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盈,麻耀华,李秋华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劳动教育,不仅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源泉,同时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劳动可以使青年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创造力、意志力、责任心和审美能力。劳动可以使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到青年学生的教育之中,最终融入到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之中。
虽然在高校中开展劳动教育意义深刻,但是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仍需要正视,否则教育效果将难以彰显。本文将在厘清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找出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难点问题并进行对策探讨。
就立德树人而言,学生若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因此高校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之一。理论上来说,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将能够正确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能够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快乐,体会出劳动不分贵贱的社会知觉,从而更加热爱劳动,更加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出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能够历练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范宝舟认为,新时代劳动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劳动本质、劳动美学、劳动态度等内涵的不断创新上[2];卢晓东认为,劳动是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过程,劳动是正确面对真实的现象与世界的过程[3]。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劳动的内涵正在不断地外延拓展,人们越来越善于、勇于在探索中、在艺术中开拓创造劳动的形式与价值。
高校的人才培养既有学科归属也有专业方向,这就意味着高校的劳动教育既要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也要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高校要在“爱劳动”“会劳动”的基础上,突出对大学生“懂劳动”培育;其次要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练就娴熟技能的基础上,学劳动科学、悟劳动之理、明劳动之义,涵养深厚的劳动情怀、家国情怀,最终成为全面发展、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教育成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扣好社会“第一粒扣子”的问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极其重要,而高校的劳动教育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高校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着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状态,还会影响其就业时的择业取向、社会责任等。因此,树立高校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学阶段是学生汲取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本领、走向职场的重要阶段。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所承载的功能与价值也有别于基础教育,需要在巩固好家庭劳动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强化生产实践体验,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组织开展专业生产实习实践活动,不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深入理解劳动的本质、劳动的创造价值、劳动的意义等,还要让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勤于、敢于、善于进行创造性劳动。总之,大学劳动教育要以大学教育本质为基础,注重体现学科专业知识,使生产劳动中蕴含更多智力成果,做到更高层面的“学以致用”与“知行合一”。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为载体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持续提升大学生学以致用、创新创业的能力。高等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是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承担着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应以大学生社会服务效用最大化为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归宿,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劳动既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源泉。“毕业、择业、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实现形式。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通过择业来选择自己意向的岗位,将岗位劳动获得的相应报酬作为生活来源。因此,高校的劳动教育成效直接与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相关联,甚至关乎大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普遍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将其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就提出,要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把创业教育提升到与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4]。
为更深一步地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课题组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问卷共设置10 个题目,主要从对大学生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实践、劳动内涵、劳动教育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态度、感受,以及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难点与痛点,本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生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发放了1 000 份调查问卷。调查问题在通过了信度与效度检验之后,最终收回有效问卷963 份,有效率为96.3%。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调查通过劳动观念、劳动教育的意义、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四个维度进行。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至今仍没有完全普及,不仅劳动教育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而且没有让大学生得到真正实践锻炼的机会。
(1)劳动观念。“您觉得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具有的劳动观念总体状况如何?”的调查结果显示,8.7%的大学生对劳动观念的认知十分强烈;38.4%的大学生对于劳动观念的认知强烈;49.1%的大学生对劳动观念认知浅薄;仅有3.8%的大学生对劳动观念认知十分浅薄。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劳动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不深,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由此可知,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于劳动观念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升。
(2)劳动教育的意义。针对“您认为高校大学生参与劳动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如何?”这个问题,75.1%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参与劳动教育;认为高校大学生有参与劳动教育的想法但缺乏机会的占17.6%;认为高校大学生没必要参与劳动教育的占据7.3%。
