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实
上海公安学院,上海 200137
S市C区地处S市中心区域,交通便利,日均人流量大,大型综合商业体众多,800余家店铺集餐饮、购物、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商圈周围有多条地铁轨道和公交线路交汇于此,商圈内各个商业综合体地下和地上的进出口总计有36个,且都相互连通,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日均客流量可达51万人次。大型综合购物商圈及其辐射带刺激了其周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提升,带动地区消费和经济发展,但是与此相伴的,大型商圈内的治安类案件的数量也明显增长,影响了消费者和商圈周边居民群众的安全感。L商圈位于C区核心位置,是集大型商业、会展、甲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商业广场,业态丰富,吃喝玩乐“一条龙”,内有商家858家,四周交通便捷,日均客流量达80万人次,为特大型商业广场。人流高度密集,地位高度重要,被S市列为重点反恐单位,责任大、管理难、警力少三者间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属地公安机关需立足辖区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大型生活购物商圈群防群治管理新模式。
国内多数大型商圈拥有数个综合体,有的还拥有大型地下商城,日均人流量10万人次以上。属地公安机关采取“1+6+1”立体化商圈警务管理新模式,通过技防、人防、处突机制等综合治安防范措施,打造平安的城市商业中心。
1个中心即联防联动中心。属地公安机关在商圈警务室的基础上搭建商圈联防联动指挥中心,通过47个监控探头、21个无线微波监控探头,同时整合利用256个社会监控探头,建成集视频监控、指挥调度、信息采集为一体的综合实战应用平台,最大限度实现商圈技防全覆盖。
6支队伍即由辖区派出所民警、警务室民警带领辅警、巡特警反恐大队民警、巡防队员、商圈保安、平安志愿者等6支队伍组成的巡防力量。巡防队员均配备了巡逻车和电动车,在辖区穿街走巷比较方便,电动车巡逻区域比步行要大。每天巡逻队伍都会接到一些报警求助和治安刑事案件的配合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联防联动打击违法犯罪是6支队伍发挥作用的缩影。在联防联动工作中,服务群众、帮助群众也是6支队伍重要职能之一。
1个机制即处突预案。大型商圈是众多商业中心的综合体,人流大、范围广、治安复杂,极易成为不法分子攻击的目标。属地公安机关推进联防联动建设,提升大型商圈的联防联动工作水平,为打防违法犯罪奠定基础。[1]
国内大型商圈均建在所属市县最繁华的地块,密集的商务楼、超大的人口流动性、复杂的辖区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属地公安机关以商圈警务室为基础,“智慧公安”建设为引领,升级改造现代警务流程,探索运行“互联网+CBD商圈”警务模式。[2]
搭建平台,延伸智能感知触角。建立商圈警务室智防、智控“两中心合一”的功能布局,通过在商务楼中建立基础信息社会化采集平台,借助物业力量,有效掌握楼宇内企业、店铺基本信息,及时发现违法犯罪线索,全面消除不安定因素,对其中的重点企业进行定期滚动检查,确保辖区经济秩序稳定。
升级群防群治管理。以织密商圈智慧防控网格、提升大数据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能力水平为目标,整合保安员、物管员、车管员和网格员的力量,组建保安员应急队伍、物管员信息队伍、车管员守望队伍和网格员巡防队伍,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应急处置、基础信息社会化采集、纠纷调处、违法证据固定、治安巡逻等工作。
落实长效保障措施。好的工作机制,也需要制度来保障。属地公安机关建立定时、定量、定平台的情报信息报送机制,由商圈警长对信息质量进行把关,并及时开展研判分析、及时落实核查,同时建立常态培训机制。由商圈警长和巡特警、反恐、消防等专业组织常态化开展培训,确保队伍保持高度安全意识,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此外,建立奖惩考核机制。对信息报送、事件处置、巡防实效等工作开展每月评估,同时明确责任倒查机制,并组织签订共建共管责任书,推动相应措施的落实并在地区考核中予以体现,有力压实社区、物业公司、商场企业、门店店主的主体责任。
