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那
(广东品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广东 珠海 519000)
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相对复杂的有机系统,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要了解它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需建立一个详尽、周密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认知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预测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结构发生的变化,了解其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以此促进区域内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这一概念最早是在《植物生态学》中被提出,其含义从生态的角度出发指的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影响的自然资源的质量与数量的总称,包含生物资源、气候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1]。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下,生态问题也更加突出,生态环境的研究不断增多,其概念得到了有效延伸和拓展,诠释角度更加宽泛,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主要是自然环境、人为环境两方面。
生态环境质量是对生态环境衡量的一种概念,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指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架构,其具有核心功能,反映的是生态环境对人类和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适宜程度,其中,人是核心,根据人类要求评价生态环境内在性质和外在变化状态[2]。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生态环境质量指的是在一定时空范畴内包括的自然资源禀赋、生活空间的环保程度、宜居程度,还有生态系统中生产空间的节约程度。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不同对象的特性和研究目的,选择指标构建体系,这一体系要具有适用性、可比性、代表性,还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定性、定量分析生态环境质量,当研究对象是省、市、县时,生态系统便具有复合性,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3]。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物质都来自自然系统,如土地、水、空气等,人类从事的经济活动会影响到自然系统,使其产生能源枯竭、污染等负面现象。当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时,能源使用方式会发生变化,经济结构会转型,这些可改善生态环境。当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和自然资源出现差异时,人口会出现流动,当人口大量密集时,自然系统会面临很大的压力,而做好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工作虽然能提升人类的发展质量,但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地造成压力。由此,可从这三个系统出发构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选取合适的指标。
在生态系统中,经济与环境发展理论研究的是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探究这两者的关系,这两者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需要消耗资源,如果过度发展经济便容易导致环境失衡,这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环境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果人们缺少环保意识,随意破坏环境,这便容易出现污染,当经济水平较高,发展速度放缓时,人们会关注到环境这一因素,重视环境。
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会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它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中的人口会越来越多,这会导致人口年龄结构、分布发生变化,人口密集便容易出现许多生态问题,如生物多样化性减少、水质恶化、大气受到污染等,这些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城市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管道建设、垃圾处理、公共闪通能力会增强,城市治理能力也能得以提升,这可能有助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不同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也是不同的,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有着不同的污染排放强度。通常情况下,石油、煤炭行业的能源使用量较大,这种能源结构会导致大量污染,影响生态环境质量[4]。
3.1.1 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在选取时,最基本的是遵循科学性原则。生态环境作为复合的体系,关乎社会、经济和自然,在指标评价选取时,要从多维度出发,从特征、内涵、概念入手,如此才能让生态环境质量的反映更加客观准确。另外,指标体系在构建时为了避免出现主观操作太强的情况,也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以此提升结果的准确性。
3.1.2 代表性原则
生态环境涵盖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与之相关联的指标较多,在选择和构建指标体系时,要剔除不重要的指标,选择代表性强的指标,以便让某一方面的具体特征得以展现。同时,在构建指标时,要减少相似的指标,选取独立性强的指标,保障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
3.1.3 可操作性原则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具有复杂性,部分指标是定性的,部分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部分指标数据不够全面,这些都会影响质量评价的结构,为此,要对指标的数据进行考虑,让其具有可操作性、可获取性,同时,选取的指标还要获得肯定,能被广泛认可,与被评价城市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让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客观性。
3.1.4 动态性原则
生态环境的状态会随着自然、社会的发展状况发生变化,具有动态性,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也要不断改进、更新,避免一成不变,以此实时了解生态环境现状,对发生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
3.1.5 层次性原则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复杂的,应遵循层次性的原则,要从多方面、多维度出发,归纳整理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让其结构具有条理性、清晰性。
为了让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如操作性、系统性、科学性,在根据此领域多个专家的归纳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可见表1。
表1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当前,在生态环境评价指标计算方法上,参考的是《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这是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在2006年制定的,其中的计算方式包括5个因子,即环境质量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它们的权重值是不同的,分别是0.15、0.2、0.2、0.2、0.25,据此可计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在计算后,根据结果将生态环境质量分成5个等级,分别是差、较差、一般、良、优等。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可运用以下公式计算:
0.15×环境质量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25×生物丰度指数。
近些年,北京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在生态环境治理上采取了一些措施,直接改善了生态环境状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建筑面积的增多,北京市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增加,水域面积也在减少,这便形成了绿色斑块。在生态环境理念的影响下,北京市绿地面积越来越多,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另外,由于水田面积较少,节省了大量水资源,减缓了水资源的压力,缓解平原地区水位下降的趋势。但当前北京市在生态环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风沙危害、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资源缺乏等。城市在发展中占用耕地会导致绿化隔离带被挤占。
4.2.1 污染排放
空气污染物包括多种,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通过调查,2009年~2017年,江苏省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降幅最大的是2015年~2017年,降幅最小的是2009年~2015年,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江苏省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废水排放量方面,从2009年~2015年,废水排放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15年~2017年是下降的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江苏省在2016年采取了措施,加强水环境治理,重视农业源和生活源的废水排放工作,也强化了监管控制。本文还调查了江苏省各地市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其中排放强度越小,排名越高,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平均排放强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多数城市在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排名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典型的城市是徐州,南京这两项排名相同,在生态环境理念下,污染排放量多的城市可借鉴排放量少的地区,做好城市环境治理,降低排放强度。
4.2.2 环境保护
江苏省在环境保护方面会从多个角度入手,如生态建设、环境宣传等,从2008年便发布主要污染物排放计划,重点监管减排任务重的地区,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运用网络接力活动、电影等多种环保宣传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2016年,江苏省提出“两减六治三提升”的专项活动,开展河湖行动,重视治土、治水、治气,取得一些成就。
本文调查了广东省2018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情况,见图1。
图1 广东省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情况
从图中可看出广东省汕头、佛山、湛江、东莞、云浮的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其他城市都是优。在评价方法上,运用的是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所依据的评价方法: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获得了植被覆盖指数分权重、环境质量指数分权重,结果见表3、表4。
表3 植被覆盖指数分权重
表4 环境质量指数分权重
在生态环境质量防治方面,各县域均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改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的监管,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政府要对生态保护成效、环境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进行考核,同时政府还要加强组织领导,针对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方案并认真落实。这些举措能提升广东省生态环境质量,值得推广。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达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需要政府、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共同努力。各省、市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变化规律,正确认知生态环境状况,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改善和保护的措施,平衡好环境治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在提升经济的同时有效改善和保护环境。各省、市还要做好水土保持、荒山绿化、退耕还林等工作,建设好自然保护区县、生态示范区,逐步提升区域自然条件,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