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郭振宽
(信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正确分析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从而确定党在不同时期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联合、团结广泛同盟者的依据和前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既是一部党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具体问题,及时调整中心工作的历史,又是一部党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领域的表现,广泛团结同盟者,满足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利益,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与任务,团结所属阶级、阶层及政治派别,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一定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一个国家沉沦于屈辱、人民深陷于苦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一经创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定为党的初心和使命。在革命的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阶级社会状况,确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1313。从理论上讲,党的统一战线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自身团结统一和争取广大同盟军的理论与政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不仅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而且提出共产党人要善于同各国无产阶级特别是本国无产阶级的不同派别或政党和其他可以团结的阶级建立统一战线。从实践上看,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阶级结构。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结构“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规定了先进的无产阶级与其他革命性阶级的联合。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2]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看,党要发展壮大,依靠的就是社会力量的组织和构建。一是通过党自身的纵向组织建设,实现了党的组织从上到下的全覆盖,形成了以此凝聚各方面社会力量的核心;二是通过横向的统一战线建设,争取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甚至部分地主阶级的支持,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发展、从社会政治生活的边缘走向中心,进行社会整合和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3]。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由于对当时的社会性质缺乏科学的认识,对建立统一战线缺乏认真分析和独立思考,为了确保共产党的纯洁性和革命性,党奉行独立和封闭的方针政策,拒绝与工人阶级以外的革命力量合作。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提出:“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4]6随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时局分析的深入,中国共产党开始改变过去奉行独立和封闭的方针政策,逐步认识到阶级合作、团结的重要性。1922年5月由共产党主导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宣言就提出:“我们要结合全国的农人,并与小资产阶级暂时联络,共同向着那些敌人奋斗,争得我们的自由。”[4]67“要使中国工人们和外国工人们建立亲密的关系,共同向着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前进。”[4]67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方法,是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在上列原则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4]98。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进一步明确提出“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4]139。1923年党的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政策,决定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民主革命联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土地革命时期,党把工人、农民和士兵作为革命的基本力量,巩固工农联盟,建立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的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获得了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支持,成为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中心,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的整合。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统一战线工作就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实践之中,所以,厘清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反动阶级的黑暗统治与残酷压迫下。从1919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段间矛盾,团结各个阶级的力量去推翻腐朽政府的反动统治,成为一切革命工作的出发点,革命统一战线也在一次次的革命中逐渐形成。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为革命运动蓄积了不竭动力。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孙中山先生宣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标志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27年,“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相继发生,“宁汉合流”意味着国民党已完全沦为代表地主、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反动集团。党的八七会议的胜利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新军阀的土地革命战争打响了。为了挽救党和革命事业,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向工农民主统一战线转变。1936年,张学良将军、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为了早日实现民族解放,不计前嫌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当局为了维持独裁统治,勾结美帝国主义于1946年6月悍然进攻解放区,发动了内战。为了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整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革命力量,联合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进行革命,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软弱资产阶级无法实现的反帝反封建任务,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工人、农民等被压迫的广大群众翻身成为新中国的主人,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共产党聚合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广大革命群体形成的革命统一战线力量,不仅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完成土地改革,彻底清除了封建主义及其代表地主阶级;之后又实现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消灭资本家、消灭私有制、消灭封建制度残余势力、消灭资产阶级的任务。1956年随着“一化三改”的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1847年正义者同盟不曾实现但启发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工人阶级已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农民已成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业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1956年党的八大首次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统一战线的主题应是正确处理、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团结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集中力量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尽管后来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导致了统一战线工作一度受到影响,但人民政协及有关统一战线的组织被保留下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相适应,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由革命统一战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不是以往所强调的阶级联盟,统一战线从“革命”的主题转向“爱国”的主题。基于此,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社会结构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提出“劳动者”“爱国者”的新概念,以此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阶级概念的内涵。