌声”二个音左右运用的是经典的滑音演绎方式,必须要讲究技法,从“唱”这些字缓缓滑向“歌”,体现苗族的特点。全段的歌声技能要求都相当高,要求是声音大且不颤,通过自身的歌喉调整声音,像打开了一卷漂亮的苗岭水墨人物画,让人通过声音就能在脑海中描绘出苗族人生活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
《苗岭的早晨》由第一部的悠扬宽广,转入第二个部分的波纹状的欢快心境和抒情悠扬的演唱情景,需在演唱时掌握好声腔。“晨雾散开,小鸟歌声”描绘的是苗家小山寨里日常生活的情景,借助歌曲的流畅韵律来表现这一切,要求在演唱过程中的音色变化都能保证和谐与统一[5]。第二部以人们愉快的心情展现,在声音上应该圆润明快,而旋律欢快、和谐。在歌曲的演唱上,需要所有词句间既可以相互分离,也可以彼此联系。对于演唱时候气息的掌控,要可以利用腰部的力气加以平稳的掌控,让整个歌声可以获得平衡。在歌唱的过程中,该部分多次需要使用苗族“飞歌”的“吼歌”形式加以表演。比如跳音“呀哈”歌唱要洁净利落、气魄恢宏,可以聚焦歌声,呈现出向远山之处喊叫之势,将声腔情感重新统一起来,展现“飞歌”的气息。舞音演员在表演鸟鸣的歌声时,既要能表达要自己在歌唱的声音,也要像林间的小鸟在快乐地歌唱,表演更加的自然而舒适,使苗族“飞歌”充分重现。
一部艺术作品的声乐技术虽然关键,可是艺术作品的完美表达却不仅仅是靠音乐手段就能够实现的,对缺乏情感的创作也是索然不闻的,这就需要歌手能够“深情并茂”,对创作情感也要掌握得充分。《苗岭的早晨》这首创作,是以作者在到苗寨采风时所体会到的生活真实写照,描绘出了一幅幅活生生的湖南西部苗岭图画,不光要抓住好作品描写苗岭的豪迈景色,而且把苗族人民的纯朴生活展现起来,以表达对于辛勤的苗族人民生活的歌颂,同时将苗族的生活展现给听者,宣传苗族的民族文化。
由于《苗岭的早晨》采用苗族舞蹈“飞歌”的特色表现了苗族山寨的美好情景,因此歌手要可以从力量、快慢、韵律方向等几个主要方面加以掌控,从而在渐渐明朗的晨曦中呈现出了苗族山寨的清澈轮廓。同样,还要经过对歌曲内容的表现,把苗族山寨早晨的景色更加动态化地表现了出来,从而让苗族山寨的清晨图景更为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在歌唱时候,需要歌手能把对苗岭早晨风光的无比热爱融入到歌声的演绎当中,并把这种赞美之情经由歌声的演绎传入听者的心里。听者透过歌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些情意融入到自身对苗岭早晨的认识当中,表达出歌声的终极目的。
所以,在表演《苗岭的早晨》过程中,表演者应通过音乐旋律的力量大小的变化、音乐快慢节拍的快慢变化表达个人的欢快情绪,并通过音乐韵律音符的大小变化表达人与自然的融洽共处,从而实现音乐内容的整体跳转以及对歌曲的引带,从而呈现苗岭早晨的完整画面,并引导听众了解作品中对苗岭早晨的热爱和歌颂,从而感受作品的美,同时对民族歌曲产生热爱。
这首歌曲是以女高音的花腔作品,因为音符间的音调差距比较大,无论在音色上,还是气息的保持上,都需要演唱者具备较高的演唱能力。演唱者需要有力的民族歌曲气息支持和优秀的艺术思想,以及真挚情感语言表达技巧,要全面的了解民族特点与歌曲是演唱者的基本要求,深入了解苗族的飞歌特点,再运用花腔技巧去表达歌曲中蕴含的民族意象,从而展现具备的技巧。
这首作品也是作者在到苗寨采风时所体会到的生活真实写照。黔东南一带的飞歌在表演中,更多的时候是使用宽嗓或者本嗓表演作品,从音乐格调上来看非常高亢质朴,豪迈奔放。但是为了让歌声可以传唱的更远,让音乐也可以在峡谷中回荡,所以表演时大部分都是用“吼”的方式,当然这里的“吼”也不是只有单纯的喊下去。曲子中A段和再现A段的第一句话都是经典的飞歌韵律,但是曲子开始出现在较高音段进行时突然以一八度下行,这种大跨度的韵律也要求了歌手必须有较好的气息控制。在演唱作品中时,不管发音区在何处都要求歌手积极地利用腰腹的力度,需要顾及到苗族飞歌豪迈的特性。因为如果演唱得不够精细,就没有了苗族飞歌豪迈的特性。再用一点“吼”的感觉去演唱曲子,既能保持色彩与发声部位之间的一致性,又能呈现出苗族飞歌的特有神韵,从而真正展现歌曲的特色。
