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恩海 张星海
1.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6;2.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简称ITE),特指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的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是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信息技术被运用到人们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教育也不例外,紧扣时代脚步,融入了信息技术,从而使得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受众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带动在实现教育平台优化、提升教育质量、达到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同时也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1]。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创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均在“互联网+”背景下发生深刻变革,信息技术促使教育观念、内容、工具、手段等更符合现代化教学,让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信息化,使得教师的教和学习者的学相融合从而达到教学与学习的优化过程。“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传授方式以及获取方式、教和学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2]“互联网+教育”是通过互联网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对教育的变革,创新教育方式以信息化、数字化来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理念。[3]在教育资源观的转变上,教育资源结合互联网的大资源观来改变原有教育资源局限性,达到知识资源更丰富、更精准及数字化。教育技术素养要加强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学校运用教育技术时要加强学习环境的创造,同时还要把教育技术嵌入学习系统;在发展动力观转变上,不仅要“注重教育系统的应用,而且更要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在教育思维类型观转变上,人工智能思维是当今教育当中迫切需要转换的思维之一。如今互联网时代,网络发展如此快速,教育融入互联网、结合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光教育平台需要优化,同时老式的纸质教材也急需改革,因而新形态教材也是教育刻不容缓需要开创的内容之一,让学校达到学生们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4]。本文介绍了“一书一课一空间”教材开发的探讨与研究,从传统纸质教材到新型态一体化教材的转变,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教材的新型态数字化变革势在必行,对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减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在教材变革研究的薄弱地带起到一定的填补作用。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媒介,是辅助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教材建设是事关国家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当前,教材已经从文本印刷1.0、幻灯片投影片等音视2.0,提升到网络课程、电子教材3.0[5],如今正在逐步进入一体化教材 3.5。所谓一体化教材就是将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配套,由纸质教材和多种数字媒体资源共同构成的新形态教材。一体化教材是“互联网+”时代教材功能升级,由纸质教材和多种数字资源共同融合构成。从内涵的角度来看,一体化教材除了具有“教育信息、符号和载体”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6]:
尽管教材仍然以纸质书本为载体,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到网络空间平台上,建成众多教学文件如电子教材、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微课、视频、题库、图片、动画等教学信息,构成了海量的教学资源库,使学生通过一个纸质教材窗口,可以智慧获取众多知识信息。
突破传统教材资源固定单一的局限性,一体化教材容纳了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除了呈现于教材、教室内,更多呈现于网络空间平台上,如文本类型的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媒体视频类如教学视频、教学语音、动画视频,互动教学类如掌上课堂、课外实践、情景体验等,给学生更多元的教学内容呈现。
一体化教材的最大优点就是在纸质教材中融入多种数字媒体资源,一是方便资源的多元化呈现,二是促进资源可以与时俱进,因此就需要在纸质教材中整合进信息化技术,最常用的就是应用“Quick Response”二维扫码技术,使网络空间的教材大资源如教学素材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拓展资源可以通过微信、钉钉等APP二维扫码直接获取学习。
一体化教材不仅可以满足传统教材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相对被动教学模式,更可以实现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讲授视频、在线答疑等情景化学习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由于很多资源都呈现在网络上,部分资源还具有智能化特性,借助移动终端,方便学生利用闲暇碎片化时间,在线上自主学习,使学习的自由度增大、便捷性增强。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很多高校与出版社共同开发出版了大量的信息化教材,最为典型的就是刚开始推出配套光盘、课程博客及共享课程网站。“十二五”以后以“微课、慕课”为代表的信息化教育正在大量兴起[7]。“十三五”以来教材开发又有了更为长足的发展,已经迈向数字化阶段,部分教材引入二维码扫描获取资源功能,可以在看书时直接扫码观看视频、动画,完成作业及测试,部分教材甚至有移动阅读功能,教材开发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当然这是技术变革必然带来的教育形式变革的可喜成果,但是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增强,急需一种更加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一书一课一空间”教材新模式。
