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洁
(贵州省草地技术试验推广站,贵州贵阳550025)
多年来,贵州省饲料行业认真贯彻落实《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及配套法规,依法开展饲料行政许可工作,强化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工业饲料定期统计上报,多措并举,全力促进饲料生产发展,工业饲料产销量快速增长,行业整体水平持续提高。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公布,2021年贵州省饲料工业总产值达152.25亿元,同比增长52%;饲料总产量359.16万t,同比增长37.4%。其中:配合饲料305.96万t,同比增长39.7%;浓缩饲料53.18万t,同比增长25.2%。
2.1 饲料品种及产量猪饲料283.67万t,同比增长 55.2%;蛋禽饲料29.08万t,同比增长17.4%;肉禽饲料34.54万t,同比降低19.7%;水产饲料0.95万t,同比增长9.9%;反刍动物饲料10.77万t,同比增长12.6%。
2.2 生产规模随着新希望、温氏、德康、大北农、双胞胎等大型企业集团在贵州布局饲料生产,贵州饲料行业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产量和市场份额持续加大。饲料年产量达到20万t的生产企业有2家,迈上贵州省饲料行业发展的1个新高度;年产量10万t以上的企业有14家,同比增加1倍;年产量5万t以上的企业有26家,同比增加23.81%。全省饲料生产企业整体水平持续提升,饲料行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
2.3 饲料大宗原料消耗饲料大宗原料消耗量在300万t左右,其中玉米、豆粕、小麦消耗量占总消耗量的77%左右。因玉米、豆粕价格上涨导致饲料生产成本增加,饲料生产企业都在寻找玉米、豆粕减量的替代产品,饲料生产企业使用玉米量同比减少29.25%,小麦、大麦、酒糟等原料使用量同比大幅增加。大部分企业对饲料价格进行了调整(从2020年9月开始),配合饲料增加50~75元/t,浓缩饲料增加75~100元/t,原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饲料成本和产值均同比增加。
2.4 养殖规模及产值全省按照“稳定发展生猪、加快发展牛羊、优化发展家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的总体思路,促进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畜牧业生产持续恢复。据贵州省统计局公布,2021年贵州省生猪存栏1 530.48万头,同比增长12.2%;生猪出栏1 849.70万头,同比增长11.3%。牛存栏479.35万头,同比下降7.4%;牛出栏180.06万头,同比增长2.2%。羊存栏386.59万只,同比增长1.1%;羊出栏279.97万只,同比下降5.9%。家禽存栏1.20亿只,同比下降0.5%;家禽出栏1.77亿只,同比增长0.4%。全省畜牧业总产值958.96亿元,同比增长10.3%;猪、牛、羊、禽肉类产量225.80万t,同比增长10.1%。其中:猪肉产量增长13.6%,牛肉产量增长2.1%,羊肉产量下降2.1%,禽肉产量增长1.1%,禽蛋产量增长5.9%。
2.5 养殖需求2020年以来受非洲猪瘟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猪养殖受到一定冲击。随着我国养殖西进和贵州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贵州开展农村产业革命,成立省领导领衔的生猪、牛羊、家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产业。一些大型集团,如光明集团、越秀集团在贵州进行生猪养殖布局,温氏、德康、日泉、大北农、希望、特驱、双胞胎等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先后在贵州发展畜禽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使贵州省的生猪、家禽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大幅度提升,猪饲料、禽饲料需求大量增加。
3.1 饲料区域性供给不协调全省50%的饲料企业集中在贵阳市,其中修文县有20家,其他市(州)则较少,如六盘水、黔东南自治州分别仅有2家饲料生产企业。饲料企业分布过于集中,造成饲料区域性供给不协调,出现饲料生产企业较少的地区从邻近周边省份调入饲料较多的情况。
3.2 饲料原料综合成本高贵州玉米和大豆的种植成本高、产量低,且天气潮湿,易发霉变质,不适宜作为饲料原料和长期贮存,因此饲料用玉米90%以上从东北、西北等地购入,豆粕95%以上从广西、广东等地港口购入。加上贵州没有水运交通的优势,铁路运输成本较高,是全国30个生产工业饲料的省份中,饲料原料综合成本最高的省份之一。
3.3 工业饲料总量小畜禽养殖总量及养殖规模化水平决定了饲料的生产量与使用量。目前我省畜禽养殖总量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还很低,相比其他省份我省工业饲料生产总量小,仅占全国饲料总量的1.22%。
4.1 饲料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也日渐升高。作为源头的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更加被重视,各级饲料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贵州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饲料监管监测,围绕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管和监督抽检,重点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经营、销售、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行为,以及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质量标准、无质量合格证的“四无”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添加物行为,确保全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4.2 饲料需求空间持续增大一是随着全省畜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大大拉动饲料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乡村振兴、特色优势产业的深入开展,广大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畜禽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二是当前我省畜牧业发展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畜牧业发展必将更高程度地转向规模化和标准化饲养,工业饲料占饲料总量的比例必将大幅增加,同时也对饲料的品种、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随着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规模养殖场和生态家禽养殖场的不断增加,配合饲料、禽饲料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会大幅度升高,精料补充料的生产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随着饲料生产、经营、使用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步伐加快,我省饲料行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1]。
5.1 优化工业饲料的有效供给在畜禽养殖聚集区配套建设饲料加工厂,支持鼓励现有饲料企业产能优化、技改升级,引导有实力的饲料生产企业发展畜禽养殖,推进饲料生产与畜禽养殖一体化发展,多举措解决饲料区域化供给不协调的问题。
5.2 破解饲料原料成本高的瓶颈为有效降低饲料原料运输成本,建议引进国内外大型粮油加工、贸易、仓储企业(如中粮、中储粮、大海粮油等)入黔投资,建设粮食仓储及粮食物流园,组织开展饲料大宗原料的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与东北、西北等大豆、玉米主产区生产企业建立长期的购销合作关系,通过租用当地仓库暂存等方式减少价格波动风险。
5.3 开发利用特色饲料品种从2020年1月1日起,我国已明令规定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2]。建议加快研究开发和推广以贵州中药材为替代的生物饲料新产品,并积极研究推广以酒糟为原料的饲料配方产品,提升牛羊品质和生产效益。
5.4 强化政策扶持及行业协会服务功能落实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定人定点帮助饲料企业切实解决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等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治理、原料供给、技术服务、品质管理、市场开拓、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和决策参谋、桥梁纽带作用,拓展行业协会在标准制定、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职能,推进“行业治理+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方式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