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陆莉超
自新冠疫情发生后,不少幼儿园被迫按下了暂停键。教师从“爱文化”理念出发,尝试将班级线下教育转为特殊的线上陪伴,从幼儿与家长的真实需求出发,推行多个不同维度的有效陪伴行动“小爱有约”,让疫情下的陪伴有趣且有效。
教师的发现:疫情期间,大班教师做了居家统计:班级里的幼儿在居家期间多数宅家不出门,白天31%的爸爸妈妈要去上班,27%的家中有哥哥姐姐要上网课,69%的幼儿白天由长辈陪伴……面对这些来自不同家庭的不同数据,教师思考:怎样的线上陪伴能满足居家幼儿和不同家庭的需要?
教师的行动:依据前期调研,班级教师纷纷展开线上研讨,创新研发并推出了包含时间、内容、形式在内的“爱有约”多元预约套餐。为丰富幼儿的居家时光,教师每周一、三、五都会在线上推出小组式的“线上话题趴”。家长可依据家庭实际情况提前预约参与的时间段,每组预约以五六名幼儿为宜,每场“话题趴”时长会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能力发展,分别定为小班15 分钟,中班20 分钟,大班25 分钟。为了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班级教师还会按需调整。例如,教师会为抗疫志愿者家庭的幼儿发起周六特别话题场,让他们感受来自园所的关爱;教师会为因家长工作原因无法参与的幼儿开设“亲密聊天框”,确保每周每个幼儿都能参加一次“话题趴”。
为高质量做好话题互动,教师从学习、生活、运动等多个方面入手,结合当下幼儿感兴趣的“疫情防护小卫士”“冰墩墩和雪容融”“我的跳绳小妙招”“我会做家务啦”等内容,提前制定个性化的“爱·有约”套餐并发布在家长群中。家长可依据周计划中的“话题趴”内容征求幼儿意见,根据幼儿的兴趣,结合自身能配合的时间段,进行预约选择。当然,如果幼儿都感兴趣却因时间关系没有预约到的内容,家长就要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师可在下一阶段的套餐中增加相应的话题,满足家长和幼儿的需求。另外,教师会帮助家长选择多个来自不同渠道的资源平台(“梁溪名师在线”等),通过多种途径推荐丰富又有趣的居家学习与游戏资源内容,鼓励家长在家和幼儿积极互动,共享快乐的亲子时光。同时,教师针对不同家长在资源运用中的问题,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活动建议与亲子教育指导。
教师的思考:一是陪伴新样态。“小爱有约”线上互动模式打开了居家陪伴新样态。预约制不仅满足了有不同时间、空间、内容需求的家长和幼儿,还把线上多人视频从“人声鼎沸”的“大杂烩”变成了“有爱小组话吧”,丰富居家生活的同时提升了幼儿的社交经验;二是互动新视角。小组式“话题趴”打开幼儿互动的新视角。幼儿拥有了与不同小伙伴相约的机会,可以提前和同伴相约同一时间段,根据喜欢的话题提前准备道具、图画、故事等。“话题趴”经常因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无法结束;三是传递新能量。在“话题趴”,幼儿乐于表达,分享新玩具、新游戏、新绘本、小动物、种子等,互相传递快乐;四是沟通新支持。“小爱有约”中的资源推荐受到家长的喜爱,特别是亲子居家陪伴的多元游戏与亲子沟通方式,能有效指导家长从发展角度关注幼儿的生活和游戏状态,舒缓家长和幼儿的居家焦虑情绪,提升了亲子关系。
教师的发现:在开展预约“话题趴”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多数幼儿积极主动,能根据主题分享宅家趣事、交流绘本故事、大胆展示才艺。但是,也有部分幼儿经常在一旁默默看着其他幼儿互动。居家期间,教师用什么陪伴方式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展现自我?
