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的奇正相生之术及其历史影响
——兼与简文《奇正》篇的比较

2022-11-21 19:20熊剑平
孙子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奇兵孙子

熊剑平

“奇正”是孙子兵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范畴。孙子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孙子·势篇》)在孙子看来,军队在不得不与敌军交战时不会败北,是因为巧妙运用了奇正之法。

十三篇中,《势篇》重点论述奇正。由于与此相关的内容较多,有学者认为《势篇》以此为主题。比如,宋代张预指出:“《形篇》言攻守,《势篇》说奇正。”( 《十一家注孙子·势篇》)这种说法影响很大。钮先钟也将《势篇》主题定为“奇正”〔1〕。但是,在笔者看来,《形篇》并非只论攻守,《势篇》也并非只论“奇正”。《势篇》真正的主题是“任势”,也即如何运用兵力。其所以要用大量篇幅探讨“奇正”,是为探讨“造势”和“任势”服务。《形篇》是努力打造实力,《势篇》论“奇正”则是基于既有条件进行最优化配置,以此来提升部队战斗力,创造条件战胜对手。孙子这一理念符合战争之道,因而历来受到兵家重视。

(一)“奇”与“变”

在《势篇》中,孙子用一组排比句推出了“奇正”这一范畴:“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对比“分数”“形名”“奇正”和“虚实”,可谓一个比一个费解。前两个范畴作者一笔带过,“奇正”则占了《势篇》相当大的篇幅,“虚实”则又辟有专篇予以讨论。孙子由“分数”到“虚实”的排序显然并非随意安排,而是有所侧重。钱基博指出:“起历数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四者,而侧重奇正。”〔2〕其实“虚实”更为孙子所侧重,因此才会有专篇对此进行探讨,但在这里,显然孙子重视的是“奇正”。“分数”是论组织和体制,即兵马员额确定后,便借助“形名”加以管理,其目的则是形成战术单元的合理组合以适应战术变化;“奇正”的关键,是要夺取战场主动权,实现虚实相生。这些范畴逐次排开,最终目的是为探讨“造势”和“任势”做好铺垫。“造势”和“任势”,其实也是“治众”和“斗众”这一指挥艺术的具体体现,也可以用“奇正”来加以概括。

孙子认为,“奇正”如一把取胜的万能钥匙,经得起战争检验。在《势篇》,孙子首先指出,“奇正”的目标就是确保己方“无败”:“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当然,“无败”似乎是其基本目标,孙子的追求不止于此,追求的是“胜”。出于对“奇”的重视,孙子又强调战争获胜所依靠的也是“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势篇》)

在孙子看来,“奇正”是“任势”的核心环节,因此在《势篇》集中加以探讨,而且指出:“战势不过奇正。”(《孙子·势篇》)意思是说,战术单元的组合和变化无外乎“奇正”。就战法来说,“正”是指常规战法,也即“常法”;“奇”是非常规战法,也即“变法”〔3〕。就兵力的运用而言,则可分为“正兵”和“奇兵”:用于正面防守和相持的为“正兵”,用于机动和突袭的则为“奇兵”。就作战方法来看,其中也可见出“奇正”:按照常规战法,循规蹈矩地展开战斗为“正”;打破常规,出其不意地实施打击,则为“奇”。而且,“奇正”并非仅仅停留于战术层面,在战略层面也可运用。比如,就国家发展战略而言,“正”就是狠抓经济建设,以保障国防建设,提升整体军事实力。走堂堂正正的发展道路,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来提升实力,可能会被某些战略家认为是耽误时间,于是他们便会用“奇”,也就是采用超越常规和出人意料的办法。

“奇”与“变”须臾不可分离。接下来,孙子对“奇正”具体实施之法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且主要基于“变术”而展开:“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孙子·势篇》)从中可以看出,孙子所描述的“奇正”之法并不十分明晰,大段文字所关注的重点为“变”。也许在孙子眼中,要想掌握奇正之法则,就必须要学会种种变化之术,甚至以声、色、味作比喻,形容“奇正之变”的不可胜穷。

