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平
(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 甘肃武威 733399)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日益改善,身体素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学生在身高、体重、体形、发育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耐力、速度、力量、爆发力、协调性等方面与国家身体素质标准有很大差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堪忧。调查分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高中生身体素质状况:女生超重率为8.3%,肥胖率为8.4%;男生超重率为7.5%,肥胖率为7.2%。男女生视力均呈现下降趋势,男生视力下降幅度超过女生。学生惧怕剧烈对抗比赛,立定跳远、跳高、短跑、长跑、推铅球等测试成绩不理想。肺活量、耐力性、身体柔韧性、心血管系统等较差。下肢力量明显薄弱,抽筋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在间断性训练、体育课、运动会、期终测试等期间会出现眩晕、晕倒、昏厥等严重现象。高中生长期存在身体素质不达标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日常生活、身体发育、身心健康。
青少年体质健康,关乎国家未来,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5 年教育部开展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测试,希望以此来监督和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祖国的健康蓬勃发展,要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基础,要有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大国贡献力量,逐步实现祖国的体育事业由稳变实、变强[1]。例如,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公布的学生体质、形态、体能、技能等测试显示:2017 年,全国青少年体质、技能、力量等的综合测试合格率为78.2%,良好率为14.2%,优秀率为3.6%;2019 年,全国青少年体质、技能、力量等的综合测试合格率为80.1%,良好率为14.2%,优秀率为5.7%。纵向横向对比显示,全国青少年体质、体能、健康状况逐渐呈现上升趋势,表明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在逐步得到重视与提升。
纵观人类历史,一个国家民族的竞争不仅是科技的竞争,还是国民身体素质的竞争。2016年,最新健康数据显示,中国上班族中9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呈下降趋势,年轻人的身体还不如老年人健康。国民身体综合力量全面下降,综合素质全面下滑,多半中国人长期处在亚健康的状态。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更多体质健康的优秀学生,教师希望通过利用自身的专业性知识和多年执教经验,建立一套科学、有价值的体育训练方法,以此带动全县乃至全省、全国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首先,体育教师要确定中学生体质差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其次,进行训练跟踪研究,找出学生训练方法和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再次,对个体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个体学生锻炼中存在的问题[2]。最后,通过对以上综合数据对比分析,确定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最终问题,再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体育活动应刚柔并济,不能一味追求刚性体育的观赏性,而忽略柔性体育的实用性和普遍性。强项不等于强基,中学生的体育活动过多强调了体育项目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基本的强身健体需求。分项目评价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体质健康标准虽有统一性,但不能达到普遍性,尤其是作为身体素质评价来讲,它缺少了因人而异的特性[3]。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快乐成长以及确保青少年的体质、体能健康进步是祖国快速发展的保障。体育教师要齐心协力、无私奉献、兢兢业业为祖国未来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学习先进的体育教育理论,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各尽所能,针对青少年体质、体能等下降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目标。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从小学抓起体育教育,从基础做起,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之一,努力转变家长的现代教育理念与价值观,将体育运动渗透到家庭生活之中。体育运动能促使青少年具有健康的身体、坚定的信念、积极的态度、乐观自信的性格,对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学校应该严格遵守国家课程计划,积极践行教育部相应减负教育,尽量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作业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能够投入到阳光运动训练中。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4]。一是,体育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每周安排两节体育课,开展跳绳、跳高、跳远等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级别的目标,如一周增加一节课外活动,组织校园篮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等运动队伍,让有体育特长与能力的学生来参加。应在现行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下,积极制定明确的目标。组织阳光校园集体舞,充分利用课间活动来强化训练身体素质,丰富校园文化。二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贯彻落实好每年一届的校级运动会,并尽量做到班班有氛围,人人有项目。有这样明确具体的目标,每个学生一经选定,都能主动、积极、认真地做好每一次练习。体育教师要探索符合学生特长的体育活动形式,制定体育运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办好特色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形式与功能,让学生适时进行体育锻炼,加强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能够达到健康标准,使得学生身体形态与身体素养能够得到有效加强[5]。
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使得学生更具有自主性,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训练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选定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参与运动实践、放松以及实现自我价值。高中学生在实际运动的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在提升中追求进步,进而以积极饱满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学习,体育锻炼的效果自然会非常良好。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认识了自我的价值,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有利于身体形态的塑造与身体素质的提升。例如,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希望能够有人和自己交流,只是缺少勇气;性格外向的学生喜欢交流、喜欢讨论、喜欢被人了解与重视。在开展体育锻炼时,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些互动性的体育训练活动,如男女生篮球联赛、羽毛球男女混合打比赛、双人跳绳比赛等,使学生在合作中协调、交流。虽有一些学生不愿意在体育活动中投入时间,但随着互动次数的增加,学生会感受到这不是压力与负担,而是愉悦与享受。可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培养学生运动情趣,对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教育部门、家长、学校、体育教师以及学生一起全面参与。加强中学生体育健康教育,增强中学生保健意识,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使中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开朗阳光的性格、积极高昂的热情、正能量的思想、接地气的作风等是学校、社会、家庭的相互配合的成效。体质健康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养成性教育,改善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是很难的事情。
社会方面需要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依法加强社会领导,落实好全国学生有关健康知识的各种方案、学习与工作条例,实施好相关的策略、方针,落实好相应的健康的政策。应开辟不受限制,便于人们开展运动的健身场地,增设运动健身器材,积极营造和谐的运动健身氛围[6]。
学校要真正做到“时间、教材、器材、教案、场地、训练、考核”几大环节的落实,建议各学校建立特色体育社团或者兴趣小组,开展跳绳、跳高、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等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阳光体育运动半小时,逐步培养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要利用节假日,多开展一些小型的体育竞赛,增进学生的凝聚力,增强团结精神,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特长,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强化意识,要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体育教师尽量要掌握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健身知识与技能,加强对本地社会体育的理解,要落实好国家对学校阳光体育提出的有关要求,为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好全面的基础。
高中体育教师要高标准严要求约束学生,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锻炼观念。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仅仅靠40min的体育课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强化学生平时的锻炼意识,自觉地养成天天锻炼的习惯、自主锻炼的习惯。例如,在阳光足球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传授一些足球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一些运球技巧与方法,课上让学生积极进行锻炼,利用周末组织一场足球赛,让学生尽情释放自我,展现自我的球技。高中生不服输的心理强,为了赢得比赛,会积极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苦练,练技巧、练方法、练速度、练能力,提升对抗性、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足球的魅力,感受运动的愉悦,进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以保证课内外运动锻炼的持续性。
体育活动是有效锻炼学生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高中体育教师要有效开展体育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大群体中,拓宽学生交流范围,促进高中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魅力,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具有锐意进取的精神,进而传承体育道德优良风尚,提升学生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