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注定是农机化整体“提升”和部分领域“补短板”交织的时代。一边是加快向高质量迈进,推进粮棉油糖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一边是励精图治,力促农机化短板快速补齐。适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事关国运民生。
如同站在北极,所有磁力线都指向南方一样,来自各方的信息都指向一个共同结论:“十四五”将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又一轮战略机遇期。之所以给出如此肯定答案,是基于对现阶段农机化政策体系、发展环境以及农机工业支撑能力的综合分析。
2021年1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棉油糖主产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县(市、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以上。
《规划》定位于非常清晰的时代背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已将“农业机械化”列入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工程,明确了一系列推进举措;国家《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也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仔细观察发现,《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与2018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目标几乎无缝衔接,这充分说明推动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一脉相承。编制《规划》完全建立在承上启下基础之上,出发点是农机化发展的支撑动力,落脚点是农机化发展的现实环境。
从农机化面临的发展环境分析,经过“十三五”积淀,农机化转型升级蓄势待发。在需求侧,我国农业生产已告别人力畜力的原始作业时代,转向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时期,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必将对农业机械化提出更新更迫切的要求。在供给侧,农机装备产业加快向高端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获得普及应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稳步加强。然而,在满足农业生产各领域机械化需求的前提下,高端装备供给不足依然是大国农机化发展的“硬伤”。
所谓战略机遇期,就是对全局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时期。但是,战略机遇不完全等于机遇,还有挑战。我们必须懂得化危为机、转危为安,这就是“战略规划”的战略地位。站在“十四五”的历史节点上,彻底化解农机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就必须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农田基本建设和智能信息技术相适应,做大做强农机化产业群、产业链,鼓励农机装备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农机化向“两全两高”发展。
“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发现机遇固然好,抓住机遇更重要。在“十四五”战略机遇面前,我们不妨调整脚步频率,踩准新时期农机化脉动的鼓点,伴随着“十四五”农机化新一轮发展旋律舞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