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词恩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2021 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亟待发展的事业。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需要把握的工作要求,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培育目标,也是每一个职业教育人才的核心品质,是高质量技术型人才的评判标准之一。德育中包含工匠精神相关的教育内容,向学生灌输工匠精神,充分利用德育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引领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高质量技术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工匠精神既生动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深度彰显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难、奋勇前进的强打精神动力。工匠精神不仅是新时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我国古代就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有创新求变、持续进步的不懈追求,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伦理道德和技术技艺的辩证统一,标志着中国古人悠久深厚的劳动智慧。
中华民族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水平就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状态,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出土的船形彩陶壶和鱼纹彩陶壶等器物都造型精美、纹饰多样、做工细腻[1]。除此之外,有李时珍尝百草的大胆尝试,有庖丁解牛的熟能生巧,更有像鲁班这样的大发明家。可以说,坚持在劳动中不断追求高超技艺的信念深深地刻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
近代以来我们坚持劳动传统,艰苦奋斗、改革创新,也培育了一批例如爆破技师彭祥华、兵器焊工卢仁峰、高铁研磨师宁允展等大国工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出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精确并深刻地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培育什么样的工匠精神指明了方向。
执着专注,要求我们忠于自己的选择,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手中的这份事业中来;精益求精,要求我们对产品不断苛求,不断地提高质量标准,追求极致;一丝不苟,是工作态度严谨和作风务实的生动体现;追求卓越,是对技术极限的追求,和冲击世界一流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
工匠精神并不会自发地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产生并坚定,而是需要通过说服教育、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的办法从外部进行灌输。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4]。
如何培养拥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这需要充分发挥德育的教育作用。利用德育培养学生们拥有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不懈奋斗的人生态度,为其拥有并涵养工匠精神,在未来的道路上坚持守正创新、精益求精、赶超卓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价值观逐渐形成,学习态度又飘忽不定的年龄阶段,自身的学识和阅历正在增加,但又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拥有务实的学风,因此在学习上是一个可塑性非常强,急需引导的阶段。
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不论是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还是精神力量,都处在一个刚开始被灌输和培育的阶段,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是学习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的前提条件,没有务实的学习态度,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也不会熟记于心,对于技能也不会反复的训练和打磨,更谈不上成为具有高超技术水准的能工巧匠了。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不仅是扎根基层、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的坚韧和专注,更是持之以恒的终身学习的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实现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2]。
职业态度是指我们对工作价值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和意向。一个从业者只有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很有价值的,才会对之产生积极的情感,才会产生要尽力去做好的意愿,即便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或者挫折,也会努力克服,甚至能因此激发出更高的工作热情,因此才会广为流传“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
客观上工作的价值的大小不容易量化,工作价值的有无、大小、高低更多是由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认知能力来决定的,对于学生来说,不一定每一个都能够成为大国工匠,但是在普通的平凡的工作上,依然要拥有不平凡的工作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5]。
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他一定是对这份职业的充满热爱并乐在其中的。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是对待生活、工作的一种价值认识,职业态度更加体现了学生是如何面对自己目前的处境和如何应对自己面前的这份事业的心态,只有热爱当下的生活,热爱自己拥有的事业,才能把握住工匠精神的中心要义。
爱因斯坦认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6]。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是一个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人,是一个能够正确地处理人生矛盾,能够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人,是能够形成并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人。人生态度是我们面对人生问题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既体现了个人对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又指导着个人的行动和实践。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他的一生必然是努力克服了生活上的重重困难、解决了诸多技术上的瓶颈、熬过了无数人生节点的人,必然是诠释了奋斗人生的一段旅程。
例如,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王树军,从一个不同的机床维修工开始做起,在机修岗位兢兢业业了八年,面对全进口的德国数控机床设备,找到了设备存在的症结,打破了德国的技术垄断,并将这条进口的流水线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王树军的一生是扎根流水线,刻苦钻研机器原理,不懈奋斗的一生,通过他的奋斗,为潍柴节省了成本也创造了价值。
