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鹏
(甘肃省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庄浪 744699)
马铃薯是庄浪县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之一[1],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十三五”以来,庄浪县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以创建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大县和脱毒种薯强县、促进产业增收为目标,以庄薯3 号、庄薯4 号、陇薯7号等抗旱优质新品种脱毒繁育与推广为重点,不断强化产业能力提升,有效破解了产业难题,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十三五”以来,庄浪县不断加大产业宣传和品牌推介力度,精心打造“庄浪马铃薯”“庄薯3 号”和“红眼窝”3 大品牌。通过参与国家马铃薯大会、绿色食品博览会、马铃薯成果展、产品推介会以及媒体专题报道等,特别是参加了2017 年“平凉金果红牛旅游”京津巡展,品牌效应显著提升,为庄浪马铃薯占领国内市场、挺进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自主培育的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 号”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在全国7 个省(区)的56 个县(区)累计推广种植473 万hm2,总产鲜薯15 960万t,产值达957.6 亿元,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马铃薯主食化品种之一,“庄薯4 号”被确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示范推广品种。2016 年引进了雾培法技术模式,实现了原原种工厂化生产,填补了全省空白,脱毒瓶苗生产能力提高到1 000 万株/年,原原种生产能力提高到2 400 万粒/年。
始终以提高产业增收为目标,瞄准市场,创新机制,完善体系,不断加快脱毒种薯推广应用步伐。强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分户代繁和基地繁育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加大脱毒种薯繁育规模,带动全县建立相对稳定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67 万hm2,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产业布局。
为了把庄浪建成全国马铃薯产业大县和脱毒种薯生产强县,全县抢抓全国马铃薯主食化发展机遇,以引进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和推广主食化优良品种为抓手,强力推进全县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和主粮化战略步伐,累计从中国农科院、甘肃农科院、天水农科所、定西农科院、宁夏固原农科院、内蒙古引进马铃薯主食化优良新品种41 个,在通化镇通边村、野赵村,郑河乡史川村、庙川建成马铃薯主食化新品种展示、示范点4 处,示范规模50 hm2,筛选出适合于庄浪县推广种植的马铃薯主食化新品种5 个,成为全县优质商品薯生产的主栽品种和产业脱贫的主推品种。
针对脱毒繁育中心规模小、推广面积有限、繁育能力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庄浪县农业扶贫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注入资金,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有效解决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难题。创新了以贫困户为主体,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合作组织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马铃薯产业扶贫开发新模式,探索总结出了公司化运作机制,有力助推全县脱贫攻坚发展步伐,较好解决了合作社、贫困户繁育种薯资金短缺的问题,打造出“科技创新+公司化运作+合作社+基地+农户”五级链条和产业脱贫公司化运作新模式。
强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助推作用,引导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深度贫困村为重点,建基地,签订单,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快速发展模式。同时,全县建立薯品贩运大户100 多个,建成马铃薯骨干种薯产销组织86 个,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附加值明显提高,促进了脱贫攻坚,被认定为甘肃省消费扶贫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
注重高端人才引进与马铃薯产业人才培养,打响人才兴薯战略[3],先后从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定西农科院、天水农科所邀请8 名国内马铃薯知名专家参与全县马铃薯产业开发、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工作,累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250 期,培养马铃薯专业人才40 人,培训农民10.5 万人(次),达到了村有1 名农民技术员,户有1 名技术明白人的目标,实现了技术全覆盖,农民科技素质显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有效提升,马铃薯产业开发水平增强,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一是生产品种单一,加工品种少。全县以中晚熟高淀粉型庄薯3 号、庄薯4 号等品种为主栽品种,中早熟菜用型和加工专用型品种匮乏;加工产品以淀粉和粉条为主,产品单一,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销售终端仍依赖本地消费群体,未能“走出去”。全粉加工和休闲食品、膨化食品、方便食品空白。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
二是机械化程度低,配套技术应用不充分。全县马铃薯以单家独户分散生产为主要模式,地块小而分散,集中连片化不高,马铃薯播种、收获仍以人工为主,机械化程度低。生产过程中农户对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等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不够。
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慢,辐射带动能力不高。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掠夺式经营观念较强,马铃薯生产的长期性不高,品牌保护与培育意识不强。