“一书一课一空间”是指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整合了纸质教材、课程资源、网络空间及智慧服务等[8]多种要素的教与学资源共同体。所谓“一书”是指围绕某类技能或某方面知识素养,精心打造一种融合多元教学资源的新型态纸质教材(书);所谓“一课”是指基于在线教学平台开设一门与纸质教材紧密配套、深度融合的数字化育人课程(课);所谓“一空间”是指围绕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构建一个呈现教材资源、延伸教学平台、供给智慧服务的学习空间(空间)。学习空间常以一种网络空间形态出现,方便创作团队(教材作者、课程教师、资源工程师等)更新、维护、监控,为“教与学”提供一个信息化、个性化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共享与体验智慧服务。
1.新型态纸质教材构建
纸质教材历来是教学内容的核心载体、教学活动的基本媒介、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而新型态纸质教材不光通过扩大了信息的储量,还改变了信息的呈现形式,适应了学生的阅读习惯,还能结合线上线下资源,促使学生更有学习兴趣同时也更能理解和吸收相关知识,这就是一体化教材,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教材资源量有限的问题,还让信息表现手法不再单一[9]。为了更好的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同教育资源深度融合,除了在教材外观形式上采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外,更多应是借助扫码技术开发出更多学习者喜欢的视频、图片、动画等丰富的媒体资源,创造包含更多行业前沿新兴技术的知识体系。信息技术教育要着力从基础培养,以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充分挖掘与发挥信息技术带来的智慧学习红利,将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网络直播平台及相关在线精品课程数字链接端口体现在纸质教材上,方便学习者学习[10]。另外,条件成熟前提下,在纸质教材上专门增设一个固定栏目,尝试将学有所获的学习者们的学习方法和心得感悟,通过音频链接或抖音推送的方式分享给学生,帮助学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教材,同时以同学们之间沟通学习方法及心得感悟带动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和目的。
2.数字化育人课程构建
数字化课程是“一书一课一空间”中承载纸质教材与教书育人的重要枢纽。提升课程相关的内容,结合数字化让学习者更易懂更易学,是现今教育的重要变革之一。数字化课程要与纸质教材一样体现课程教学标准、符合专业或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但由于现代知识更迭速度快,新知识不断涌现,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数字化课程的内容要拓展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更要打破习惯性的认知模式,加强培养学生的认知深度,培养主观见解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教学内容要结合前沿性与时代性,更要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达到学生的学习紧跟时代,引导学生们的科技研究及创新精神。课程设计要结合实际情况,符合国情和当代教育的要求来创新,增加研究性及综合性,吸引学生更快的投入,让科学“增负”,使学生体验在“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中吸收成长。数字化课程注重与纸质教材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响应学校“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主”信息化教学的现实场景,始终坚持学生以学为主,以现实体验为辅,达到学生深入学习知识并吸收知识的目的。教师不仅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执行者[11]。
3.网络学习空间构建
现今学校网络学习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空间构建上,因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而今网络学习就是由学校用平台、用资源整合成空间,让人人可用空间来教学,构建“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引领的“人人能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常态化网络学习空间[12]。尤其是经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居家网上学习的倒逼,极大的促进网络实名制学习空间软硬件建设发展。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开通教学空间,采用新形态纸质教材赋予的配套数字化课程,可以根据课程教学标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数字化课程资源,定制组建个性化课程(允许嫁接外界资源),借助平台支持的教学工具,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信息化教学。使用教材的学习者会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拥有实名制的学习空间,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或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加入个性化课程学习空间,完成学习任务,留下学习痕迹数据,呈现学习空间,反馈给授课教师和学习者本人,方便及时给出或获取学习成效评价[1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所以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进教育公平,补齐民生短板。教育公平体现在学校教育中,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探索符合当今国情的信息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实现融入数字资源、优化师资资源、结合新型态教材创建及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最大可能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可学的教育公平性,真正创造人人可学、人人参与、学而共享的学习环境。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5G技术等发展日趋成熟,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互式“一书一课一空间”新型态教材大资源创建提供了可能[8]。
1.教材大资源观建立
一体化教材创建的初级阶段,作者们大多仅是将教材中的知识资源数字化,部分平面资源立体化,不会关注资源的可读性、引领性,这对于一体化教材初期已经很不错了。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自媒体资源逐渐丰富,知识资源数字化、平面资源立体化就呈现出许多局限性。教材网络资源是通过集成的资源库,而不是课件或者积件,这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教材大资源观。该大资源观不仅包括知识,还要包括知识之间的关系,即知识图谱(思维导图)。该大资源观不能仅是填充学生头脑的知识数据,更多地应是激发学生创新、点燃学生智慧的知识数据,因为教育不是填鸭式将一杯水注满,而更多是灵魂的唤醒。教材大资源创建首先要做好教材资源开发顶层设计,决定了“一书一课一空间”新型态教材建设的质量与发展水平;其次是大资源创建团队的通力协作,决定了“一书一课一空间”新型态教材资源的更新与监管到位;最后是大资源学习的智慧服务,决定了“一书一课一空间”新型态教材的学习成效[14]。