“变”不仅是孙子推行诡诈之法的关键,同时也是其奇兵制胜的主要内容。为实现争利之目标,孙子设计并强调诡诈之术的运用,探讨和总结了一套“分合为变”( 《孙子·九变篇》)的战法。孙子在《势篇》用大段文字强调“变”,无疑是将其作为“奇”法之灵魂。前人注解也关注“奇”与“变”的关系,如何氏曰:“奇正生而转相为变,如循历其环,求首尾之莫穷也。”(《十一家注孙子·势篇》)对此,钱基博也指出:“‘奇正之变,‘变’字尤需注意。”〔4〕如果不知变术,“则敌有以测吾之奇正,而吾因利制权之术有穷矣”〔5〕。通观十三篇,“变”也是孙子实现争利之法的关键手段,孙子兵学也由此而显得气象万千。在《九变篇》,孙子集中讨论用兵之变法。“九”是“极言其多”,“九变”是说变化很多。在《九地篇》,孙子仍是念念不忘用兵之变法,花费很多笔墨论述“九地之变”。也许在孙子眼中,用兵的最高境界正体现在是否通变,在于是否掌握这些不断变化的战法。如果能掌握,就可以臻于化境:“能因敌而变化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众所周知,战争始终是敌我双方不断进行角力的过程。在我方求变的同时,敌方也会想方设法地谋变。既然想击败对手,就必须懂得如何破解对方之变术,所以必须掌握“无穷之变”。因此,在笔者看来,孙子虽然只是在《势篇》使用了“奇正”这一词语,但他对于“奇”的强调,却以“变”的方式体现在十三篇之中。从《计篇》的“诡道十二法”,到《用间篇》的“用间之术”,都可视为“奇术”的具体展开。孙子在《势篇》大量借用“五行”思想来形容变术,无论是“五声之变”“五色之变”,还是“五味之变”,都是用来强调变术之无穷,同时也是为了强调“奇”是以“变”为核心的这一特征。只有达成变术上的多样性,才能真正实现出奇制胜,成为战场的主宰者。孙子对于情报和用间的重视,正是重视“奇”的具体表现。孙子的诡道,与现代情报术中的拒止与欺骗完全一致。〔6〕“诡道”之成为中国古代兵家的传统,标志着孙子的“奇术”得到了世人的接受和认可。

(二)简文《奇正》的考察

简本《孙子》所见异文,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奇正”之内涵。尤其是简文《奇正》,理应受到更多重视。这是一篇专题论文,虽未被列为《孙子》佚文,但与孙子兵学密切相关。

孙子认为,“奇正”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己方“无败”:“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该句的“必受敌”,简本存在残缺,专家们根据残存墨迹推断此句应为“毕受敌”。虽是一字之差,但含义有别。“毕”强调的是“完全”,“必”的意思是“必定”。整体考察该句,作“必定”解,似与整句不够协调。古代注家已对此有所关注,比如王皙指出:“‘必’当作‘毕’。”(《十一家注孙子·势篇》)王皙究竟是基于义理分析得出这一结论,还是另有可据之本,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银雀山出土文献多少为王皙注语提供了证明。

在《势篇》,孙子不只使用声、色、味来形容变术,还用“奇正相生”来形容变术的难以穷尽。这句话,简本比传本多一个“环”字。《史记·田单列传》有关引文及《三国志·魏书·王昶传》有关注文都有“环”字,所以专家认为“是《孙子》故书或本如此”〔7〕,而传本疑为脱误所致。表面上看,这个“环”字可有可无,没有此字也可看出孙子本义。当然,“环”字可以帮我们考察后一句“如循环之无端”。联系上句,怀疑“循”字为衍误,简本作“环之毋端”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奇正相生”指出了“奇”与“正”的相互依存关系:既能相互转换,而且永无尽头。对此,前人注语也多有提及,在《十一家注孙子》中就可以看到不少例证。如李筌注曰:“奇正相依而生,如环团圆,不可穷端倪也。”梅尧臣注曰:“变动周旋之不极。”张预注曰:“奇亦为正,正亦为奇,变化相生,若循环之无本末,谁能穷诘?”〔8〕

相比之下,简文《奇正》更应受到关注。该篇集中“奇正”之作用与内涵及如何达成“奇正”等,都有较为具体的论述,既可以视为《孙子》之注解,也可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十三篇之不足。

