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础 李娉婷 钱黄静 陈娜
手术室作为外科治疗的特殊医疗场所,在手术过程中的身体暴露是不可避免的,是涉及患者隐私最多的场所[1]。隐私暴露除了投诉纠纷还可能会对患者的人格尊严带来伤害,造成心理阴影,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手术风险,也不利于术后的恢复[2]。研究表明,引起患者隐私暴露的首要原因是医务人员隐私保护意识不强[1,3]。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行为理论,可运用于行为管理和行为干预,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医疗、护理等各种与行为有关的科学领域,其未来的应用范围还将继续扩展[4]。该研究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干预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隐私保护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公园路院区手术室护士30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5~46(33.63±4.21)岁;手术室工作年限为1~28年,其中1~5年7人,6~10年16人,10~20年5人,20~30年2人;文化程度,大专1人,本科29人;职称,护师26人,主管护师4人。(1)纳入标准:定科手术室的在职护士;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实习、轮转等未定科及不愿意参加调查的护士。纳入研究的30名手术室护士均参与了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其中既能胜任巡回又能胜任器械护士岗位的护士共24人,只能胜任器械护士岗位的护士6人,参与术前准备室岗位的护士2人,每日根据手术需要安排各岗位人员。干预前后手术室护士未发生明显变动。
1.2 干预方法 干预前: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采取常规管理方法,手术室护士长日质控检查和护理部季度质控检查内容里涉及隐私保护,作为对照组。干预后:2021年4月至2021年6月,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对手术室护士隐私保护行为进行干预,作为观察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者来决定,同时知觉行为控制也可直接作用于行为,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某项行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主观规范是个体知觉到的是否执行某项行为的社会压力,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知觉到的执行某项行为的难易程度,总之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采取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5]。具体干预方法如下:(1)强化意识,易忽视环节加强重视,引导手术室护士形成积极行为态度:进行隐私保护相关知识专题培训,内容涉及隐私保护不当对患者的不良影响,隐私泄露引起的医疗纠纷及隐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并进行情景模拟换位思考,让手术室护士体会到患者对隐私保护的渴望;科室会议上护士长强调加强重视隐私泄露易忽视环节,如手术医师术前查体后、麻醉医师绑袖带和贴心电极片后、核对手术部位时、摆放手术体位时、皮肤消毒前注意及时遮盖身体隐私部位,在术前准备室人员众多环境下与患者沟通时注意病情隐私保护,对重大疾病如癌症患者等需考虑患者的接受程度及具体情况等。(2)开展品管圈活动,定期监督检查,以提高主观规范:科室开展隐私保护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活动小组监管全科人员信息转播时(微信微博等)患者隐私保护情况,一有发现隐私暴露情况立即指正删除;并专项监督检查手术护士对手术患者隐私保护的执行情况,对执行较差的护士及时给予指正和提醒,科室将检查结果与个人行为绩效评价分挂钩。(3)改善软硬件设施、严格门禁管理、示范规范方法来提高知觉行为控制:联系医院信息科检测电子病历系统无人操作时自动锁定时间设定;配备足够的隐私保护工具并改善硬件设施,检查所有手术间手术床摆放方向,妇科和泌尿科手术床尾不朝向大门,避免术中截石位时会阴部朝向大门,如手术床方向不能改变的手术间调整手术专科;严格执行手术室门禁管理制度,如有因工作需要外来人员进手术室拍摄必须经医院医务科审批,安排专门人员跟拍,禁止拍摄涉及隐私内容,拍摄内容严格审核后方可带出手术室。隐私保护规范的操作方法通过科室业务学习考核,并用宣传栏、挂图等方式进行示范,另在术前准备室墙壁上贴上“注意隐私保护”的温馨标示语[6]。
1.3 观察指标 (1)干预前后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隐私保护执行情况:针对手术患者隐私暴露主要的15个环节,设计专项隐私保护工作的检查表,由品管圈小组成员进行现场检查或监控调查,每个环节稽查2例次,一份表单共稽查30例次,每个工作日检查一份表单。量化打分,完全符合为100%得分,部分符合为50%得分,不符合为不得分,满分为100分,最后得分=每例次得分(100分÷稽查总例次30次)×完全符合例次+每例次得分×部分符合例次×0.5,得分越高视为隐私保护执行情况越好。(2)干预前后手术患者对手术室护士隐私保护工作的满意程度:术后第2天随机问卷调查干预前后两段时间内的手术患者对手术室护士隐私保护工作的满意程度,采用 Likert 5点评分[7],其中 5分为非常满意、4分为满意、3分为一般、2分为不满意、1分为非常不满意,分数越高则说明手术患者的满意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8.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干预前后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隐私保护执行情况比较 干预前后两段时间工作日均为64 d,各收集64份专项隐私保护工作的查检表。观察组的隐私保护检查得分为(93.15±2.4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9.12±2.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8,P<0.001)。
2.2 干预前后手术患者对手术室护士隐私保护工作的满意程度比较 干预前后各收集有效问卷50份。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评分为(4.66±0.52)分,高于对照组(4.08±0.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1,P<0.001)。
干预前手术室护士隐私保护执行情况较为不理想,主要原因如下:(1)手术室护士方面:部分手术室护士以为手术患者大多时间处于麻醉状态没有知觉,隐私泄露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往往在术后患者投诉了才意识到;隐私保护犹如手卫生,并不是技术难度很高的工作,但与医务人员的认识、责任心密切相关[8],因为手术室护士是为手术患者提供隐私保护行为的主要角色,其认识直接影响隐私保护工作的执行。(2)麻醉及手术医师方面:手术医师术前查体后和麻醉医师绑血压袖带及贴心电极片时往往没有及时遮盖患者身体隐私部位,还有纸质病历随意放置,需要手术室护士共同监督与纠正。(3)监管体系方面:手术室是相对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手术患者独身一人进入手术室,家属无法参与手术过程,患者往往因为紧张、恐惧等原因对隐私暴露敢怒不敢言。由此可见,手术室内的隐私保护工作需要引起手术室管理者的重视。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干预,首先从行为态度着手,强化隐私保护意识,隐私保护相关知识专题培训,情景模拟换位思考,在容易忽视的环节加强重视能够有效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认识态度,使其真正明白做好手术患者隐私保护的意义和注意点。其次,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和专项监督检查等措施提高主观规范,全科护士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专项监督检查进一步使护士感知到必须做好隐私保护工作的社会压力,提高主观规范,进而促进隐私保护工作的行为意向,想要持续做好手术室的隐私保护工作,专项监督检查是重中之重。还有,通过多举措来提高知觉行为控制:(1)改善硬件设施大大方便了护士隐私保护措施的采取,提高了隐私保护行为的可执行性。(2)通过培训和示范让护士觉得执行隐私保护工作是一件容易操作的事情,保障隐私保护措施的正确实施。(3)温馨标示语可以起到时刻提醒的作用,减少护士无意识暴露患者隐私情况的发生。(4)电子病历系统无人操作时自动锁定以及加强门禁管理,还能跳过行为意向直接减少手术室内部隐私暴露发生的可能。
综上所述,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干预可以优化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隐私保护工作,从而提高手术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手术患者的就医体验,减少医疗纠纷,有利于构建手术室人文关怀优质护理文化以及医院的长远发展,值得护理管理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