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访谈节目的转型探索

2022-11-21 23:45高佳媛
视听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真人秀受访者主持人

高佳媛

在多元媒介互动融合的时代,大众的节目观看习惯发生变化,长时的注意力被多屏分散,固有的节目模式已不易满足当下大众的心理需求与审美品位。近年来国内的访谈节目正在不断尝试模式突破与创新,寻找新的话语空间。

一、当下访谈节目的模式变化特征

面对深刻变化的媒介环境,一些访谈节目开始“走出舒适区”,走出演播室,融入真人秀的拍摄手法。从《鲁豫有约》到《鲁豫有约一日行》的创新转型,便是近年来较成功的“走出”样本之一。江苏卫视播出的访谈节目《你好!大女生》,是杨澜团队自《杨澜访谈录》和《天下女人》后的一次“走出”尝试。

在访谈节目的模式变化过程中,“真人秀+访谈+纪录片”的融合模式受到大众关注。《奇遇人生》以故事事件为主线,以全景式、纪实性的真人秀拍摄手法,记录人物在场景中的真实情绪,主持人以观察者与陪伴者的角色与主人公展开心灵对话。节目符合真人秀节目“无台本,有事件”的创作准则,[1]既让观众着迷于其中的“真实性”,又达到了沉浸式访谈的效果。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大众文化品位的不断升级,访谈节目的文化属性在不断增强。2017 年央视文化情感访谈节目《朗读者》推出,掀起全民阅读热潮。之后江苏卫视推出人文访谈节目《阅读·阅美》,以“美文朗读+人物访谈”的形式,以文载情、以人为本,为访谈节目赋予了人文魅力和情感温度。

从传统的《杨澜访谈录》《非常静距离》等“名人会客厅式”访谈,到《鲁豫有约一日行》《豫见后来》等边走边聊的“真人秀+访谈”模式,再到《仅三天可见》《奇遇人生》等“真人秀+ 访谈+ 纪录片”模式,以及《十三邀》《和陌生人说话》等“深度对话式”访谈,访谈节目早已跳脱出传统的模式框架,呈现出更自由、多元、融合的创新趋势。

二、访谈节目转型语境中的核心元素

访谈节目的核心点是受访人物,节目策划的重点是如何表现人物,让受访人物产生表达欲,从而在节目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经历等。[2]巧妙地利用访谈节目核心元素,找到契合受众的转型“支点”,是访谈节目成功转型的关键。

(一)主持人风格与角色再定位

多年来“主持人IP”一直是访谈节目的重要标识之一,主持人风格深深影响着节目气质。在《十三邀》中许知远一改传统访谈节目主持人客观中立的态度,选择“带着偏见看世界”,为观众带来了新鲜的视角。而许知远本人独特的人文气质和充满思辨性的表达,都直接影响了这档节目的风格。易立竞的访谈节目则如同主持人与受访者之间微妙的博弈,犀利、直击要点的采访风格,让受访者不得不卸下伪装,直面“灵魂拷问”。

如今许多访谈节目出现“去主持化”的现象,有时主持人以陪伴者的身份与嘉宾共同参与到事件中,在真实自然的互动交流中完成节目的谈话内容。在《奇遇人生》中,阿雅刻意淡化其作为主持人的功能存在感,而是以嘉宾好友的身份全程陪伴,为嘉宾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也为观众提供了另一层观察视角。

(二)访谈场景的选择与深度营造

场景中的提问者看似孤立,却无时无刻不被场景驱动。从职业场景到生活场景,抑或是两种场景的交融,现实场景总在以强大的背书功能参与和影响着访谈的进程。[3]节目组有时会进入受访者熟悉的环境中取景,让嘉宾在舒适、亲切的场景中敞开自我。比如在《你好!大女生》采访巩立姣一集中,杨澜在巩立姣的训练场馆进行体验和访问;《鲁豫有约一日行》采访王小帅导演一集中,鲁豫跟随王小帅回到他曾经工作过的福影厂,进一步引出王小帅成长经历的话题。有时策划团队会为受访者选择“量身定制”的特殊场域,触达受访者的真实内心,从而激发受访者的感性表达。

为了打开受访者的心门,策划团队也会对访谈场景进行深度营造,搭建“故事化”的情境,触发受访者趋向真实自我的表达。比如《奇遇人生》第一季中,春夏在接连“追风”失败后,突然表现出情绪上的低潮,而在回归理性后春夏也领悟到其中的意义。借助故事化场景的深度营造,观众看到处于真实状态的受访者,更容易获得情感共鸣。

(三)节目选题的重新布局

与传统访谈节目多围绕名人嘉宾的故事经历展开采访不同,当下高质量的访谈节目更注重谈话内容的输出品质,受众对节目思想性与话题性的要求更高。访谈对象的选择往往为话题服务,有向文化领域及素人群体倾斜的趋势。《圆桌派》通常会选择与每期话题领域相关的嘉宾,如讨论“元宇宙”话题则请来科幻作家郝景芳和华大基因CEO 尹烨,在他们擅长的领域里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

