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宝良,谢建国,刘文科,褚素乔,许利军
(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沧州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河北 沧州 061000;3 河北省畜牧总站,河北 石家庄 050000;4.石家庄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河北 石家庄 050000;5.保定市畜牧工作站,河北 保定 071000)
太行鸡原名河北柴鸡,其起源已有8000 年的历史,广泛分布在河北境内太行山区,最初以肉用为主,直至上个世纪30 年代开始向蛋用为主转变。 在上个世纪60~80 年代初已成为河北境内一个主要家养品种, 全省存栏数高峰期曾达到2000 万只,80 年代末期大量国外高产品种的引进,对太行鸡的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在低谷时全省存栏数不足200 万只, 且杂化退化严重。 自2000 年开始由河北农业大学臧素敏教授等一些有识之士, 联合相关企业对太行鸡进行了提纯复壮和选育工作,于2015 年该鸡种通过了国家品种资源委员会审定成为我省第二个写入国家地方品种志的地方鸡品种,2019 年太行鸡存栏达到了2000 万只,由于新冠疫情影响目前太行鸡存栏有所下降,但2020 年的存栏数仍然保持在1200 万只以上。
2016 年以来的“十三五”期间,在石家庄赞皇县和邢台市邢台县建立了两个保种场, 并完善指定了科学合理的保种方案, 至今保种工作仍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
在开展遗传资源保护的同时, 还开展了高产蛋太行鸡品系选育工作, 使该鸡种产蛋性能有了显著提高, 由原来的500 日龄产蛋数130~150 枚,提高到了180~200 枚,高产核心群达到了210 枚以上。 在此期间还开展了太行鸡与高产蛋鸡杂交研究, 杂交一代在蛋肉品质方面与太行鸡相近,而产蛋性能提高显著,其中一个杂交组合500 日龄产蛋数达到了270 枚左右。 另外, 与其他肉蛋兼用型地方鸡进行的杂交实验使得杂交一代出栏体重得到了显著改善, 公鸡体重达到了2.5 千克左右,比原来的1.7 千克有了显著提高。 在开展选育和杂交改良的同时还开展了相关养殖技术的研究工作, 相继编制了多个太行鸡养殖技术规程, 为太行鸡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工作基础。
2.1.1 品种起源
最初人们认为家鸡是4000 年前在印度起源,然后从亚洲传播到世界各地,但一直缺乏有力证据。 近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借助这一技术阐明了多种家养动物起源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家鸡是由红原鸡经多地、多次起源形成的。 而且基因组分析表明家鸡基因组中有部分其他原鸡的遗传组分, 因此人们推断家鸡被驯化后可能与其他原鸡发生杂交。 在以前的考古工作中分别从我省徐水县南庄头、武安市磁山, 挖掘到距今11000 年前和距今约7900 年的全新世早期的鸡骨残骸、 在山东省兖州市王因和湖北省枣阳市九连墩战国楚墓中分别挖掘除了距今约4500 年和距今约3000 年的鸡骨残骸。 2014 年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我省文物保护部门和其他国内外高校联合通过分子标记辅助分析及C14 测定等的分析对我省太行鸡的起源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太行鸡至少起源于8000 年前。 以太行山脉为中心,经过劳动人民的长期驯化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家鸡地方品种资源。 太行鸡驯化早期以肉用为主,而后来则逐渐向蛋用为主转变, 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以产蛋为主的太行鸡逐步形成,因此太行鸡是经过我省先民长期驯化选育形成的一个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人们饮食文化习惯的特色鸡种。
2.1.2 太行鸡的特征
太行鸡在体型外貌方面具有体型小而匀称结实紧凑,侧视头小的其他羽色个体。 胫以青色为主兼有其他胫色, 其喙多为黑色, 皮肤为白色,耳叶以白色、粉色为主兼有绿色等,冠形以单冠为主,5~7 冠齿,兼有樱头、玫瑰冠、双冠等其他冠形。 麻羽成年公鸡体羽以红色为主,尾羽黑色,母鸡体羽为麻色,尾羽有少量黑羽;白羽母鸡羽毛白色, 公鸡白羽为主, 肩羽有少量红羽;黑羽公鸡为全黑羽,母鸡以黑羽为主,个别颈部有少量金羽。
保种群体繁殖性能相对较差, 开产日龄大约为175~180 日龄, 蛋重40 克以上可用作种蛋,一只母鸡年可提供120~130 只雏鸡。
蛋肉品质方面其鸡蛋蛋白粘稠, 蛋白质含量约8.4%,蛋白含量占蛋黄的18.47%,其磷脂含量高达14.51%。 太行鸡与快大型肉鸡相比肌纤维细、肌内脂肪含量高,风味物质如游离氨基酸、肌苷酸、硫胺素以及牛磺酸等远高于快大型肉鸡, 太行鸡更符合人们对高品质肉蛋产品的需求。
2.1.3 育种历程
