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稿件中常见的知识性错误举例与简析

2022-11-22 08:32运,焦
学报编辑论丛 2022年1期
关键词:知识性书稿错误

王 运,焦 健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717)

知识性错误是指由于作者记忆错误、笔误、知识面狭窄、文字表达不当等而产生的内容上的差错。这类错误会导致读者对知识的错误记忆、理解,严重影响图书质量,因此需要编辑重点关注、多加防范。相对于显性的文字性错误、技术性错误或逻辑性错误,知识性错误十分隐蔽,需要仔细揣摩才能甄别出来[1]。笔者多年从事地学图书的编校工作,对工作中积累的常见知识性错误进行了分类,并结合实例提出修改建议,希望能对同行发现和解决知识性错误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1 事实性错误

“事实”即“事情的真实情况”[2],也就是事情的真相。作者在写作时如果记忆模糊、思路不连贯、引用资料未核实,就会出现文字叙述与事情的真实情况不符的“事实性错误”。这类错误常见的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与真实情况不符合,机构名、文本名、项目名等专名与事实不符合,文中的数据、引文出错等。事实性错误非常隐蔽,如果编辑知识面不够广或者责任心不够,致使此类差错遗留在书稿中,就会造成谬种流传而误人子弟。

例1 1978年3月8日,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

【简析】时间有误,应为1978年3月18日。会议名称写错,“全国科技大会”应改为“全国科学大会”。

例2 何治亮. 塔里木盆地多旋回盆地与复式油气系统[M].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简析】地质出版社在北京,位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园里面;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在武汉,位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里面。核查发现该书实际是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此文献应改为:何治亮. 塔里木盆地多旋回盆地与复式油气系统[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例3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环保部公益性项目、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简析】第一个项目与实际信息不一致,“环保部公益性项目”的官方说法是“环境保护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

例4 黄河自西向东依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宁夏、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九省。

【简析】黄河先流过宁夏、内蒙古,再流过陕西、山西。例子中“内蒙古、宁夏”应改为“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应改为“陕西、山西”,“九省”应改为“九省区”。

例5 盐湖是主要的自然高盐环境,如青海湖(中国)、死海(黎巴嫩)、大盐湖(美国)和里海(俄罗斯)。

【简析】死海、里海的属国错。“黎巴嫩”改为“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交界”;“俄罗斯”改为“亚欧交界”。

例6 本书反映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的重要研究成果。

【简析】973计划全称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不是“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名不准确,漏了“基础研究”二字。全句改为:本书反映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

例7 表题为“印度地区的地震”,表格中发震地点一列却有尼泊尔、克什米尔。

【简析】表题“印度地区”与内容“尼泊尔”“克什米尔”不符。应将表题的“印度地区”改为“印度及邻近地区”。

例 8 “geochemistry(地球化学)”一词是德国化学家 C. F. 许拜恩(Christian Friedrich Schönbein)于1838年首次提出的。V. M. 戈德施米特(Victor Moritz Goldschmidt)被认为是地球化学之父。

【简析】国籍、人名不准确。根据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3]及地球化学专业内约定俗成,Schönbein应翻译为“舍恩拜因”,Goldschmidt应翻译为“戈尔德施密特”。C. F. 舍恩拜因出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应称其为“德国-瑞士化学家”。

2 知识陈旧过时

地学图书需要与时俱进,使用反映地学发展的最新资料,向读者传递尽可能准确、全面的最新信息。有的作者多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资料已经过时,作者未注意到这种变化而在写作中直接使用了过时的资料,就会产生知识性错误。编辑在稿件中若发现陈旧过时的内容,要妥善修正。

例1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 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简析】这是2021年2月某图书三校样中介绍珠穆朗玛峰的一句话。其中的“海拔8 844.43米”是陈旧的数据。2020年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 848.86米。因此,需要把“8 844.43米”改为“8 848.86米”。

例2 中国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大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5 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

【简析】这段话来自一部2020年的专著原稿。作者为了说明我国用水量大,给出的数据是2002年的。这个数据显然过于陈旧了,不足以让读者信服。经过与作者沟通,作者重新提供了2018年的数据。