《奇正》主体内容的内在逻辑与《孙子》十三篇基本保持一致,都是在探讨“形胜”之后展开,甚至同样借用了“五行”理论。作者首先是基于“天地之理”探讨了“万物之胜”,并指出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刑(形)势。“以形胜”的思想也与《孙子·形篇》的理念基本保持一致:“战者,以刑(形)相胜者也。”由此可知,“刑(形)”在《奇正》中代表着力量的存在。在作者看来,高明的指挥员,即“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智(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智(知)其所有余”。也就是说,不仅要知道敌方的长处,更要掌握对方的不足,由此出发则可找到对手的薄弱环节,给予致命一击,从而实现作者所追求之“形胜”。《奇正》接下来的论述与十三篇的“因形措胜”〔9〕也有相似之处:“见胜如见日月,其错(措)胜也,如以水胜火。”孙子在《虚实篇》中指出“兵形象水”,《奇正》在此同样也是以水为喻。

通观十三篇,孙子论“奇正”更多强调的是“变”。简文《奇正》则对于“奇”的内涵及运作有着更为具体的论述,不再像《势篇》那样单薄。在作者看来,更为高明的指挥员则需懂得力量的组合与变化,懂得针对对手的情况做针对性的改变。至于“奇”,同样也是通过力量的组合与变化而实现,也即通过“刑(形)”的分合变化而达成:“刑(形)以应形,正也;无刑(形)而制刑(形),奇也。”进一步地说,所谓“奇正”,只是集中于力量的“分”:“奇正无穷,分也。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斗之以[众寡]。”既然“刑(形)”代表着力量,那么这种“分”,就是“分刑(形)”:“分定则有刑(形)矣,刑(形)定则有名[矣]。”接下来,《奇正》重点探讨的是如何达成“奇”。虽说简文在此有较多脱落,但所总结的“奇术”仍颇为丰富:“……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是以静为动奇,失(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10〕

在十三篇中,孙子提出了“以治待乱”(《孙子·军争篇》)等治变之论,《奇正》上述重要名词几乎都可以在其中见到,由此不能不怀疑《奇正》作者曾对十三篇有所研究。换言之,《奇正》所论“奇术”,也在无形之中受到孙子的影响,是在十三篇基础上的深入。当然,《奇正》中也加入了新的内容。比如“以异为奇”及“未发者为奇”等。在探讨上述“奇术”之后,作者进一步强调的是有“余奇”:“有余奇者,过胜者也。”“余奇”一词较为费解,李零在《兵以诈立》一书有过解释〔11〕,可资参考。《风后握奇经》有“余奇为握奇”,《鹖冠子·兵政》有“用兵有过胜”,怀疑与此有关。〔12〕总之,这一概念的提出更能证明《奇正》并未止步于《孙子》,而是就“奇术”竭尽所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奇正》全篇487字,“奇术”是其中最重要的主题,其余文字则探讨军刑(形)或战势,都可以作为十三篇的补充。其中对于“奇术”的探讨和总结,更值得重视,不妨视为是对孙子兵学的诠释和发展。李零也认为,《奇正》“正好可以解《孙子》”〔13〕。《奇正》起初被列入《孙膑兵法》,后来又被剔除,〔14〕这无疑反映了整理小组对该篇简文的为难态度。所以,只要做了认真考察之后便可发现,《奇正》不仅与《孙膑兵法》关系难定,与十三篇之间的关系认定也需慎重。

(三)奇正之传承

孙子的“奇正”及求变思想,得到后世兵家的忠实继承,不少著作还就如何达成“以奇胜”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战国时期,聚集在稷下的兵家丰富和发展了孙子的兵学理论,集中体现在《管子》书中。就“奇正”而言,《管子》强调“以奇用兵”的突然性,在选择进攻时机或决战地点时都必须做到“发乎不意”(《管子·兵法》),努力达成进攻时的突然性。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武经七书”之一,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探讨“奇正”,几占全书五分之一。作者借唐太宗和李靖的问答,并大量引用《孙子》有关奇正的论述,对正兵和奇兵的运用法则进行了系统探讨。作者认为,奇正的奥秘在于分合变化之术,而且要注意反向思维:“吾之正,使敌视以为奇;吾之奇,使敌视以为正。”善于用兵的人,一定会努力打破正兵和奇兵之间的界限,最终做到“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这样达成的效果是:“正亦胜,奇亦胜。三军之士,止知其胜,莫知其所以胜。”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作者着力强调的是为将者的变通之术。此外,作者还从词源学角度考察“奇”与“机”的关系,认为二者“义则一”,而且“握机握奇,本无二法,在学者兼通而已”(《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

