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利,韩忠才,孙 静,徐 飞,王中原,邱博妍
(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33)
马铃薯新品种‘春薯11 号’是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以新型栽培种‘78-11-1’为母本、‘冀张薯8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2012 年配制杂交组合,有性杂交授粉,获得实生种子;2013 年实生种子经温汤浸种和变温催芽、播种、实生苗分苗和移栽,收获优良单株实生薯;2014 年优良株系选择,通过田间自然选择和后期鉴定2013-18-156 入选为后代备选材料进行品比试验;2015~2016年连续2年进行田间品比试验;2013-18-156 表现优良,2017~2018 年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9 个不同生态地区进行2 年多地生态适应性试验,产量及综合性状表现均达到鲜食与加工兼用型马铃薯品种育种目标;2018~2019 年委托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哈尔滨)分中心进行马铃薯DUS 测试;2022 年1 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马铃薯(2022)20220012。
生育期(出苗至成熟)89 d 左右;植株繁茂,生长势强,株高68.3 cm 左右;茎绿色、叶绿色;花冠白色、近五边形、花药橙黄色;块茎整齐、商品薯率81.20%、结薯集中,薯形卵圆形、薯皮淡黄色、薯肉乳白色、芽眼浅而稀少,表皮略麻。
2017~2018 年开展2 年不同生态区适应性试验,试验点分别设置在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吉林省通榆县、吉林省敦化市、吉林省镇赉县、吉林省长岭县、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2017 年在9 个试点的试验中,‘春薯11 号’平均产量3 082 kg/667m2,较对照‘克新13 号’(2 738 kg/667m2)增产 12.56%;2018 年在9个试点的试验中,平均产量为3 102 kg/667m2,较对照‘克新13号’(2 730 kg/667m2)增产13.63%。
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检测,‘春薯11 号’对马铃薯 Y 病毒(Potato virus Y,PVY)中抗;经河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鉴定,‘春薯11 号’高感晚疫病。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分析测定:干物质含量23.46%,淀粉含量17.20%,维生素C 含量21.80 mg/100 g,粗蛋白含量1.99%,还原糖含量0.17%。
吉林省中部平原地区适宜播种期为4 月中旬,吉林省东部山区及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为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建议使用原种,播前进行催芽拌种。选择土质疏松肥沃、透气性好的地块,避免选择低洼易积水地块。建议播前深松,采用大垄(80~90 cm)栽培方式,株距20~25 cm,保苗3 500~4 000株/667m2。
施足基肥,播种后喷洒苗前除草剂,出苗后加强前期管理,及时除草,中耕培土,早施追肥,促使早发棵和早结薯;雨季集中期及时灌排水,防止因肥水过多徒长;生育期内加强早晚疫病预防,按照植株生长状态和天气变化控制喷药次数,一般情况下需喷5~7 次药,生物药剂与化学药剂配合使用,保护性药剂和治疗性药剂交替喷施。收获前5~7 d 开始杀秧,然后进行收获、预贮。
适宜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春季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