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分析及防范策略研究

2022-11-21 18:54向运琼康芮果
法制博览 2022年8期
关键词:犯罪分子个人信息诈骗

向运琼 康芮果

四川大学保卫处,四川 成都 610000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互联网已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已进入5G新信息技术时代,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已从电话等传统方式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演变。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其中多次提到未成年人、在校学生[1]。校园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已成为危害校园安全、影响校园生活秩序的最大毒瘤。如何有效防范,已成为维护校园稳定,确保师生生命及财产安全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类型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类型社会上已出现数十种,根据目前高校出现的学生被骗案件,文章列举了常见学生易受骗的几种类型:

(一)奖金借贷类。国家每年都会发放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犯罪分子在这段时间,利用先前获取的大学生个人资料,冒充国家工作人员,以申领补助金、救助金、奖学金等理由要求大学生提供银行卡号,然后再以资金到账查询为由,指令学生在自动取款机上进入英文界面操作,将钱转走。例如2016年徐某玉案震惊全国。另外,网络上有一些虚假办理信用卡链接、高利贷款APP、分期等新颖别致的陷阱,一部分学生攀比心强,虚荣心作祟,用借贷等方式陷入高利贷陷阱。

(二)网络交友类。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已熟悉网络世界。进入大学,有些高校学生好用网络非接触式的方式去结交新朋友,而这一机会被犯罪分子利用。诈骗分子以网络建立与受害人的联系后,便持续不断地编造不同的借口,例如投资、家里有急事类,向被骗者索要钱财,当金额达到一定量时,就消失无法联系,也就是俗称的“杀猪盘”(放长线把目标学生当作“猪”来“养”的网络流行语,具有养得久、骗得狠的特点)[2]。

(三)网络兼职、求职类。诈骗分子通过放出高薪作为诱饵,在网络及各类人员联系群中发布多种兼职、求职类信息,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急于赚钱心理,以收取介绍费、保证金、入职费等形式骗取大学生钱财。例如出现的刷单类诈骗,通过QQ兼职群或短信等方式发布虚假信息,诱使一些学生参与到刷单中。最初,刷单金额低,诈骗分子会及时返还报酬赢得其信任,随着金额的增大,他们不再返还报酬,直接消失。

(四)冒充公检法类。犯罪分子利用人民群众对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以及信任度,编造涉嫌犯罪等理由,骗受骗人卷入案件,以实施诈骗,学生意识薄弱,易上当受骗,第一步实施后,再将电话转至所谓的相关部门,告知受骗人银行账户涉嫌洗黑钱或本人信息被盗,必须将钱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通过此种方式来骗取钱财。

(五)网络购物类。目前,网上购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购物方式的主流,具有时间自由,价格低、便捷等特点,也受到大学生们的喜欢,但也成为诈骗分子的诈骗方式之一。一些诈骗分子利用学生的心理,冒充微商,在网站发布虚假信息,通过低价诱导学生上当,随后通过缴纳货款、交易税等方式让受害人汇款,收到款项后或在受害人发现被骗后,马上将其拉入黑名单。

(六)网络游戏类。很多大学生喜欢通过网络游戏来消遣娱乐,缓解学习压力,网络游戏平台也不例外地被诈骗分子所利用。他们通过以游戏运营商、玩家、异性角色等假冒身份,抓住学生玩游戏心理,通过代练,低价出售高级游戏账号、装备、游戏币号等不同理由,迷惑学生玩家出钱购买,而犯罪分子在收到转款后会立即消失。

二、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

(一)方式更加专业化。不同于普通的诈骗犯罪,电信网络诈骗大多是团伙作案,经过专业训练,内部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成员分工明确,团伙上面有指挥人员,下面有拨打电话组、群发短信组、钱财收纳组、有网络平台的还有技术维护组等。不同分工的人员专门负责此环节的事务,但又互相不认识,呈现出既是整体又是独立个体的特点。在电信网络诈骗中,由指挥人员统一协调,利用网名对成员进行工作分工,为减少风险采用单线联系方式。这种电信诈骗的运作模式具有专业性强和高效率的特点,特别是对社会阅历少的大学生,很容易陷入其陷阱中。在这种精心布置、专业化的操作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给自己谋取了巨大利益,给社会造成了高额损失。

(二)类型更加多样化。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经过长期的“摸爬滚打”,不断更新诈骗手段,将其与时代背景、社会生活相结合,翻新诈骗手段,披着多种“外皮”危害公众。根据诈骗信息的分类大概有线上购物、虚构中奖、奖金借贷、网络兼职求职、冒充公职人员等,上文中已列举。除上文中列举的常见类型外,还有冒充部队采购人员、冒充熟人、冒充“黑社会”、虚构绑架事件、虚构消费退税、子女出事、网银密码升级、扫二维码、补办手机卡等诈骗形式。

(三)迷惑性强,针对性明确。目前电子产品,例如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已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学生对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不足,人生及社会阅历相对来说较浅,往往在具有极强的迷惑性诈骗套路下(常常利用生活所需作掩护抓住对方心理),被对方诈骗造成自身损失,也成为被骗最高的群体。经统计,在高校校园里,绝大部分学生都收到过电信诈骗信息,尽管学校多形式地开展防诈骗宣传教育,一再强调要警惕电信诈骗,但因为此类犯罪方式的迷惑性较强,一部分学生缺乏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是极易上当受骗。