众所周知,宋儒对孙子有不少批评之声,但孙子“以奇制胜”的理论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比如苏轼就曾这样评价孙子:“古之言兵者,无出于孙子矣。利害之相权,奇正之相生,战守攻围之法,盖以百数,虽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三苏策论·孙武论》)苏轼对孙子的态度非常具有代表性,一面批评孙子,一面却又不惜溢美之词予以称赞,这似乎更能说明孙子求变和“奇正”理论具有无可否定之价值。

明清兵家继续对“奇正”进行研究。何良臣在《阵纪》一书中充分强调了奇正的作用:“奇正生而后变化不竭。惟变化不竭者,乃能致胜于无形。”〔15〕在他看来,奇正是达成变化的动力,战争中只有做到变化莫测,才能夺取战场主动权,获得最后的胜利。他认为,奇正是雌雄对应,找出了“奇”,也便找到了“正”:“故静为躁奇,治为乱奇,饱为饥奇,佚为劳奇。而轻疾悍敢,若灭若没,无不是奇也。”〔16〕以此类推,又可以找出很多“出奇”之法:“以旁击为奇,埋伏为奇,后出为奇;选锋为正,先合为正,老营为正”〔17〕此外,他还认为,知晓奇正相变之术,便可得知敌人虚实之情,然后便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所谓形之者以奇,示敌非吾正也;胜之者以正,击敌非吾奇也。故善用兵者,必使敌人不识我之孰为正,孰为奇。”〔18〕他还以人体为喻,说明奇正问题,非常形象而又生动:“正兵如人之身,奇兵如人之手,伏兵如人之足。有身而后有手足也,三者不可缺其一。三者能俱用,而旗鼓秘之,是为神化。故三分其一为奇伏,然伏出于奇者也,奇又出于正者也。”〔19〕

《草庐经略》对“奇正”也有深入研究,对于包括《孙子》在内的诸多理论有所补充,既总结了奇正的常法,也指出了奇正的变法。作者认为,奇正的真正妙处,就在于实现二者的相互转化,既有“奇正相生”和“奇归于正”〔20〕,也要做到“临阵出奇”和“非奇不战”〔21〕,认为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因敌制胜、变化无穷,将奇正之术运用到极致。作者又辟有《奇兵》专门讨论如何“临阵出奇”:“兵,险谋也。其所击之处,或缓、或速、或分、或合、或怯、或进、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隐、或显、或围、或解,或动九天,或藏九渊,因应投机,变故万端。大都愚弄敌人,伺隙而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22〕在作者看来,这种时机,也即“兵机”,不容错过。

在《登坛必究》中,王鸣鹤强调“奇兵”制胜,却也不废“正兵”。他以身体为喻,说明正兵、奇兵和伏兵的关系:“奇兵如手,伏兵如足,正阵如身,三者合为一体,迭相救援,战则互为进退,循环而无已。”〔23〕王鸣鹤并不偏执于“奇兵”,而是将其作为“伏兵”和“正兵”的有机组成,这也是对孙子“以奇胜”的很好补充。

孙承宗对“奇正”也有关注,并结合车战战术对其内涵进行探讨。在撰写《车营百八叩》“序言”时,孙承宗高度强调“奇正”,认为所有战术设计都绕不开奇正,故车战和舟战同样存在奇正之术:“余欲用车为正,用舟为奇,而车自有奇,舟自有正。”不仅如此,即便是单独使用车战和舟战,仍然各有奇正存在。故研究车营之法,必须深入研究奇正,藉此丰富战术手段。在孙承宗看来,用兵作战存在“奇正之常格”,比如像李靖那样,奇兵、正兵和助兵的固定搭配,就是一种“常格”。学习并掌握这些“常格”,是将帅的职责。如果能够不拘“常格”,甚至懂得“易常为变”,“车外之奇兵仍为车也,又有奇外之奇,使其骇如天降”(《车营叩答合编·车营百八说·其六十四》),那就能够竭尽奇正之妙,达到神乎其神的神妙境界。