2.大资源智慧服务供给
“一书一课一空间”的基础在产品(书、课),关键在服务(空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尤其是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让在线教育的发展与普及至少提前3~5年,对“一书一课一空间”智慧服务提出了更多挑战,智能化的网络教学空间使教学数据采集、管理、利用逐渐成为现实需要。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一是掌握产品流向,发现市场盲点,增强教书育人服务的针对性;二是掌握资源使用规律与发展趋势,结合用户痛点,指导教材资源研发,供给贴近用户需求的服务;三是拓展教育服务新业务,通过为学校提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咨询、专业或课程建设服务等,延伸“互联网+教育”的全新教育生态产业链,转型升级教育服务供给模式,为早日实现教育公平作出贡献[15]。
1.创建《读懂中国茶》教材目的
进入21世纪,中国茶尤其是中国茶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和空前关注,真正呈现了“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情景。780年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问世,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茶学专著诞生于中国,奠定了中国作为“茶故乡”的地位与殊荣。20世纪80年代(1987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凭借评述陆羽《茶经》之际,为世人创作了又一部新茶经《茶经述评》,被国务院原副总理、文化部部长陆定一先生评定为“二十世纪的新茶经,茶学的里程碑”。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茶早已“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迫切需要一册既全面精要又浅显易懂的向世人讲述中国茶故事的经典教材。目前在社会上还没有出版同类图书,只有几本相对来说相关的图书,作为本教材编撰的参考资源,如中国茶叶博物馆编著的《话说中国茶》、程启坤等联合编著的《茶及茶文化二十一讲》、王岳飞等编著的《茶文化与茶健康》、王旭烽著的《茶文化通论——品饮中国》等,这些图书要么出版时间过久,要么内容陈旧或专业性较强或系统性不足或可读性不强,主要受众读者是专门从事茶学研究或学习的专业人士。目前市场急需一册面向大中学生、非茶学专业人士、国外的爱茶友人的科普类宣传中国茶文化的教材或读物,便于更好的推进茶文化。尤其是新一届亚运会在茶都杭州举行,讲述中国茶故事,可以促进经典茶产业传承发展,助力诗路文化带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民族传艺、为创新溯源,以茶育德、以文化人,文化传播如同黑夜里点燃的火把,若火把仅是燃在山洞,则只能照亮一个山洞,假如将火把置于山顶,却能照亮整片森林[16]。
2.《读懂中国茶》教材创建内容
如何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纷繁博大的中国茶装入一本书,同时还要容纳21世纪中国茶发生的新变化,内容该怎样裁剪、标准该怎样抉择,都反映了著书者对历史的真实看法,既要严谨表达对自己所阐发的观点负责任,又不能千篇一律落入窠臼,既要写出个人对中国茶的魂牵梦绕,又不能不引发学习者们深思。本教材根据学院茶学学科的自身优势和特色,开发本土茶叶数字化教材,引入一种对大学生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方法,不断丰富教材类型,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教材改革意义深远。教材以饱满的爱国、爱茶、爱生活的情怀为主基调,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口吻,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告诉你“中国是茶的故乡,她走过什么样的历史道路?她的家庭有哪些成员?她们是如何相处?如何为国民的生活增姿添彩?对社会的健康作出了怎样贡献?如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一翼?”当你读完本书,就会得出自己的答案。阅读本书,就是你走进中国,走进茶世界的一次发现之旅,真可谓“月是故乡明,茶是祖国香”。本书共分六章16讲,即“我的故乡叫中国、丰富多彩的中国茶、悠久灿烂的茶文化、蓬勃发展的中华茶艺、中国茶的承载基座、中国茶之世界香”六章。第一章3讲“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陆羽和茶经心得、古今中国茶之路”,第二章2讲“形形色色的六大茶类、中国茶区和中国名茶”,第三章3讲“向古人学风雅地饮好茶、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习俗、品茶至味有清欢”,第四章3讲“魅力茶技的千姿百态、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茶艺传承与发展”,第五章2讲“中国茶教育与茶科技、中国茶叶贸易新时代”,第六章3讲“茶与大健康时代、茶让生活更美好、中国茶·和天下”[17]。
3.《读懂中国茶》教材创建形式
目前《读懂中国茶》新型态教材已经组建了横跨6个省10个学校建设团队,已经完成了电子稿教材创建,提交到出版社完成初审编辑出版工作,同时完成了在“今日头条”平台在线讲义资源建设,在开设课学校申报建设在线精品课程,完成课程标准、电子教案设计及部分课程的讲课视频拍摄,已经上传到超星学习平台,初步搭建了“一书一课一空间”新型态教材框架,争取通过教育部《“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创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编号2019-19)》,在2~3年内完成《读懂中国茶》“一书一课一空间”新型态教材创建。
进入新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5G技术等技术日趋发展,为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平台的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建设好全国各大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共享及普及优质教育资源,让教育公平化进程快速推进,急需创新建设一种整合了纸质教材、课程资源、网络空间及智慧服务等多种要素的“一书一课一空间”新型态的教与学资源共同体[18]。当下,我国人民不光对于物质文明高要求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明,而且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也日益提升。而今中国茶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并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既全面精要又浅显易懂的向世人讲述中国茶故事的经典教材。“一书一课一空间”新型态教材是一种“讲述中国茶故事”好模式。但是,科技发展快速,信息发展迅猛,新型态教材创建会遇到许多新的挑战,如知识产权保护与资源持续开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让“学生忙起来和管理严起来”等,还需要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