后来,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入发展后我国社会阶层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统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进入新时代,全球局势发生剧烈变动,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不仅需要面对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民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程度不均衡等国内问题,而且也面临着西方为遏制中国发展而刻意挑起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在悄然间发生了根本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进程中,需要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征和内在要求出发,依据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在统一战线社会力量的布局上提出:“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5]39-40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在实践中进一步拓宽了“爱国者”的范围,丰富了统一战线成员的共同社会思想基础[6]。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论述,阐明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能够有效地团结各革命阶级和社会力量,领导各族人民实现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基本经验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特性之一,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恩格斯指出“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人民通过广泛的联合,在社会中形成了“合力”,“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7],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推动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以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统一战线的目标是成为人民广泛联合的道路和桥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溯本求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在统一战线工作中要正确把握社会矛盾的客观存在性和对立统一规律,要认真分析社会主次矛盾,社会矛盾的变化势必引起党中心任务的调整,同时也会影响党对同盟者的界定。在统战过程中也要注重“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广泛动员工农群众、知识分子、民主党派等进步力量,逆转实力,将国民党反动派溺亡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同时,在统一战线工作中也要重视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克服统战对象的消极因素,也要调动其积极因素。比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团结、引导民族资产阶级,消除其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生产生活方式,把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建设统一战线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分析、解决我国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具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百年历史经验,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的作用。
在党的百年历史中,是否掌握领导权直接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征”[8]36,也是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1]1257邓小平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角度强调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9]习近平针对新时代的统一战线的形势和任务,指出:“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统战工作中,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10]561一是通过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来体现党的领导。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协调配合,重视思想政治引导,密切关注党外人士的思想活动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积极学习统一战线政策法规,踊跃组织统一战线活动,主动联系爱国同盟者,时刻维护强有力的政治联盟。二是通过加强统战队伍建设来体现党的领导。在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中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统战干部队伍,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团结联系,对党外人士“待之以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助之以实,做到诚恳谦和、平等待人、廉洁奉公”[8]31,并与广大党外人士团结在一起,形成“众星拱月”的统战工作格局。三是通过运用协商的方式来实现党的领导。经过“民主协商、理性协商、真诚协商、和谐协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避免党在执政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使广大爱国者同盟更加认同党的主张,团结在党的周围并一同奋斗。四是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和监督来实现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是关于统战工作的第一部党内法规,为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组织保障、法治保障。在完善统战工作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强化统一战线是党的统一战线的思想认识。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全局工作的强力领导,巩固和发展了当今世界最广泛的爱国联盟,使散落在全球各地顽强拼搏的中华儿女,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因此,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党的统一战线能够发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法宝作用,就在于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科学确立并广泛团结同盟者。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当时的中国一直处于帝国主义反革命势力与中华民族渴望解放独立的矛盾之中,也一直处于封建主义腐败统治与人民大众追寻光明前途的矛盾之中。中国人民遭受着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封建主义的腐化蹂躏、官僚资本主义的肆意荼毒。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勾结地主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势力对中国社会经济进行全方位的垄断,疯狂压榨、盘剥人民的劳动成果,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被严重束缚,中国的市场走向畸形发展模式,逐渐沦为他国的经济市场的附庸。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被彻底践踏,中国人民到了亡国灭种的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高举反帝反封的旗帜,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团结被压迫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民族资产阶级、各地华侨及从地主阶级脱离出的开明人士和其他爱国者作为我们争取最终胜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通过党内或党外的合作方式,将最广大人民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打碎三座大山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枷锁,解放了贫苦人民的双手,广大人民参军参战,团结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通过提出“人民民主同盟”的政治主张,联合广大党外人士取代“旧政协”,领导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推翻国民党一党独裁及其所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巨大成就。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社会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通过土地改革、“一化三改”的政策和战略步骤,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过去的阶级矛盾转变为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基于对社会结构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在统一战线同盟者方面,提出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新概念。后来,江泽民提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概念,以此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阶级概念的内涵。用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这种政治性的阶层表述定义统一战线的主体范围,既坚持了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政治认同,又突破了传统的阶级斗争分析法(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作为阶级划分标准的经济因素),将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人士纳入其中,体现了更大的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11]。
