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梅,金延秋,陈 禾
(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北京 100084)
科技期刊作为科研生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科研成果发布的平台和学术交流的载体。为了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能力,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成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重要纲领,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清华大学高度重视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2020年3月制定了“清华大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发展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指明力争到2030年清华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时,建成具有清华品牌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2]。《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作为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文科技期刊,1915年创刊,历史悠久,是我国创办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高校学报之一。作为学术交流窗口,她展示了清华大学丰厚的学术积淀;作为学术园地,她培育了清华的一代代学人[3]。清华大学深厚的学术资源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坚持“立足清华、开放办刊”,既反映清华大学的优秀研究成果,又体现清华大学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集中展示某一领域的校内外高水平论文。《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的大部分论文集中反映了清华大学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清华大学90%以上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过论文,有的多达40余篇[4]。
面对一本历史悠久的重要期刊,如何在新时代让她继续焕发光彩,保持期刊的持续发展和重塑期刊的品牌影响力?近年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尝试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本文主要梳理《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重塑期刊品牌,走特色办刊之路方面的实践经验,以期为其他高校学报的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目前,高校学报普遍存在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办刊特色不够鲜明等现象,由于长期缺乏高质量的稿源,导致其影响力较弱,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为了打破发展困境,很多高校学报开始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尝试。通过约请稿件获取优质稿源,是高校学报突破困境、谋求发展的主要方式,高质量的稿件对提高期刊内容的学术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采用以专题、专刊、专栏的方式来组织稿件,集中反映某一热点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不仅可以使期刊报道内容具有特色性、时代性和前瞻性,而且可以解决期刊稿源不足问题和实现期刊的可持续发展[5]。专题策划是科技期刊的重要工作,对提高期刊质量、彰显期刊特色以及提升期刊影响力均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明确要求期刊要加强编辑策划,围绕重大主题打造重点专栏、组织专题专刊。
近年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就如何吸引优秀稿源,提高刊物的整体影响力,重塑期刊品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统计发现,2010—2018年间期刊自由来稿的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由高峰期的年来稿总数约800篇减少到约300篇,且出现质量同步下滑。为了增加稿源数量同时提高稿源质量,编辑部采取多项措施,由被动等待作者来稿到主动邀请稿件,由主要专注编辑加工到策划约稿,改变工作方式和工作重点,主动加强与编委专家的联系沟通,通过深入清华大学重点国家实验室、参加清华大学主办的高水平学术会议,为专题策划和约稿专家的选择做好前期储备。从2019年开始,经过编辑部的持续努力,策划和出版了近40期反映我国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清华大学“双一流”学科研究成果、热点研究领域等专题或专刊,内容涉及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白鹤滩水电站、新型冠状病毒研究、关键核心技术专栏(俗称“卡脖子”技术)、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90周年系庆、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70周年系庆等。由于专题/专刊内容新颖、聚焦热点,出版后迅速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同时,通过专刊或专题的出版也进一步优化了期刊的稿源,使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成员均为清华大学教师,在其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首屈一指,但由于部分编委不仅承担繁重的科研日常工作,还担任清华大学重要行政职务,难以在期刊发展方面投入太多精力。鉴于此种情况,2019年在新发展环境要求下,编辑部开始积极改革和创新,成立“特约编委委员会”,聘请活跃于科研一线、热爱期刊工作、精力充沛的中青年科学家担任期刊特约编委,参与期刊发展和建设[6]。特约编委的加入增强了编委会的活力,为期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期刊发展起到了切实的推进作用,保证了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是《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目前寻找到的促进期刊发展的重要措施。特约编委的主要职责是选择自己熟悉的科研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进行专题/专刊策划,并自己担任或聘请知名学者担任专题/专刊策划的特约编辑[7]。
明确了编委职责后,作为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责或目标就是要密切和长期地跟踪国内外的科技发展动向,根据期刊的定位,协助编委组织反映国内外一流科研成果的高水平稿件,扩大刊物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树立信心。编辑是连接科学家与期刊之间的一座桥梁,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勇于实践,不怕挫折,培养灵感,灵感来源于多年的耕耘与积累,时刻准备着组织一流的稿件。其次,需要转变观念。原来编辑满足于把编辑加工的工作做好,在国家对科技期刊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的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的重心要向组织高质量稿件的方向上转移。最后,需要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编辑的口号是全心全意为科学家服务,要深入到科研一线与科学家打成一片,了解科学家的需求,跟踪科学家的成果。
期刊的定位是期刊发展的基础,也是期刊组稿的方向。只有把握期刊的精准定位,才能夯实期刊品牌创建基础。期刊主办或主管单位需要加强定位意识,改善科技期刊发展过程中由于定位不准造成的盲目约稿[8]。
作为清华大学在1915年创办的百年老刊,《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一直以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为己任,发表的文章大部分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所写,涵盖学科范围众多,这种“大拼盘式”的综合性,难以形成并维持稳定的读者和作者群体,不利于期刊的长期发展[9]。面对专业期刊的强势竞争,在抢夺成果首发权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作为中文综合类科技期刊,发展至今尚未形成期刊的特色栏目和优势学科,缺乏明确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为了打造特色期刊,提升刊物在期刊界和学术领域的影响力,经过编辑部的反复论证,明确了以出版反映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进展和反映清华大学“双一流”学科研究成果为主题的期刊定位,明确指出期刊要选择和跟踪热点研究领域做专题/专刊策划。《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根据期刊定位,做了大量创新性工作,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清华大学“双一流”学科组织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刊或专题,逐渐形成了期刊的“重大工程项目”特色栏目和清华大学“双一流”学科特色品牌。
2.3.1 跟踪热点策划专题