装饰音在整首歌曲中也运用的很广泛,其中前倚音的运用最为突出,它增添了乐句的活泼色彩。从歌词上来看,这种装饰音的加入,是在模仿鸟叫的声音,前倚音的用法不但使鸟儿的叫声被刻画的更加生动,而且也使音乐听起来更加婉转动人。
一是倚音,在这首歌曲中,前倚音被多次使用,且大多数是展现小鸟活跃的场景,同时也表现了苗族歌曲中的质朴。前倚音已经大批的出现在曲子中,前倚音和装饰音的音色一致也是歌手们必须重视的一方面,需要歌手在一个统一和松弛的情况下歌唱,虽然前倚音在弱拍的音色时值上比较短,但不要因而松懈了气息对他的支撑,还必须要保持前面倚音与装饰音的声音位置的一致。比如在“蒙”字前和“了”字的后面,都使用了倚音,使曲子的韵律、节拍都非常整齐,在歌唱时就会有种柔美悠扬、抑扬顿挫、动静相间的感受。
二是颤声,在《苗岭的早晨》这首创作中,颤声的使用也不是少有,通常在每一句的末尾或者长音之处都会有颤声的加入,但恰恰这样颤声的使用对旋律需要比较严苛,需要歌手在表演过程中又要灵活又要准确,不要过度僵硬,同时也需要注重对气氛的把控,歌手在表演颤声中对气息也不要过多使用,要更加灵活的在适当的地方控制气氛,在这样的条件下演绎了这首创作,从而使歌声能够更能加稳定。
《苗岭的早晨》在这个创作中大量的使用了花腔,使整个创作更具有跳跃性,并以此来表达山间的鸟鸣声和早晨中苗族人民劳动的情景。而花腔段落的表演,要用比较明亮的声音来模拟鸟鸣声音,这需要有强大的气息和流畅的管道,还有比较集中的头腔共鸣。这首创作中出现的大量模仿小鸟鸣叫的旋律,在每一个的结尾处都可以看到,这也是作品中为了渲染氛围,创造情境的另一个写法。在歌手唱到跳声时要注重音色与气氛之间的协调,做到声音断气不断,展现歌手的实力。
苗族民歌主要有散板和有板的二个样式。有板的地位相对更加重要,在苗族山歌中最常用的是非功能性的均分律动,每首作品的旋律,节拍都不一样,在同一部作品中旋律和节奏也可以变化。这就需要歌手在表演作品时,要充分掌握旋律和节奏,长音部的演奏也要唱得够长时值。只有全面掌握作品的音乐特点,才能取得理想的演唱效果。
《苗岭的早晨》运用了各种旋律、节拍来表达不同的环境,对鸟鸣、树林、山峰的歌唱也运用了各种旋律来表达。根据不同的旋律、节拍,歌手们应按照歌曲的表达方法和具体的生活特点加以表演,并要把生活情意有机地融人到整个歌唱过程中,并灵巧地使用各种歌唱的技法。在唱长音时,一定要先唱够了时间点,而不要随便改变歌曲的旋律、节奏,以实现嗓音、咬字、思想和情感上的整体协调,把整个苗族人的生活情意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歌曲之中,如此方可到达尽善尽美的境地。
《苗岭的早晨》中,有许多模拟小鸟呜叫的歌曲旋律以及苗族人翩翩起舞的舞蹈韵律,这就是该曲目中的调弄性艺术表达方式,并且这苗家民族“飞歌”中独特的一个艺术表演方式。由于“飞歌”的强烈高亢、多不断的左右跳跃动作,使《苗岭的早晨》这首歌曲在演绎时表达得有棱角之感。并由于使用了几次密集的高音后再骤然放开来表演小鸟的呜叫等动作,将音乐的跳跃范围自由扩展,显示出站在山高谷深的苗岭上,继续开展着高声吟唱的律动特色。
总而言之,听到《苗岭的早晨》这首歌,可以感受到申山民族村落的苗家人的辛苦劳动,感受到林俗百鸟和劳动的苗家人彼此交融的和谐状态。歌手在演绎这首歌曲时,必须运用各种歌唱的技法,通过调节歌唱的气氛、调整歌唱的旋律、节奏,以及合理地使用跳音、滑棒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机地融入到歌唱之中,进而实现以声传情、以情带音,进而实现重轻缓急、抑扬顿挫、高亢嘹亮的歌唱格调,以展现《苗岭的早晨》的艺术之境。
研究通过对歌曲《苗岭的早晨》的深度分析,具体探讨了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以此来总结歌曲的艺术特点。同时希望通过对歌曲的分析,使演唱者能掌握相应的技巧,做好充分的准备,展现歌曲的真正价值,并更好的宣传了苗族飞歌,使听众能全方位的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及内涵,以此来提高歌曲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民族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