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增印 闫平平 彭国芳 秦春丽
(1.重庆邮电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065;2.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 400016;3.重庆体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 400016)
WHO 已经把肥胖列为全球范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肥胖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问题,是每个人都热衷谈论的切身话题,也是医学、营养学及体育学等领域专家关注的社会问题,更是当今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健康体重专项行动,加强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到2030年,使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高校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机构,应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获得身心健康、通向幸福的重要支撑,当前大学生对健康有渴望,对运动有需求,对体育锻炼有向往,高校应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更多平台和支持。尤其是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因为肥胖、瘦弱、高度近视等原因成为体育活动“边缘人群”,较少参与体育锻炼,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进而影响其健康。大学阶段是身体、认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自知程度不断提高的时期,这个时期健康行为可能更易发生变化,在这“机会之窗”期,采用预防性的干预会更有效地促进其健康行为的改变。因此,如何促进该群体参与体育锻炼,如何通过体育锻炼干预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值得探究。
肥胖(Obesity)本质上是一种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是指由于人体能量摄入过多,大于身体能量消耗,导致人体体重超常或局部脂肪过度聚集,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的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的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状态[2]。根据肥胖发生的原因,分为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药物引起肥胖及其他。其中单纯性肥胖也叫原发性肥胖[3],是最常见的一种,且发生年龄正在呈降低的趋势[4]。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尤其特殊的“职业特征”,是典型的“久坐人群”,近年来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影响和困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5],应该加以重视。
肥胖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随着医学进步,人们对肥胖的认知也有了改观,肥胖不仅会影响人体形态,亦是不可忽视的“健康杀手”。大量横断面研究表明,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风、内分泌或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多种慢性疾病、肿瘤癌症病发的危险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类身心健康的发展,进而影响人类的寿命[6]。
针对大学生群体,还具有年龄段特性,超重与肥胖显著增加了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在大学生体质测试中,肥胖人群身体素质低于正常体重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未达标人群中,肥胖学生所占比例高达81.76%[7],肥胖男、女比例分别为48.24%和43.55%[8]。体质成绩中个别项目受肥胖程度影响[9],且有性别差异,比如反映大肌群持续工作能力的仰卧起坐(女性)和俯卧撑(男性)测试指标与BMI指数有较大的负相关性,即人的肥胖程度越高,俯卧撑或仰卧起坐的次数越少[10],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和学业成绩。
大学生时期,肥胖还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常常因担心形体被同伴取笑、偏见、歧视[11],在课堂中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在人际交往时容易出现敏感、敌对、多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肥胖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影响学生时期的生活质量,如果不加以管理,还会对未来就业、择偶、工作生活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12]。
肥胖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健康杀手”并非不能预防、不能控制。肥胖可以通过检测,甚至是可以通过视觉直接发现。对于肥胖的预防和干预方法也是有很多样的,积极的体育锻炼是减脂控重的必要手段之一,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加能量消耗,达到瘦身的效果,还可以在锻炼中提高肥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预防肥胖并发症,排解心中的郁积,获得良好的情绪效益。加强肥胖大学生群体体育锻炼,应结合该群体自身的特征和所处的环境因素,结合可用资源和平台,从体育锻炼的意识、行为、习惯层面三位一体进行干预。
3.1.1 对肥胖的科学认知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肥胖大学生是高校中最需要加强体育锻炼的人群之一,但实际上他们往往是体育运动的旁观者。许多超肥胖的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积极性并不高,他们内心十分抗拒在运动中暴露自己的身材,害怕受到嘲笑,常常是以各种借口逃避课堂练习,也懒于进行课外体育锻炼[13]。他们有着强烈的减脂控重的欲望,甚至会选择极端行为,如吃减肥药、过度节食、抽脂等,这种现状和行为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针对以上现象,对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干预,首先应加强“健康”意识的教育,建立健康信念是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前提。通过健康信念教育,提高对自己身心健康状态的责任感,使肥胖大学生具备科学认知和处理肥胖的意识,即充分了解“肥胖的危害”,正确评价自己的体重和影响体重的原因,并积极调动减脂控重意愿(动机),合理选择减脂控重方案,坚持践行减脂控重措施,积极进行减脂控重的检测与反馈。
3.1.2 建立科学体育锻炼意识