例3 谨此向一直支持我们工作的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深表谢意。

【简析】这是某书中前言的致谢部分。前言结尾落款日期是2021年3月。2018年3月组建了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已不存在,因此“国土资源部”应改为“自然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应改为“生态环境部”。

例4 南流江流域沿断裂发育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沉积侏罗—老第三纪红色陆相地层。下游合浦境内地层自老而新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老第三系、新第三系及第四系。

【简析】第三纪原为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时分为老第三纪、新第三纪。新制订的地质年代表将老第三纪改称古近纪,新第三纪改称新近纪,“第三纪”已不再使用[4]。因此需要将例子中的“老第三纪”改为“古近纪”。原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地质学名词》[5]已将古近系、新近系作为规范用词,老第三系、新第三系作为这两个术语的“曾称”。因此“老第三系、新第三系”应改为“古近系、新近系”。

例5 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省宣汉-达县地区,是目前四川盆地发现的埋藏最深、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气田,也是目前我国海相地层中发现的最大气田。

【简析】这是2016年某专著一校样对普光气田的一段描述,使用了过时的旧地名。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达县被撤销。此外,继发现超深的普光气田之后,中国石化2011年又发现了元坝气田,比普光气田埋藏还深,因此例子中的“埋藏最深”错误。整句可改为: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是目前四川盆地发现的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气田,也是目前我国海相地层中发现的最大气田。

例6 应用雷达和激光技术测得的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为149 597 892千米。

【简析】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于2012年修订了日地距离,因此图书中应使用修订后的数据:149 597 870 700米。

例 7 本煤矿范围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记录,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简析】图书中应使用最新的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已作废,2016年6月1日起实施《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经过核实,研究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标准更新前后没有变化,因此可以直接将“GB 18306—2001”改为“GB 18306—2015”。

例 8 2021年某专著的关中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水源地分布图中有耀县地名,并将铜川市标注在了王益区。

【简析】耀县已于2002年6月被撤销,“耀县”应改为“耀州区”。2003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准铜川市人民政府驻地由王益区红旗街迁至耀州区正阳路,因此铜川市需要标注在耀州区。

3 专业知识错误

地学稿件中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有的作者由于对某些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概念不明确或者记忆模糊等,在写作中容易出现对专业知识的错误表述。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作者阅读的文献偏少、缺乏深入研究、成稿后未认真修改又没有请专家审阅有关。发现这类错误的难度很大。地学编辑应掌握地学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知识,通过多阅读地学文献扩大知识面,对把握不了的专业问题要积极查阅相关文献,从而消灭专业知识错误。

例1 中国东部一系列北东向的盆地,如松辽盆地、环渤海湾盆地、四川盆地等与前面所述的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和华南系列山脉,相间排列组成了北东向构造地质地貌单元。

【简析】地理位置错误。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非中国东部。应删去“、四川盆地”。

例2 矿田内次级褶皱构造和花岗岩株控制着矿段或矿床的产出,古生代到早古生代沉积形成的以碳酸岩为主的地层是重要的赋矿场所。含矿地层由一套滨海相的碎屑岩、碳酸岩及黏土岩等沉积岩组成。

【简析】碳酸盐、碳酸盐岩、碳酸岩仅一字之差,概念却完全不同,需要小心区分。碳酸盐是一种盐类化合物;碳酸盐岩是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碳酸岩是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火成岩。例子中“沉积形成的”“沉积岩”说明不可能是火成岩,因此两处“碳酸岩”是错误的,应该改为“碳酸盐岩”。

例3 地质年代表:依照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相对地质年代的表格,是区分地球历史各个时期的非固定间距的时间标尺。根据生物演化的巨型阶段,将地球历史划分为隐生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简析】旧的划分方案是将地球历史划分为两个宙,即根据宏体动物化石出现的情况,将整个地质时期分为动物化石稀少的隐生宙及动物化石大量出现的显生宙。随着对早期地质历史记录,尤其是对早期生物化石的认识和揭示,隐生宙被分解为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6]。因此地球历史应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例4 大西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简析】混淆了飓风和台风的概念,误将飓风说为台风了。飓风: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东太平洋和大西洋上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7]。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或以上,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7]。因此,大西洋地区只有飓风而没有台风。