已如前述, 在上个世纪60~80 年代初太行鸡是河北境内一个主要家养品种, 全省存栏数高峰期曾达到2000 万只,80 年代末期大量国外高产品种的引进, 对太行鸡的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在低谷时全省存栏数不足200 万只,且杂化退化严重。 自2000 年开始对太行鸡进行了提纯复壮和选育工作,于2015 年该鸡种通过了国家品种资源委员会审定成为我省第二个写入国家地方品种志的地方鸡品种。 太行鸡的育种主要集中在羽色的选择以及产蛋性能改良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对羽色的选择形成了黑羽、白羽和麻羽三个主要品系,均达到了较高的纯度, 非本色羽个体占比显著下降,麻羽群体形成了以黄麻为主的麻羽群体,群体羽色一致性良好。 在产蛋性能改良的选育中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经过多年的选育太行鸡产蛋性能获得了显著提高, 由原来的500 日龄产蛋数130~150 枚,提高到了180~200 枚,高产核心群达到了210 枚以上。 目前已建立了麻羽快慢羽品系、 隐性白羽品系和太行绿壳蛋鸡品系等,为杂交配套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太行鸡育种分为两个方式:一为纯系选育;二为杂交配套选育。 这两种育种方式又分为蛋用性能改良和肉用性能改良两个方向。 目前太行鸡选育方面主要集中在羽色和产蛋性能改良性选育, 目前采取的选育方式为传统的选育方法,羽色采用淘汰杂色羽的方法,产蛋性能的改良采用传统的家系选择法进行选育。 由于羽色相关基因众多,遗传机制复杂,而产蛋性能属于低遗传力的性状, 因此选育的遗传进展比较缓慢, 产蛋性能的改良实现现有的遗传进展至少需要4~5 个选育世代, 而对羽色的选育在提纯复壮开始就同时在开展羽色的选育, 到目前为止三个羽色的群体在传代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杂色羽个体, 可见对羽色和产蛋性能改良的选育研究仍然进展缓慢。
目前太行鸡还未开展对肉用性能的选育。
杂交配套选育也分为蛋用和肉用两个方面:在蛋用杂交配套选育方面也有两个方向,即通过杂交引入外血在基本保持太行鸡蛋肉品质的基础上提高其生产性能,然后再通过横交固定获得高产品系,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已经获得了一个在基本保持太行鸡蛋品质的基础上500 日龄产蛋数达到了270 枚的杂交组合,这一杂交组合可直接推广应用,也可进一步横交固定形成新的配套系,还可以作为新的多系杂交配套系建立的一个亲本来源,目前以太行鸡为遗传素材之一的蛋用配套系的培育工作尚未开展。
在肉用杂交配套(即黄羽肉鸡)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 目前已经初步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如与其他肉蛋兼用型地方鸡进行的杂交试验使得杂交一代出栏体重得到了显著改善,公鸡体重达到了2.5 千克左右, 比原来的1.7 千克有了显著提高,但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更为精细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比如对肉品质改良的杂交配套和选育等仍然尚未开展,而且这部分工作要比前期的工作更为耗时费力。
活体保种仍然是目前太行鸡保种的主要方式,活体保种是必不可少的保种方式,但这一保种方式存在高成本以及有烈性传染病对保种群带来致命威胁的问题。 探索新的保种技术,如基因保种、原生质细胞库保种技术、建立完善有效家鸡冷冻精液技术等应用于保种是未来太行鸡保种研究的重要方向。另外,对保种效果的评价,目前以表型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法耗时费力且误差较大,探索并建立分子标记辅助的保种效果评价方法,成为未来保种效果评价的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太行鸡育种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育种工作主要以生产性能提高性的纯种选育为主,“十三五”以来太行鸡的选育主要以提高产蛋性能为主,目前虽然已建立了麻羽快慢羽、隐性白羽和太行旅客蛋鸡等的几个不同的品系,但这些品系中主要对麻羽快慢羽品系的产蛋性能进行了选育, 而其他品系均为刚刚建立新的品系,尚未对各品系开展有针对性的选育,作为配套系培育的素材仍然有较长的道路要走。 因此针对这一上述问题,对所建立的不同的品系制定特定性状的选育方案,开展选育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太行鸡新品系,为杂交配套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太行鸡具有蛋肉品质优良的优秀优点,同时存在生长速度慢出栏体重小,产蛋性能低下等的缺陷。 目前对太行鸡的育种工作主要集中在产蛋性能的改良方面,对生长速度和出栏体重也开展了一定水平的选育,但由于这些性状为低遗传力性状,常规选育手段对这些性状的改良效果不佳,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组学技术的进步为阐明太行鸡生产性能和蛋肉品质等性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是空白,因此开展太行鸡生产性能和蛋肉品质等性状分子机制的阐明是未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加强太行鸡生产性能和蛋肉品质等性状分子机制的阐明、 建立全基因组选择、加快相关性状的改良的速度为未来发展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