节目选题更注重时代性与社会现实的观照,从不同切口为大众提供了解时代发展与社会现实的新视角。江苏卫视《阅读·阅美》以文字为切口,打开一个个大时代小人物的生命画卷,展现他们生命中的高光时刻,契合时代脉搏,传递动情而伟大的力量。《美好时代》则让社会现实中的草根故事成为节目的主角,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温暖故事和不凡人生,突出人性光芒与时代关怀。

三、优质访谈节目的共性亮点

即使访谈节目的转型之路越来越不被模式定义,但优质访谈节目在创作上依然有着相似之处,分析它们的共性与亮点对于未来的节目创新具有启发意义。

(一)创造交流场中的“火花”

如同在电影《人生奇旅》中主人公找到他的人生“火花”,好的访谈节目可以带给观众醍醐灌顶的瞬间,节目内容与观众内心产生强烈的呼应,进而达到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

通过有质量的提问,探索受访者的内心,启发对方的回忆、想象和思考,可以在节目中创造“火花”。《十三邀》中许知远带着自己对时代的困惑与受访者交流,节目中时常有对人生终极问题的辩谈,每一次谈话都是双方内在自我的深入探索,也让观众不知不觉间开启了对自我的审视与观照。

共情式提问可以创造“火花”。共情式的提问不需要复杂的技巧,需要的只是给予对方积极而真诚的关注,而对方所回报的往往是最大限度的真诚。[4]在《和陌生人说话》中,面对有着不堪经历的受访者,主持人陈晓楠始终温柔发问,让受访者愿意敞开心扉,主动交流;而在他们讲述难以回首的悲伤往事时,陈晓楠常常眼中含泪,静默倾听,此时的观众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共情模式”。

(二)保留人物原生态的“真”

随着真人秀纪实手法的大量运用,观众越来越期待在节目中看到剥去了“舞台身份”的人之间的真实互动。许多节目在后期剪辑时会刻意保留幕后的细节,比如记录主持人与嘉宾闲逛,与拍摄团队聊天等看似无用的闲笔,这些镜头为体现节目的真实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戈夫曼的“拟剧论”来看,即减少了“前台行为”,让观众看到更多珍贵而真实的“幕后行为”。[5]在《十三邀》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真”,节目会保留许知远和不熟悉的谈话对象之间略带尴尬但无比真实的交谈,甚至许知远在采访中偶尔流露出的困惑与“捉襟”时刻,也成了节目的看点之一。《仅三天可见》采访于正一期中,主持人姜思达在与于正的接触中几次表现出不适的情绪反应,这些微表情被真实地捕捉,在拍摄间隙姜思达与导演产生争执,这些片段都被保留在正片中。

在拍摄技巧上,可以借鉴纪录片手法,采用长镜头、空镜头和跟拍镜头,让内容保留现场感和完整性,最大限度地为人物“保真”。

(三)巧妙利用“留白策略”

当下许多优质的访谈节目都巧妙利用了“留白策略”,通过调整节目的观感节奏,保持与观众心理距离上的弹性,给观众留出思考与回味空间,为节目创造更多的美感。

访谈节目中的“留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实现。在交流中,受访者会因迟疑、沉思或放空而突然陷入沉默,此刻人物如静止般的状态被呈现在画面中,此处的停顿为观众带来抽离感和遐想空间。《我的青铜时代》采访董成鹏一期中,保留了很多处大鹏在回答中沉默、思考的镜头。在记录他宣传电影《吉祥如意》的场景中,面对观众提问“作为商业片导演为何要拍这样一部纪录电影时”,大鹏陷入了长达六七秒的沉默,镜头推近他的特写,之后音乐渐起,画面闪黑,节目接着呈现了一组大鹏演员生涯的画面回顾。此处,沉默的“留白”成为节目情绪递进的“转机”。

有时节目会故意通过剪辑制造交谈戛然而止的效果,增加观众“流转的期待”。在《十三邀》中,节目常常在许知远抛出一个问题后,正在观众期待答案时,画面忽然转到另一时空场景中,将未完成的话语空间留给观众。有时节目也会尝试倾斜的画面构图与黑白色调,打破观众的审美惯性,制造视觉上的“留白”效果。

四、结语

媒体融合时代,优质的访谈节目实现了多元信息叠加及跨模式融合的创新趋势,观众的审美不再被单一的节目类型和影像风格所局限,这让访谈节目的转型之路越来越难有“套路”可寻。在新的转型语境中,创作者们需要利用好访谈节目的核心元素,并以此为“支点”探索更多的拓展空间。在吸收优质访谈节目共性亮点的基础上,未来的访谈节目也许可以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打破定义,重塑类型,开启更多维度的创新探索之路。

注释:

[1]周浒.重塑关系、真实记录与理性到场——网络视频访谈节目《十三邀》的模式创新[J].青年记者,2018(5):84-85.

[2]徐雄庆.电视访谈节目的现状及话题选择探析[J].视听研究,2018(7):25-26.

[3][4]杨澜.提问[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102-119.

[5]李超.浅析访谈类节目的创新之道:以《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18):160.

猜你喜欢
真人秀受访者主持人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认识亚健康
谜语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会聊天的主持人厉害在哪里
栏目主持人语
调查
时尚真人秀节目《女神的新衣》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