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海燕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历来受到国家和各大高校的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由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思想,不断运用新手段创新授课形式,丰富授课内容,以满足时代的新要求。由杨新莹所著的《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一书,将研究的焦点放置在高校思政教育和融媒体研究的交叉地带,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详细分析了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为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实践方法和思考路径。
融媒时代给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更快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更是以积极的态度来认识和运用新媒介。在这样的形式下,传统思政教育的授课方式不可避免地显示出单一、重复的弊端,若再结合“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思路来看,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不仅存在供给重复、产能过剩、“底端供给”和“无效供给”的问题,还存在“供需失衡”的现象,并且课堂的亲和力和共情力也受到挑战,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在融媒体环境下,与其对新事物进行回避,不如正确看待融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融入到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中,选择好、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和融媒体资源,进行积极地自我革新。
融媒时代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所谓融媒体,就是充分把各种既有共同点又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媒介载体进行全面整合,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来说,融媒体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许多新平台,而且能够及时对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实例进行更新,使得教学活动能够紧跟社会热点,也能够加大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课后思考的空间,给传统的思政教学以“陌生化”的处理,在打破传统课堂和个别谈话的场所限制的同时,也使得思政教学变得立体,并符合大学生“打破陈规”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获得感,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例如,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而产生的“慕课(MOOC)”,不仅能够轻松完成讲解、互动、交流、反馈、答疑等环节,而且实现了思政教育过程考核的设想,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全国范围内思政教育公平的问题。与此同时,融媒体思路和技术的普及,为紧急状态下高校的应急思政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疫情之下“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也使学界更多地关注和思考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教学问题。对于思政教育来说,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教学不仅与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紧密相连,更是对学生的个体连贯发展和思想健康维护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紧急状态下,融媒体教学为应急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技术,完成“停课不停学”的基本要求,实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和心理建设情况,为紧急状态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引导和社会稳定做出高校思政教育应有的贡献。
融媒时代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挑战。矛盾总是普遍存在的,高校思政教育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融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对于思想观念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大学生来说,未经筛选的信息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也对思政教育存在消解和异化,容易使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不必要的质疑。如果此时的思政课堂仍是照本宣科地讲原理,就会降低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实际效果。融媒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一方面要积极利用新技术和新平台,为传统的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增加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提高思政教育者主体的素质,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减少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