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就是一生奋斗一事,一切问题懂一点,一点问题懂一切,只有拥有持续奋斗精神的人,才能实现这般成就。
工匠精神生长于岗位,萌芽于职前[7]。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科学的奋斗观、幸福观、顺逆观的育人功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更多肯吃苦、肯钻研、肯坚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能工巧匠。
工匠这个角色在中华文明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时期学会使用工具之后,就有了原始手工业的发展,如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制陶技术就包含选土、制坯、修饰、着色、烧制等多种工序,这些拥有技术专长的人就是早期的工匠[3]。回望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近代以前中华民族的手工业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状态,精美的瓷器陶器、细腻精致的丝绸,甚至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仅在一段时期内促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还对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巍然屹立的秦长城、雄伟壮观的汉长安城宫殿、七下西洋明代海船等,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和超绝尘寰。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我们却错过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传统手工业的生产能力一下子被西方强势的工业文明拉开了数个时代的差距,也导致近代的中华民族深受西方坚船利炮的苦难。回顾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和近代历史上的多灾多难,使我们更加坚信,落后就要挨打。
在德育教育中,要充分利用我们经历过的历史而形成一种事实上和情绪上的对比,促进同学们以史为鉴、以史明理,激发同学们实干兴邦、实业报国的激昂斗志,让历史成为最好的老师。
中职阶段的同学们处于思想多元化的青少年时期,往往内心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偶像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欣赏、喜爱和崇拜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有可能是他们将来想要成为的人,德育教育既要引导学生理性对认识偶像,也要恰如其分地利用学生们的这种心理。
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成为科学家、理论家的机会相对较少,但成为工程师、能工巧匠的机会就相对较多。在这个学生们深受互联网碎片化信息影响的时代,学校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更充分地利用这系统性学习的时间,把握好课程思政主阵地的作用,为同学们树立“工匠榜样”。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讲述我国的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生平事迹,讲述他们从基层做起,如何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一生,如何把一件平凡的事情精益求精到了极致的故事。例如,民航钳工胡双钱、长征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捞纸大师周东红、深海载人潜水器装配家顾秋亮、高铁研磨师宁允展等,他们以精湛的技艺、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成为大国工匠,无愧为时代先锋。
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校友的力量,寻找那些从本校走出并在专业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校友,用他们的故事来为学生们指引方向,让学生们认知自己也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具有规范、凝聚和激励等重要功能[6]。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和认同。除校园文化外,企业文化也是重要一环,要让学生去感悟工匠精神在一个企业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是在校园文化中突出工匠精神,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元素,开展丰富的与专业技术有关的社团活动、竞赛活动或社会实践,让学生们体会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精神力量,在公开的宣传栏内,可以多设置一些关于工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最新资讯,或是设置大国工匠们的人生宣传;二是要到企业中去感受工匠精神,带学生们去参观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能在企业中,在时代进步中出彩,感受技术和科技的力量带给企业的价值,激发内心创新创造的愿望;三是要充分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理论和实践不可分离,要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现实生产中去,正如袁隆平所说的,论文要写在田野当中,工匠精神也要培养于生产制造当中。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衔接起来,通过校企双向的熏陶,强化自身体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时寄语广大青年,强调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8]。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表达了对青年学子们的远大期望,也为广大青年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无论是处于哪个教育阶段的中国青年学生,都要搞清楚我们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方位,我们正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形势,我们担负着怎样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使命。高技术人才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具有过硬本领的人才,但除了高超的专业水平以外,我们还需要的是拥有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理想信念,搞清楚为什么而奋斗。拥有一丝不苟、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拥有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的思想素质。
德育教育要将这些时政知识都传递给青年学子,让他们见证和感知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激发青年学生为国奋斗、为时代担当、为人民服务的意志和决心。
职业教育培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上的刚需,充分发挥德育的教育作用,帮助技术型人才培养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够保证技术型人才是能够刻苦钻研技术、不断提高本领、衷心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和服务的人才。帮助职业教育人才形成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不懈奋斗的人生态度,用历史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责任的力量去教育、引导、改造学生,终将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