例5 华北克拉通自早元古代末至晚元古代,经历了多期裂谷事件,但是这期间没有块体拼合构造事件的记录,没有造山带型矿床。

【简析】早元古代、晚元古代的说法已经废弃。国际地层委员会2017年5月公布的国际年代地层表中将元古宙三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因此宜将“早元古代末至晚元古代”改为“古元古代末至新元古代”。

例6 在与地学有关的环境问题中,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水和土壤的污染等都可以通过地球化学手段得到解决。

【简析】言过其实,夸大了地球化学手段的作用。地球化学手段虽然可以解决很多环境问题,但无法解决上述所有环境问题。宜将“都”改为“大部分”。

例7 秦巴山脉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分界线、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分水岭、北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气候地区分界线,是南方和北方中央气候调节器。

【简析】北温带和亚热带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不可并列。以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是否有太阳光直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根据各地≥10℃积温,将我国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气候区。因此需要将“北温带”改为“暖温带”。

例8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形成了不同尺度范围的气候地带,即使属于同一气候带,也会发生不同的气候变化情况。

【简析】与中国政府网“国情”下面“气候”页面对我国温度带的描述不一致。原文为: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因此需将“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改为“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

4 减少知识性错误的几点建议

以上总结了地学稿件中一些常见的知识性错误,事实上由于地学稿件涉及的内容非常庞杂,知识性错误类型远不止上述罗列的这三类,不再一一赘述。上面列举的知识性错误均来源于编校中的书稿,有些错误还是在地学教材的付印样质检时发现的,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当前有很多地学编辑对知识性错误是很难发现的,其原因有三:一是轻信作者,认为作者学术水平高稿件质量就好;二是知识面不够广,对知识性错误不够敏感;三是工作态度不认真,不仔细核对引文等。关于减少地学书稿中的知识性错误,有以下几点建议:

(1) 编辑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怀疑一切”的态度对待书稿,这既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作者负责。不能因为作者的职称高、头衔大就放松对书稿的审查,要知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院士,写作过程中也会有疏漏。编辑要逐字逐句地对书稿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对书稿中存在的自己把握不准的内容要持怀疑、谨慎的态度,运用权威的工具书或资料进行多方查证。切不可想当然,因为稍有松懈就会遗漏知识性错误。

(2) 编辑应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成为专家(“专”)和杂家(“博”)。一方面,地学编辑应该是专家。地学编辑虽然都具有一定的专业学科基础,但书稿中涉及的专业知识是广泛的,而且还在不断更新,这就需要编辑不断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编辑只有做到了“专”,图书的内容才有保障。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是各种学科纵横交错的,地学书稿中还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编辑知识面越宽越好,即“博”。编辑应时时刻刻以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不断扩展知识面,才能让自己成为杂家。只有这样编辑才能对书稿内容进行有效鉴别,才有发现更多错误的可能,从多个维度把好图书质量关。

(3) 编辑要有严谨、认真、求实的态度,要养成勤于查证的习惯。除了用实体书进行查证外,编辑还要熟练掌握用网络检索信息的技巧。如可以用读秀知识库进行知识点检索,可以用百度学术查找文献,还可以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豆丁网、道客巴巴等网站下载论文。查证工作非常枯燥和繁重,但编辑必须去做。

5 结束语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是出版社立社之本,是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作为一名地学图书编辑,笔者深感稿件中知识性错误不仅严重影响图书质量,损害出版社形象,而且会以讹传讹,损害读者的合法权益。地学编辑需要具有为书稿把好质量关的使命感、责任感,博览群书,敢于质疑,勤于查证,才能最大可能地避免知识性错误,为广大读者提供健康安全的“精神食粮”。

猜你喜欢
知识性书稿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封面差错面面观:以医学及相关图书为例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
谜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