针对当前社会科技、时事热点进行选题策划,集中反映热点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选题策划方式,能够实现撰文科学家、读者和期刊的三方共赢。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具有较强的捕捉新闻热点的敏锐性和较强的执行力,根据热点及时策划约稿方案[5]。日常工作中,编辑较多关注科学网、果壳网、知识分子等科技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热门话题和有趣事件。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全球,造成大量人群的感染,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当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时,特别需要权威的科技期刊从科学的角度对此病毒进行深入解读,让大众明白病毒的作用机理和防范措施,消除大众恐慌、迷茫的情绪,树立正确地对待病毒的观念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因此,《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迅速启动约稿机制,发布征稿通知,邀请清华大学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团队,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深入的追踪报道,学术成果以“新型冠状病毒”专栏出版,专栏共发表6篇相关研究方向综述和论文,截至目前被引频次共计37次,篇均被引约6次,数据表明热点研究领域文章的出版提高了刊物整体的关注度和被引频次。
2021年以来,全球能源价格大幅波动震荡,引发世界各国对能源危机的担忧,《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针对当前能源危机,组织出版“能源动力领域传热与热系统研究”专题,从相变发汗冷却、蒸气冷凝传热强化、太阳能热化学循环等方向解读能源动力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这些反映当下热点事件的专题或专栏的出版,达到了很好的科普和宣传效果,为关注这些热点的人员提供了畅通的信息渠道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大众媒体无法获得的,同时借助热点事件的传播,对撰文科学家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其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扩大了期刊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5]。
2.3.2 反映重大工程项目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迅速推进。《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持续跟踪重大工程项目进展,组织出版了一批反映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的高水平的专刊或专题。
在反映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系列专刊中,2021年第7期组织出版了“白鹤滩”水电站智能建造专刊,包括19张水电站精美照片和13篇优秀论文。中国三峡集团和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联合为专刊撰写了序言,序言中“高峡出平湖,当今世界殊,金沙驰千里,白鹤啸九天”的诗句正是对“白鹤滩”水电站智能建造的概括。同时,2021年7月,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值此重要时间节点,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将投产发电。智能建造专刊的出版,集中展示了白鹤滩及乌东德300 m级特高拱坝智能建造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其中,专刊中“智能建造闭环控制理论”综述,已经被国内同行广泛参考引用,专刊封面获得首届“方正电子”杯中国期刊设计奖。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标志着智能建造技术与管理在促进基础设施工程高质量建设中,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水电工程建设中发挥了更重要作用,引领了智能建造学科的发展,强化了我国在世界水电关键技术的领先地位[10]。
在反映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系列专题中,2019—2021年组织出版了“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结合FAST望远镜的“索驱动并联机器人”等专题,邀请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参建单位负责人,撰写所负责项目的科研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国在工程技术领域的最新建造成果,向世界展示我国的科技实力。截至目前,“港珠澳大桥”专题中“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在港珠澳大桥珠海人工岛通道上的应用”一文,已被其他刊物引用18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专题中“我国航站楼用能和室内环境质量调研与实测分析”,已被引用12次,远超期刊发文的篇均引次,数据表明在反映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领域,学报发表的论文已经成为行业的重要参考文献。
针对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卡脖子”工程项目,2021年组织出版反映“锂离子燃料电池”“燃气轮机” “航空柱塞泵”等关键技术核心问题的专栏,力争找到解决这些“卡脖子”项目的突破方向。
2.3.3 反映“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
为促进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1年11月,清华大学发布“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30”,将实施“清华大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发展计划”列入重点任务清单。在清华大学对科技期刊的政策支持和激励下,《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梳理清华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学科,紧密围绕 “双一流”建设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按照学科实力布局策划反映“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的专刊/专题,在校内相关院系组织高水平稿件,及时出版反映清华大学“双一流”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以期刊学术成果助推清华大学“双一流”学科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为清华大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在反映清华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为主题的专刊中,2021年为庆祝清华大学校庆110周年,《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联合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和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简称电机系),组织出版了反映核研院和电机系“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的“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专刊”和“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专刊”,集中展现了清华大学在核能和电机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间,恰逢核研院成立60周年,核研院特为专刊作序,“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专刊”集中展示了清华大学核研院在技术创新、产业化领域取得的最新重要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主氦风机的研制、基于TRISO颗粒的球形燃料元件生产技术、关键设备的自主创新等,其中自主研发的一体化自然循环低温供热堆技术NHR200GII已卓有成效。根据中国知网检索数据,“核研院60周年”专刊中“能源互联网推动下的氢能发展”一文,在其发表1年多的时间里已被其他刊物引用17次,下载量达到1 355次;“中国核电和其他电力技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一文,截至目前已被其他刊物引用16次,下载次数为1 216次。该数据表明,专刊的出版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核能与新能源学科的发展,促进了期刊影响力的提升。
2022年,为庆祝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90周年系庆和水利水电工程系70周年系庆,《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联合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和水利水电工程系,组织出版了反映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和水利系“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的“能源与动力工程系90周年专刊”和“水利水电工程系70周年专刊”,2个专刊的组稿得到了校内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系90周年专刊”精选9篇综述和6篇论文,有代表性地报道展示了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在向世界一流学科稳步前进过程中,在把握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瞄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中,在基础科学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
经过近4年的探索和实践,《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逐渐确立了策划出版反映我国重大工程项目和清华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的发展路线,通过专题/专刊的策划出版带动了期刊品牌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发展困境,优化了稿源质量,稳步提升了期刊品牌的影响力,促进了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期刊影响力和品牌重塑已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