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琚
《城市面孔》是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一档周播人物访谈节目,采访对象多为生活、奋斗在南京,且在各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获评2021 年度江苏省电视新闻优秀栏目。栏目着力选取这座城市里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一个个奔跑的追梦人,将这些能量满满的人物做得既有温度也有深度,记录他们为城市前行留下的努力足迹。
《城市面孔》栏目的定位是一档访谈节目,故对话交流部分需要占比达三分之二以上。当下舆论场的大环境中期望用语言的表述吸引人着实不易,但其实语言选用得当,有着其他视听元素无法企及的力量。访谈的拍摄往往会进行几个小时,但节目播出时长只有短短15 分钟,如何在冗长的话语中精挑细选是编导需要练就的第一个功力。
2020 年国家公祭日前夕,栏目组采访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他曾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14 年前,他自掏腰包创立了一家以抗战为主题的民间博物馆。采访吴先斌时,他说道:“曾经一个老兵问我,你知道什么是天堂吗?我说我不知道。他说,现在就是天堂。我说为什么?他说,和平的日子就是天堂”。一句短短的话语,虽质朴却深刻,这种语言的力量是任何画面和音乐都无法替代的,于是主创人员特意将其放在整个访谈内容的结尾处,让大家久久不能忘怀。就如吴先斌所说,南京城的企业家成千上万,多一个少一个并不影响经济的发展,但南京城不能缺少一个捍卫历史的人,因为那段历史关系到我们这座城市的尊严。这是吴先斌创办民间博物馆的初心,也是我们采访他所希望传递出的声音。
栏目设置的初心是为了展现正能量的人物故事,所以采访了很多在各专业领域内颇有建树的人。作为新闻类栏目,围绕重大主题和重要事件挑选人物是一个主要方向。开播以来,栏目持续推出过众多特别策划,如聚焦独角兽企业家系列的“创者赢”、聚焦抗疫的“在武汉”“了不起的医生”、聚焦优秀党员的“复兴路上”,以及奔小康系列、院士系列等。
2018 年正值改革开放40 周年,栏目组特别策划《40 年,他们的命运时间轴》试图用群体面孔回望时代变迁。成片最终从喊出改革先声的胡福明切入,长江学者、社会学家周晓虹,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民营企业家江宝全,城市规划师杨涛等五位人物交替出场,从经济、社会、人文等领域寻找他们的个人命运如何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连。通过访谈回顾了他们40 年的个人成长轨迹,折射出祖国40年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让我们看到改革开放40 年来,无数国人既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受益者,又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
2019 年末,栏目组制作了“创者赢”之“南京新偶像”系列访谈。这些创新方面的领军人物,是打造创新名城的重要力量。他们中有放弃加拿大国籍归国创业的生物医药领域新锐,有放弃北京户口加盟南京企业的中科院博士,有师从海外名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青年教授,有一头扎进实业踏踏实实践行大国制造的机械领域人才……以“面孔”为视觉意象,展示成果、传达理念、抒发情感,在表达他们对南京创新创业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的同时,凸显南京打造“创新名城”的良好环境。
对于访谈节目而言,纪实手法的混合运用并不多见。但为了让节目的内容表现更为生动,创作者试图从不同维度突破传统访谈节目面对面正襟危坐的单一方式。
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淳区土生土长的蒋山村人何腊保,退伍后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激励下下海经商,成为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后,又回到贫困的家乡,竞选党总支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在表现这位“零薪书记”时,主创人员跟随书记和村民进行攀谈,谈到兴头处,自然而然地提出能否进屋看看当天村民李大爷家都吃了啥?大爷欣然同意。这一切都被摄像机全程记录了来,锅灶上炖着汩汩冒泡的老鸭煲,还有新鲜的红薯和香喷喷的锅巴……这段生动的纪实成为全片的一个亮点,印证南京一个小村庄的蜕变。
2021 年是建党100 周年,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郭宏新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而来自南京的获得者只有两位。作为一名来自企业的代表,郭宏新身上有什么闪光点能够获此殊荣呢?他不仅优于科研创新,更立志要实业兴国,投身大型设备的生产制造,企业产品质量过硬出口国外。对于冰冷的机器,专业的技术该如何展示?主持人和嘉宾穿戴整齐,走进了车间。在装配车间随着大型设备的制造工艺流程,嘉宾有节奏地实时介绍,有全貌有细节。摄像师跟随着两人移动的脚步,镜头展现他们介绍的零件、技工娴熟的手艺、大而有序的生产车间、两人热烈交流的场景,通过这样纪实跟拍的长镜头,在两人娓娓道来中展现了南京在大型设备制造领域的前景。
作为访谈节目,主持人面对面的采访是电视栏目的基本形态,间或穿插些边走边聊的内容也不少见,但整档节目都采用走动式访问也算是栏目表现手法上的一次大胆创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淳生,是我国超声电机领域的奠基者之一,他将这项技术应用在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为我国航空领域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但赵院士的采访联系并不顺利,在被院士婉拒后,栏目组通过多方沟通,从院士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一产业化思路入手,获得了短暂的采访许可。栏目组安排主持人通过不动声色边走边聊的访谈形式,拉近与采访者的距离,不仅使得访谈气氛较为放松,也打开了院士的心扉,讲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表达了他坚定开拓该技术产业化道路的心声。
2021 年7 月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表彰大会上,南京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茅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邢青松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而在2019 年,栏目就以《老兵邢青松:固城湖大堤上的旗帜》为主题创作了一期节目,并获得当年江苏省电视新闻奖访谈类一等奖。
这期节目讲述了高淳的螃蟹大王邢青松退伍后30 年的人生经历。节目从邢青松在战场上火线入党开始讲起,讲述了他退伍后,创业失败不气馁、成立合作社闯市场、带领全镇村民致富等内容,最后以按压血印的入党申请书作为结尾。三十多年过去了,鲜红的血迹依旧清晰如初,一如他曾经许下的誓言不曾改变,展现了一名老兵退伍不褪色的担当,和一名党员不忘初心的忠诚,也展现了南京城这些最细微的毛细血管,虽地处偏远,却不忘自身提速,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后劲力量。
2020 年因为新冠疫情的肆虐,勇往直前的医务人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于是《了不起的医生》系列专题片策划成行。沈卫民是南京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一天24 小时,他要做23 台手术,留给记者的采访时间只有30 分钟,还是在手术间歇进行。这样的工作节奏,并非特例,而是一种常态。如何在一档节目中将这种紧张却有序的工作状态呈现出来?此时,结构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精品创作的要诀,不仅要有好的开头更要有好的结尾。结尾处,主创人员在采访现场设置了手机闹铃这一细节,并将此提示过程全程记录,同时利用字幕加上闹钟提示音的叠加处理,告之观众。虽然有设计的痕迹,但却并不刻意,于小处见真情,一个小小的情节投射出这位医生的了不起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