教师的行动:为了让每个幼儿都能有大胆自信、表达展现的机会,中(一)班晚间版“小爱主播”应运而生。我在征得全班幼儿和家长同意后,让中(一)班的“话题趴”升级为“主播站”。“小爱主播”即将开播的消息,瞬间点燃了幼儿的热情。“小爱主播”什么时候播出?主要讲什么?每天安排多少人参与?为此,教师在班级群中与家长、幼儿进行讨论,最终约定每周四、五、六、日的晚上7:30 开播。第一期内容以故事大王为主,每天由3 名幼儿做“小主播”,幼儿可依据自己的能力需求,和家长商量后,提前一天自主报名。报名后,幼儿可以找自己最喜欢的绘本故事练习表达,通过直播或者请父母录制后上传视频或音频,在约定的时候内播出,大家可用留语音的方式做出评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2 名幼儿成了第一期线上主播,幼儿的表现得到家长和教师的一致认可。虽然幼儿园已恢复线下教学,但是“小爱主播”还在继续。
教师的思考:一是善听说。“小爱主播”的约定,不仅为宅家幼儿带来了乐趣,还为每个幼儿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大家在互相学习、探究、尝试中成长,在主动说、敢说、会说的进阶式发展中培养了良好的倾听习惯;二是趣点评。在“小爱主播”活动中,不少幼儿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面对镜头的一刹那,还是很紧张。直播后,幼儿互相出主意:声音要响亮,可以边看图边讲,讲故事要有表情,不同角色要变换不同的声音,一遍没录好可多录几遍……一条条专业的语音点评给后面的小主播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两天后,小主播们渐入佳境,能大胆、自信、声情并茂、连贯、完整地讲述故事;三是暖陪伴。有位家长在微信朋友群如此记录:教师班级群并没有因“疫情”影响而宁静。教师每天温馨的问候与各种教育指导,让幼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关爱。教师在活动中惊喜地发现,暖心的陪伴不仅来自师幼的共同约定,还来自同伴的鼓励。一位妈妈说得好:“小主播视频成为幼儿的睡前故事,这样的陪伴令人感动不已。”
教师的发现:有小班家长反映,幼儿居家期间不听话,吵着看电视,吃饭要喂,什么都不肯自己做。父母要是不依从幼儿的要求,幼儿就会哭闹。这位家长的反映得到群里其他家长的共鸣。确实,经过大半年幼儿园生活,很多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其自理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但居家后家中长辈的“包办代替”,让幼儿故态复萌,家长对此非常焦虑。教师如何针对这个问题,给予家长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有的教师想到了前期在幼儿园开展的“宝贝爱整理”活动。是否可以在居家环境下持续推进“小管家”行动,指导家长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能力?
教师的行动:教师在线上向小班家长支招,鼓励家长和幼儿定下“小鬼当家”的约定,以“家”为活动场域,鼓励幼儿每天完成两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主进餐、整理床铺、整理鞋柜、收归玩具、穿叠衣服等,完成后即可得到两个卡通贴纸。复学返园后,幼儿还可以将“奖励”带到幼儿园,集满10 个以上的贴纸就可以兑换一个“整理勋章”或“隐藏奖励”(在礼物兑换区选一样喜欢的玩具,第一个选区域游戏特权,当一次“班级小管家”等),以此调动小班幼儿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在亲子约定行动中,教师开展“我会自己卷袜子”“吧嗒吧嗒按纽扣”“今天我自己吃饭啦”等集赞性的活动,帮助幼儿提升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师的思考:一是看到了家长的收获。在“小鬼当家”亲子行动中,家长参与其中,体验了在家庭实施游戏化、生活化教育的价值;家长感受了幼儿在“约定”和“守约”过程中的积极表现;家长看到了幼儿在游戏中塑造并提升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能力,为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提供了经验支持;二是看到了约定的成效。约定的条件建立在幼儿的生活经验上,能更好激发幼儿的内驱力和自信心。集贴纸换奖励的方式促使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不挑食、常与家长共同阅读绘本。很多幼儿在复课后都拿到了自己喜欢的勋章,真正体验了“小鬼当家”的成就感。
“小爱有约”行动让教师看到疫情背景下的陪伴不是只来自教师,还来自家长的参与和同伴的鼓励。约定行动也让教师看到幼儿的无限潜能,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自身的责任,教师要用爱传递教育理念,携手家长,让每个幼儿在特殊时期都能收获美好的时光,从而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