随着时代的进步,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积累,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许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过去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落后的生产”已经不能准确反映现实中国的生产力实际。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物质生活的追求,还有精神文化生活、政治社会生活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这表明,中国人民对发展的要求已经从最初单纯追求的“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11。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内在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深入研究统战工作面临的形势,扎扎实实做好统一战线各方面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12]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出现许多新的社会人员群体组织没有纳入我们的工作视野的现状,《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把“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统称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积极分子、留学人员、新媒体中代表人士”等统称为“新社会群体”。在画出统一战线最大同心圆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
1.价值优势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联盟组织,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根本任务的变化、所需团结对象的变化,在政治协商、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中逐渐形成了“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价值追求。统一战线在中国政治的长期实践中,发挥出聚集人心力量的作用,推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这样的精神引领,通过坚持调和关系、消除矛盾的和谐方式,在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中,谋求共同利益,从而增强政治认同、促进群众团结、实践人民民主、广泛凝聚共识、集思广益办大事,共同奏响“美美与共”、和睦相处的新时代主旋律。
2.组织平台优势
统战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为了解情况、掌握政策、调整关系、安排人事,在中共中央和地方及一些企事业单位党委中设立的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制度化的组织平台,是我们党发展人民民主、整合社会力量的重要阵地,是坚持和实现了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强劲动力。人民政协和统战部作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重要制度设计,随着实践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统一战线的性质、对象和任务虽然在不同时期发生过变化,但统一战线始终是政协和统战部最基本的功能,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党、各组织、各民族和各社会阶层高度团结的组织和机构。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将人民政协性质明确表述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统战部门的基本职能也进行了相应的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协商的多维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融入国家各级治理之中,突破了单一政治组织的限制,依靠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齐心齐力的向心优势、众志成城的聚力优势、民主和谐的平等优势、海纳百川的智慧优势、协同调整的高效优势、广泛联系的交流优势,包容了各政治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聚合了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所有社会力量,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协商理政的统一。
3.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体制中的重要一环。20世纪50年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组织的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协商和共商国是提供了制度化途径。统一战线作为政治协商制度的根本,承载着协商、监督、参与、合作的重要功能,充分彰显了统一战线的政治内涵和鲜明特点,生动诠释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统一战线放在人民民主部分进行部署,上升到国家制度的范畴,体现了统一战线作为国家治理的独特政治优势。在统一战线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统一战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13]。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将“坚持统一战线”总结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这充分说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促进全面发展、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社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10]556从人心和力量的角度深刻揭示党的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为我们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遵循。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统一战线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和力量对比。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统一战线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紧紧围绕凝聚人心这一主题开展工作。这是因为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情,就是争取人心。
新时代我们要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最大限度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具体讲,就是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最大半径画出最大的同心圆。从区域上看,分内圆和外圆。内圆是以拥护社会主义、祖国统一为半径, 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外圆是以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半径, 包括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或者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10]561-562这说明一致性和多样性即同与异的关系是统一战线的本质属性。一致性和多样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致性和多样性都有不同的具体的历史内涵,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时代的变化,及时丰富和更新内容。
新时代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一方面, 坚持党的领导, 巩固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同一切违背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言行做坚决斗争;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例如在祖国内地坚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同,存不同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不同民族和宗教之异;针对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坚持求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主义之同,存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之异,把一切爱国的力量都团结、联合到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上来。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大会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光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14]统一战线必须着力加强港澳台同胞大团结,着力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向心力,推动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有新气象新作为,为完成祖国统一、推动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广泛力量支撑。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领导和团结各革命阶级和社会力量,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在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统一战线以其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现代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需要中华民族同舟共济,依靠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
围绕党的奋斗目标凝聚最大正能量,是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新时代的统一战线要按照“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进行社会整合和国家治理,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具有治理主体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价值的包容性、组织平台的宽广性等方面的优势,统一思想、凝聚社会最大正能量,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凝聚力量、汇聚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