四是脱毒种薯繁育标准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充分发挥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方面的技术贮备、硬件设施和人才队伍等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力度,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创新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马铃薯优良品种,收集和整理地方品种、育成品种、优良品系及野生种,开展国内外品种的引进、驯化培育研究,采用常规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改良马铃薯品种的外观形状、块茎营养品质和抗逆性等性状,筛选特异性(高蛋白、低还原糖、高干物质、高维生素C、高花色苷、高淀粉、抗旱、抗病等)马铃薯材料,创造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种质或优良性状的品系或品种。通过引种、评价和初步筛选,选择出适合做杂交的亲本材料,配置多种杂交组合。采取杂交亲本选配、人工杂交、杂种子代早期鉴定等方式,选育出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淀粉加工型、鲜食菜用型、食品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不断提高马铃薯市场竞争力。选配杂交组合200 个/年以上,创制育种亲本材料1~2 个,选育抗旱菜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加工型、全粉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1~2 个,完成品种登记。
立足庄浪县作为甘肃省马铃薯生产大县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资金,认真实施庄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建设项目,扩繁脱毒瓶苗1 000 万株/ 年,生产原种2 400 万粒/年;在关山高寒阴湿区的永宁、郑河、通化和韩店4 个乡(镇)建成原种繁育基地0.2 万hm2;在关山高寒阴湿区的永宁、郑河、通化和韩店4 个乡(镇),关山延伸地区的赵墩、岳堡、杨河和良邑4 个乡(镇),南部的南坪、盘安等乡(镇)以及柳梁镇的高海拔地区,建成一级种薯基地0.67 万hm2、二级种薯基地0.8 万hm2;在水洛、南湖、朱店、万泉、卧龙、大庄、阳川等乡(镇)和南坪、盘安低海拔地区,建成优质商品薯基地0.73 万hm2。种薯生产以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为全县脱毒种薯生产龙头,以雾培法为原原种主导生产方式,充分发挥现有组培脱毒扩繁基础设施和原原种离地栽培条件优势,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解决技术难题,引进绿色优质高产新品种,挖掘生产潜力,全面提升种薯生产能力和水平。全县马铃薯标准化基地农药化肥利用达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50%以上,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65%以上,建成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园区。
强化种薯质量监管,常态化开展种薯脱毒苗质量抽检、播前种薯质量抽查、种薯生产田隔离条件检查和田间质量检验,确保繁育条件安全、产品品质优良、市场秩序良好,为生产优质马铃薯打好基础。严格按照《种子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健全完善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全面落实标签管理和“红黑榜”管理制度,完善种薯质量追溯制度,推广使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健全薯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质量溯源体系,进一步规范种薯生产经营行为,对违规违法生产的相关企业通过网站、电视、广播等及时通报,全面净化种薯生产市场,确保种薯质量。
充分发挥“庄浪马铃薯”国家级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断深化“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模式,切实发挥专业合作组织联结企业和农户的作用,有效拓宽种薯、商品薯和薯产品市场销售链条,形成集种质资源研究、新品种引进选育、种薯脱毒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马铃薯产业体系、服务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培育发展一批对县域经济贡献大、拉动作用突出的加工龙头企业,提高附加值。新组建马铃薯经销公司4~6 个,马铃薯专业协会15个以上,马铃薯贩运大户100 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100 个以上,家庭农场300 个以上。强化产业基地农户、经销户和农技服务有机对接、“双向”服务,协会既向农民提供技术和物资,又面向市场,开拓销售渠道,稳定销售价格,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加大马铃薯保险政策扶持力度,调动种植户参保积极性,逐步扩大保险覆盖面。在关山林缘区乡(镇)建成一批马铃薯产地市场,打造一批面向“一带一路”的薯品物流集散中枢和纽带,新建一批马铃薯通风储藏库和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大力推进加工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丰富产品,加快形成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完整的集群化加工体系和精品薯产品加工基地,促进马铃薯产业精深加工,提高加工产品竞争力。支持种薯企业、薯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建基地、签“订单”。大力推进马铃薯加工废渣转化为有机肥以及饲料等副产物的技术引进,延伸产业链。
以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强与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突出陇源薯业公司龙头带动作用,围绕雾培法技术开展脱毒组培苗和原原种生产,不断扩大原种繁育、一级种薯、二级种薯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规模,初步形成规模较大、功能完善、技术领先、产学研相结合的马铃薯育种基地和马铃薯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持续扩大庄薯3 号、庄薯4 号在省内外推广力度,不断拓宽马铃薯种薯省内外供应渠道,全面提升“庄浪马铃薯”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带动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