(3)劳动素养。针对“您觉得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在劳动素质方面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这个问题,34.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为缺乏自觉劳动习惯的大学生占31.8%;9.0%的大学生认为缺乏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认为自身劳动技能低,缺乏自信心,对将来并无职业规划的学生占24.9%。
(4)劳动价值观。通过调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您觉得应该具有何种劳动价值观?”的结果可知,41.8%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劳动可以明确并实现自身价值;有27.0%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劳动可以体会到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乐趣;有21.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劳动能够满足自身某一需求;仅有9.7%的学生认为通过劳动可以获取报酬。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存在畏惧劳动的情况,遇到脏累活选择逃避;在生活上消费大手大脚;在毕业面临工作选择时,不能立足于本专业到基层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自己。
(1)针对“您认为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是否还需要弘扬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个问题,72.3%的学生十分认可劳动精神的培育;有21.5%的学生处于“佛系”状态,无所谓,没想法;仅有6.2%的学生认为对于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培养劳动精神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而他们认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注重科技的发展,以后更多的是智能化的设备,不需要更多的劳动。
(2)通过“您觉得应该培养高校大学生哪些劳动精神与态度?”的调查得知,54.0%的学生认为应爱岗敬业、争创一流;29.8%的学生认为应培养忠于职守,敢于担当;9.0%的学生认为自己完成既定劳动任务就可;7.2%的学生认为简单应付即可。
目前高校组织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吸引力;学生良好劳动习惯方面的培养力度不足,劳动习惯难以养成。
(1)通过“您在校参与了什么类型劳动实践?”的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打扫卫生的大学生占据36.7%;参加过义务劳动,承担责任的学生占据17.6%;参加过勤工俭学的学生占据12.5%;参加过专业实习的学生占据33.2%。
(2)通过“您认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哪些方面的责任?”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劳动教育是学校的主要责任的学生占据78.9%;认为劳动教育是家庭的责任的学生占据10.7%;认为劳动教育是社会的责任的学生占据6.23%;仅有4.15%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是政府的责任。
在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愈来愈快速的时代,劳动内涵的时代特征也愈来愈复杂,高校对劳动新形态、劳动教育的时代难以把握。
(1)通过“您认为学校采用哪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效果较好?”的调查可知,12.5%的学生认为通过开展专业课程进行劳动教育效果好;17.6%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实践锻炼进行劳动教育效果好;40.1%的学生认为通过听取劳模宣讲,可以加深对劳动教育的认识;29.8%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工匠精神活动可以提升劳动教育认知。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主要以活动形式开展,参评人员有限,对于劳动教育的管理和评价存在片面性;没有严格的定性与定量评价办法,对于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果评价缺乏依据。
通过“您认为高校劳动教育评价如何?”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高校劳动教育评价形式单一的学生占据20.4%;认为目前高校劳动教育评价缺少定量与定性评价标准的学生占据29.4%;认为目前高校劳动教育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为主、以学生评价为辅的学生占据50.2%。
课程是高校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形式。通过设置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教授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培养其劳动意识、劳动精神等,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定位,把握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价值。将优秀劳动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5]。高校通过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和“劳动关系”“劳动安全”“工匠精神”等选修课程,凸显课程的实践化导向,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真正让学生学会劳动、形成劳动意识、掌握劳动的技能和尊重劳动的成果。
新时代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高校应根据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大学生崇尚自由、追求自主的发展愿望,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科学合理设置教学活动,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以学生乐以接受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爱劳动成果。然而,大学生只学习劳动教育相关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更应该重在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大学生应积极投身劳动实践之中,不断向身边的劳动者学习,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实践,培养自己的劳动精神,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强化劳动者社会责任意识,做合格的劳动者和富有劳动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把劳动教育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让我们有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优秀劳动者以他们的出色劳动,艰辛付出,为我们诠释了劳动的价值和榜样的力量。从认知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学习和提升过程,各个环节紧密关联,既彼此促进又互相制约,其最终落脚点在于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知识的价值放大功能。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第一,能够掌握系统专业知识。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在校期间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夯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专业结构和主要方法,及时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在整个大学期间始终保持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习惯。第二,能够强化专业逻辑思维。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个人考虑问题的方式,但真正养成专业思维的习惯需要心怀专业使命感,勤思考,多讨论,用眼睛看到的现象印证书本中学到的专业知识,用反复琢磨的方式强化对专业逻辑的认知,用启发交流工具打开专业思维的空间。第三,能够积极参与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最为重要的环节。通过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社会和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的认知,提高相关专业技能,并将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发展的能力。
(2)参与社会服务性劳动,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大学生通过参加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长知识、强本领、增才干,将劳动同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通过积极参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养老等帮扶行动,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参与城市清洁、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美化家园等活动,培养宝贵的劳动精神,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