茅元仪所撰《武备志》,对古典兵学进行了系统总结,也深入研究了“奇正”。他认为,要做到奇正变化无穷,就必须不守常法,善于权变。他既认同传统的奇正观——“先以正兵合战,而后以奇兵扼要绝之”〔24〕,也积极主张变通之术:“常令,非追逐败北,袭取城邑之时所用。盖此时贵出奇制胜,而常令不可拘矣。”〔25〕并且尤其要注意认真审察敌情,根据战场的情势变化而定。比如,“己有二军而敌止一军,则以一军为正兵,一军为奇兵”〔26〕,这是根据敌我双方的兵力情况采取灵活变化。再如,“兵当分散之时,则以散为正而合为奇;当合聚之时,则以合为正而散为奇”〔27〕,这是根据战场情势变化而灵活变化奇正。甚至,军中旗帜的变化也可以蕴含奇正之变:“军中五方之旗,各从其青黄赤白黑一定之色,此为正兵乎!幡麾之用,曲折冲突,无有定向,此为奇兵乎!且旌旗幡麾,各以分合为变化。”〔28〕

清代汪绂将“势”与“奇正”联系在一起:“势即奇正之势,节如中节之节,正所以用奇正者也。奇正固当妙于无穷,而用奇正者,尤当迅烈以疾,以使人莫测,则发无不中也。‘势节’二字,不出奇正之外。”〔29〕孙子论“势”,给予“奇正”很多篇幅,想必在他眼中,二者之间定有紧密联系。可贵的是,汪绂深入探讨,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认为上述论述都不乏新意。他还指出:“势不外于奇正,势有奇正,犹阴阳之阖辟,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其势然也。”〔30〕在汪绂看来,奇正之势存在变化,而且奇正既无定形,也无定用:“犹阴阳之不为典要。”〔31〕孙子《势篇》的精要,到这里似乎得到了更为完整的阐释。

【注释】

〔1〕 钮先钟:《孙子三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2〕 钱基博:《孙子章句训义》,上海古籍出版2011年版,第175页。

〔3〕 孙子对“常法”和“变法”的论述散见各篇,在《军争篇》《九变篇》又有更为专门讨论。

〔4〕 钱基博:《孙子章句训义》,上海古籍出版2011年版,第175页。

〔5〕 钱基博:《孙子章句训义》,上海古籍出版2011年版,第175页。

〔6〕 高金虎、张佳瑜等:《战略欺骗》,金城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

〔7〕 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4页。

〔8〕 以上均见《十一家注孙子·势篇》。

〔9〕 《孙子·虚实篇》曰:“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10〕 以上引文均见《银雀山汉墓竹简(二)》,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第155页。

〔11〕 李零:《兵以诈立》,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3页。

〔12〕 《银雀山汉墓竹简(二)》,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页。

〔13〕 李零:《兵以诈立》,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8页。

〔14〕 1985年,文物出版社《银雀山汉墓竹简(一)》将下编十五篇删除,再加上《五教法》,目前《孙膑兵法》的篇目为十六篇。

〔15〕 《阵纪》卷二,《奇正》。

〔16〕 《阵纪》卷二,《奇正》。

〔17〕 《阵纪》卷二,《奇正》。

〔18〕 《阵纪》卷二,《奇正》。

〔19〕 《草庐经略》卷五,《正兵》。

〔20〕 《草庐经略》卷五,《奇兵》。

〔21〕 《草庐经略》卷五,《奇兵》。

〔22〕 《登坛必究》卷一八,《奇伏》。

〔23〕 《车营叩答合编·车营百八说·其六十四》。

〔24〕 《武备志》卷九,《兵诀评·尉缭子·兵令上》。

〔25〕 《武备志》卷九,《兵诀评·尉缭子·兵令上》。

〔26〕 《武备志》卷十,《兵诀评·李卫公问对》。

〔27〕 《武备志》卷十,《兵诀评·李卫公问对》。

〔28〕 《武备志》卷十,《兵诀评·李卫公问对》。

〔29〕 《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30〕 《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31〕 《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猜你喜欢
奇兵孙子
游戏《生化奇兵》 改编电影
出奇制胜
电影《藏地奇兵》杀青
孙子列传
孙子壵
孙子列传
孙子列传
“奇兵”破强敌
《麦兜·饭宝奇兵》首映
孙子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