(四)手段日趋信息化、智能化。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利用发展趋势,对犯罪类型、犯罪工具进行不断升级更新。诈骗分子熟练掌握了多种现代化通信方式、支付类型,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熟知信息技术的漏洞。从电脑和手机群发短信、自动语音呼叫系统、网络拨号等方式,到如今犯罪分子利用任意显号改号软件、病毒等“黑客”手段窃取用户信息等方式,犯罪工具也在随着时代进步在更新升级。

三、高校频发电信诈骗的原因分析

(一)理论学习不够。一方面目前由于防诈、反诈知识的学习未纳入学生日常教育,也不存在考核问题,防诈骗方面知识也是在单一的宣传方式、新闻中获取,全面系统的学习相对学科类课程来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多方式相对完善的宣传体系较少,目前大部分高校以宣传视频、宣传板、官微官网上挂宣传知识等方式开展,但通过调研,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其宣传途径,加之学习压力,主动去看、去了解的少之又少。从已发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一些学生在犯罪分子说出自己的个人信息时,防范意识薄弱,并不怀疑对方怎样获取自己的信息,从哪里获取。维护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是个人生活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系统学习电信诈骗理论知识刻不容缓。

(二)防范意识不强。从高中生转变为高校学生,大多数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自我防范、保护意识弱,处处不设防,给诈骗分子实施诈骗提供了便利。高校学生,特别是刚入校新生,缺少社会经验、比较单纯,缺乏辨别力,容易轻信他人。目前,在日常消费方式上使用网络快捷支付方式,对“高薪招聘”等虚假信息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只看表面,而且被诈骗后也不知道紧急处理措施,完全处于懵懂的状态。特别是目前,在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刷单诈骗案件发案数居于首位,特别是大学生等年轻人群体成为此类案件的高危群体。因此“工作”相对轻松,成本低,不受地域限制,足不出户便能获得高额回报,因而吸引了大批大学生从事此项“工作”来“勤工俭学”。但是刷单本身就是一种欺骗手段,国家《反不正当竞争法》已明确规定,刷单行为是违法行为。

(三)个人信息保管不当。在信息时代阔步发展的今天,高新技术进入大众的生活中,并被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所接受,大量运用,甚至已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的,信息化带来便利、高效的同时,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已凸显。个人信息无意泄露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电信网络诈骗,例如:点击不明链接;安装、注册不明APP,个人信息相关票据随意丢弃;连接不明WIFI。个人信息的泄露为诈骗分子实施精准诈骗,受害人心理防线的被攻破提供了有利条件[3]。另外,一些学生虽有防范意识,但意志不够坚定,守不住“底线”。加之目前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等黑色产业链没有得到彻底根治,犯罪分子能够通过非法途径获取个人信息,为精准诈骗提供了土壤[4]。

四、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对策

(一)丰富阅历 从自身做起 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电信网络诈骗与个人信息的泄露也密切相关。有句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筑牢自身防线,才能从根本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学生们学习能力强但缺少经验,要主动融入社会,增加阅历,提高警惕,筑牢防范墙,不轻易向陌生人提供个人信息,例如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手机号等信息。如遇可疑情况要及时报警,同时保存好相关记录。

(二)教育先行 完善高校教育体系。教育是高校的首要职责,高校要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让防骗教育形成常态化模式,使得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等知识入耳入脑入心。一是要开设防电信诈骗专门课程,不仅限于理论知识,应包括实践课程。加大教育力度,增加实践测试,进行电信诈骗模拟,考察其处理方法,纳入奖学金等测评范围,激励学生自觉学习防骗知识。二是建立警校联动机制,让民警以真实的案例现身说法。高校与所在地公安合作,建立警校联动,邀请民警以案现身说法到高校开展专题课,同时将在校园已出现的诈骗典型案件归纳总结,通过多种方式,例如各网络平台、班级联系群等进行警示教育,让学生树立“陷阱在身边,时时应留心,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的防范意识。

(三)构建交流平台 定期交流。现在普遍使用智能手机,可利用信息化条件,在平时班级等常用群的基础上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平台涵盖学院、学生管理部门、保卫、辅导员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让平台覆盖全体师生,在平台上宣传常见的网络电信诈骗典型案例,发布防骗小常识,提高学生特别是才入学新生的防骗意识、辨识能力。

建立内外交流机制,定期交流。对内结合高校自身资源,将辅导员队伍、法学相关教师、保卫干部等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队伍的成员,定期交流,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当然防网络电信诈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对外与公安等部门建立定期沟通机制,请公安民警对大学生防骗宣传教育开展专业指导,共同探究大学生受骗的规律及新型电信诈骗的预防等。

(四)调动社会力量 加大防范能力,增加打击力度。第一,通过技术手段,在三大运营商处通过技术手段从源头切断电信网络诈骗渠道。第二,各金融网点、银行等部门要加大防骗宣传力度,如在柜台、ATM机等醒目位置张贴提示标语,在网络操作界面自动弹窗提醒等,提醒办理业务者发现有金额异常情况时,要及时报警。第三,要想加强对大学生信息隐私的保护,国家应完善并加强公民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泄露买卖个人隐私信息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5],降低再犯的可能性。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社会的希望,高校学生社会阅历浅,法律意识不强,辨别判断能力低,也是容易被电信诈骗的高危人群。网络电信诈骗使当前高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方面面临着严峻问题,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防范以及共同配合治理。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公检法、高校等单位要以校园平安建设为主体,构建防诈骗堡垒,共同建设针对高校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体系,共同建设文明有序和谐平安校园。

猜你喜欢
犯罪分子个人信息诈骗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与谁接头?
关于流窜犯罪案件的分析及侦查措施的运用
论DNA技术在森林刑事案件中的应用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个人信息保护等6项通信行业标准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