随着当代社会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运动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并认可体育锻炼对于预防和控制肥胖有正向作用。这是一个好的意识基础,但是共存的尴尬情况是:(1)并不是所有肥胖大学生都具备较高的体育锻炼意识,肥胖大学生与正常体重大学生相比,体育锻炼意识低,且明显低于正常体重学生,仍有很多肥胖大学生在减脂控重时不采用运动健身的方式[14];(2)体育锻炼的同时,并未调整其他与肥胖相关的行为习惯,如不吃早餐、暴饮暴食、吃油炸食品、喝碳酸饮料、抽烟喝酒、吃夜宵、点外卖等行为习惯[15],这些危险因素会减弱或抵消体育锻炼的积极效应,非但没有达到减脂控重的目的,BMI反而会出现增长[16,17]。
针对肥胖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应将引导科学运动健身意识作为重点,在明确“健康第一”的意识后,要强化“运动是良医”意识,让肥胖大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能量消耗,形成能量负平衡,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预防和限制体脂的过度累积,达到减脂控重的目标。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单一的运动并不是万能的,体育锻炼需要与良好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等行为搭配,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其积极作用。
3.1.3 明确体育锻炼的价值
肥胖人群有追求“瘦”的想法,但是停留在“想”或“开始就结束”的困境中,实践并非即时性的行为,而是一个需要长期自律、坚持的过程,对毅力有着较大的考验,很多减脂控重的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易放弃、难坚持,也就无法获得体育锻炼的正向效益。
加强精神品质的培养,对于肥胖大学生更应注重运动对人格的塑造,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这不仅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减脂控重的效果,也是对肥胖大学生抗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化。打好思想的“预防针”,坚定对正常体重的追求信念,维持克服减脂控重障碍的毅力,让肥胖大学生享受到运动的快乐,获得运动的正向效益,理解运动真正的价值,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肥胖大学生真正独立通过体育锻炼达到预期减肥目标的较少,这与肥胖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体育锻炼无规律,一周不动或者一动就休息一周、“周末勇士”等行为;体育锻炼频率不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体育锻炼强度不适宜,不了解自己的运动能力,盲目选择运动强度、“运动五分钟拍照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方法有误,不做热身、不做放松容易引发运动损伤;体育锻炼与其他行为,运动后暴饮暴食、过量节食。肥胖大学生虽然参与了体育锻炼,但是一些不当的运动行为反而减弱、抵消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使原本辛苦的减脂控重计划,更加难以实施和坚持,还存在运动损伤的风险。
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加强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运动营养、运动损伤等全面综合教育,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行为,只有科学地体育锻炼,才能更好地体验运动获得感。其一,肥胖大学生应正确评估自身运动能力水平,选取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指定明确目标、难度适宜的体育锻炼计划,培养体育锻炼记录习惯。其二,肥胖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群体运动,组建运动圈,减少惰性行为,重拾运动自信心。其三,加强对肥胖大学生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运动营养、运动损伤等知识的教育,使肥胖大学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掌握1~2项运动技能。可开设、提供肥胖相关的选修课、网课、讲座、知识竞赛、公众号、QQ微信运动打卡群、运动APP、可穿戴设备等,多种途径、多种手段促进肥胖大学生科学体育锻炼。其四,丰富群体活动、竞赛,多种形式鼓励、带动肥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定期开展有利于肥胖学生参加或发挥其特长的体育竞赛活动,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和校园文化,减少肥胖学生群体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尴尬、抵触心理,提高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其五,不断丰富体育社团、俱乐部项目,保障阳光体育,提高肥胖大学生课外运动参与频率,尽可能利用网络、等现代资源,给与不同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的肥胖大学生课内外体育锻炼指导。其六,结合互联网,在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旁增加器材介绍、练习指导及练习安全等二维码讲解或视频,学生通过扫码能快速了解相关运动知识,进而提高肥胖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保障体育锻炼的安全性。
正确意识的建立是行为实施的前提,意识指导行为,行为巩固意识,但是要改变已有的行为习惯,仅靠认识、态度、信念转变行为的干预是难以持久奏效的,实践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强化,从量变达到质变,从行为转变为习惯。肥胖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除了意识的培养,行为的干预,还需要多种形式的配合促进。首先,新生入校时,建立体重监管档案,体育馆或固定地点提供体重秤,满足学生体重自测需求。其次,加强师资队伍针对肥胖知识的学习,提高对肥胖学生人群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给予肥胖大学生运动指导,必要时出具运动处方。对肥胖大学生既要有标准严格要求,也要加强人文关怀,多元化评价,鼓励其积极锻炼。最后,家校合作,共同监督,减脂控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8],大学生寒暑假期环境的改变,使得体育锻炼行为很容易中断,家长应参与到鼓励、监督肥胖大学生运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避免寒暑假反弹,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
关注大学生体质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大学生肥胖的重视。肥胖对大学生不仅是形体的改变,对其学业成绩、体质水平、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学生时期获得正确的运动和营养等知识与技能以及自身体重管理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肥胖大学生体育锻炼应从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综合干预,干预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不应以某段时间内体重降低斤数为唯一方式,应重在培养肥胖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体重、有效控制体重、科学管理体重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才能达到长远的、有效的、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