(3)把劳动教育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学校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培育进取创新精神。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充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去,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劳动实践有助于让学生看到自身的知识能力的短板与不足,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高。社会劳动实践能够使大学生走出校门与社会充分进行接触,使他们学会人际交往、懂得团体协作、拓展个人品性,从而使大学生在社会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劳动教育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各方协同的教育。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与政府、家庭、社会的互动协同本质上是一种耦合行为。因此,建立多方协同、互惠互赢的运行机制非常重要。(1)在政府层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国家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在政策上强化劳动教育文件的权威性,制定和发布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细则与指导手册,加强对劳动教育师资、经费、场所、安全等各方面的保障。(2)在学校层面,高校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落实政府出台的劳动教育文件精神,加快劳动教育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多种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其次,高校要结合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等渠道,对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共同促进学生爱劳动好习惯的养成。(3)在家庭层面,家长要配合学校劳动教育方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向大学生传递劳动价值观、彰显劳动素养、传授劳动技能,监督其按时完成家庭劳动教育任务,对其劳动教育的过程进行记录,及时将信息与学习教师共享,形成家校一体的立体劳动教育网络。(4)在社会层面,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源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推动劳动教育开成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1)厚植劳动教育情怀。培养深厚的劳动教育情怀需要从内心深处消除劳动的神秘感和距离感,把劳动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在踏踏实实的劳动过程中真切感受生活的美好。高校要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宣传形式充分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树立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劳动教育的社会氛围和鲜明的劳动导向;要定期举行劳动实践活动,有效利用重大活动、主题党团日等契机开展劳动教育。
(2)强化价值引导。高校要经常邀请时代楷模、劳动模范等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面向广大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劳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总目标,关注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重视设计、强调操作、立足实践和注重创造,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因此,大学生劳动教育要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建立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尤其要完善教育评价[6]。劳动教育评价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开展:
(1)基于素养标准的综合评价。素养向导的劳动教育评价至少要关注学生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知识技能的习得,学生在复杂、不确定的现实劳动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第二,学生对劳动知识的理解或应用,学生要学会综合运用各种劳动知识技能,主动创造劳动知识和成果;第三,关注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第四,劳动教育的学业成就,包括课堂提问、日常观察、劳动小组讨论、劳动作业等学业具体表现[7]。
(2)基于学生经验的自主评价。这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学生的自我评价。基于学生经验的整体性评价,涉及对劳动项目的关注、劳动技法的掌握、劳动工具的操作、劳动环境的保护等。第二,他人评价。他人评价涉及劳动设计方案的优劣、劳动技法的熟练程度、劳动作品的创意等。第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劳动技法、交流劳动经验;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作品的实用性进行展示,班级或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评价;听取其他同学的评议意见,并对作品和操作过程进行改进;填写评价表。
(3)基于学生发展的增值评价。增值评价作为一种发展性评价,劳动教育中引入学生发展的增值评价,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改变评价的理念。换句话说,这要求高校不仅要关注学生当前的生活学习,还要兼顾学生将来生活的准备和潜在的能力发展。
新时代高校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激发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动力[8]。立足新时代、吸纳传统、展望未来是青年人该有的特性。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应该努力地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个人命运和国家今后的发展进行相互融合[9]。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高校应积极作为,全面设计,确保劳动教育取得真正实效[10]。
综上所述,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看,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要正确处理五种关系。一是劳动教育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既要总结和吸收以往劳动教育的成功经验,又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发展的新变化、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科学地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二是劳动教育和其他四育的关系:既要看到劳动教育是实现其他各育任务的有效途径,又要看到劳动教育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劳动伦理责任意识和劳动权益意识方面的独特价值,不能以其他各育消解甚至取代劳动教育。三是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与独立设置的关系:既要深入挖掘劳动教育有机融入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结合点,又要深入考虑劳动教育课程独立设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充分发挥好劳动教育在国民素质养成中所具有的德智体美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四是高校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关系:既要考虑高校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连续性,按照一体化原则,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相衔接、相补充,又要考虑高校劳动教育直接面向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强化其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等的深度融合。五是校内劳动教育与校外劳动教育的关系:在发挥好校内劳动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进一步考虑统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力量,建构三者有效联系与整合的稳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