属地公安机关主动介入,组织商圈群防群治。大型商圈因其商户聚集、引流能力强的特点,在各地均属于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一旦在此发生突发治安案事件,将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故“安全、稳定”是大型商圈警务工作的第一目标。首先,大型商圈应制定突发应急预案。属地公安机关应指导该应急预案的制定,并结合商圈实地情况和日常人流数据变化定期对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加强对突发应急预案日常管理活动执行的监督。其次,属地公安机关和应急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大型商圈的安保工作人员组织应急处突技能的培训,强化其火灾预警、组织逃生、安防保卫、应急处突的能力。最后,属地公安机关协同商圈安保部组织大型商圈内相邻的五家商铺组成应急互助小组,如发生突发治安案事件,应急互助小组内的五家商户相互守望相助,显著提升大型商圈群防群治的效果。[3]
S市C区的大型综合购物商圈竣工于2005年底,由于该商圈规划建造已逾15年之久,商圈内部分早期开业的商场存在消防安全设施设备老化缺失、视频监控设备型号老旧损坏且无法全覆盖、商场及工作人员治安防范意识不强等问题。基于这些客观情况和问题,属地公安机关需要联合商圈物业对商圈内的视频监控设施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测与排查,掌握其实际的监控覆盖区域和图像清晰质量,同时对商圈内商户经营者进行指导,并提醒其尽快对门店内的视频监控盲区进行修补覆盖。另外需要积极与属地街镇人民政府及商圈物业进行沟通,争取各方的参与和支持,加快商圈视频监控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进一步强化商圈视频监控网络的效能。通过主动把握大型购物中心的特殊管理需求,有效整合公安资源优势,科学应用智能人脸识别系统,探索人机结合“三段式”(前段采集—后台对比—终端核查)的执法新模式,从而进一步优化警务流程,提升警务效能。[4]
同时属地公安机关需紧扣商场治安形势特点,定期对商场内“110警情”开展分析研判,汇总商场易发案、高发案的区域和时段,同时排摸商场内现有的监控设施,确保出入口、逃生通道等重点部位监控视频全覆盖,梳理出监控盲点和盲区,明确人脸识别设备安装的最佳位置,确保系统在实战应用中发挥最大效用。在L商圈一楼正门口、二楼轨道交通连接通道两处布建智能人脸识别设备,可初步实现对客流密集点、重点安保部位、城市轨道交通要道等区域的人员信息泛感知。[5]
属地公安机关可在原有安排警力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日和节假日的人流情况叠加辅警力量,充实现场处置专门力量,于每日13时至21时商场内人员最密集的时段上岗,做好应急反应的充分准备。同时还可组建“指挥研判组”“现场处置组”“围堵预备组”三支队伍。“指挥研判组”一旦发现系统中可疑人员报警后,立即指令“现场处置组”第一时间就近开展落地核查和现场抓捕工作;整合周边商铺的安保力量,成立“围堵预备组”,实时接收预警指令,辅助“现场处置组”开展相关工作。三组各司其职,联勤联动,以预警地点为中心轴快速形成包围圈,合力开展合围堵控工作。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由民警与辅警便衣、商场保安等共建商场治安工作微信群。充实壮大群防群治力量。人脸识别系统一旦报警,负责监控系统的工作人员将对象照片发到工作微信群中。群内成员如果发现对象踪迹,及时通报嫌疑人所在位置,协助民警尽快查找并拦截对象。[6]
针对人脸识别系统在“获取人像—后台比对—发送预警”之间存在45秒时间差的问题,安排警力重点在离设备“45秒步行距离”的圆形圈内开展巡逻,民警一旦收到预警,迅速赶往设备上下楼层的自动扶梯处开展拦截,形成控制包围圈。[6]在开展嫌疑人查找工作时,不仅要关注其面部五官特征,更要重点比对其衣物、眼镜等随身物品特征。
根据一段时间的商圈嫌疑人抓捕战术施行情况,要建立对智能人脸识别情况的每月通报制度,在每日晨会上及时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定期举行培训讲评会,及时总结、详细解读人脸识别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抓捕小技巧,提高一线民警、辅警对人脸识别技术的认识及应用能力。[7]
属地公安机关应积极争取属地街镇人民政府共建大型商圈联防,由街镇人民政府牵头,每月召集综治办、公安、规划办、城管部门、市场监管所、大联动分中心、相关附属公司企业及商圈负责人召开商圈治安联防联席会议,互通商圈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协商讨论解决方案,构建起“职责明晰、分工负责、数据共享、共建共治”的协同治理模式。同时属地公安机关在充分调研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向商圈提供安防力量岗位部署建议,通过推广集指挥调度、即时通信、轨迹定位等功能于一体的指挥平台和移动应用,将物业负责人、商圈保安员组织起来,在警情发现、分流、处置过程中充分发挥这支力量“靠前、就近、人多”的主体职责和优势,有效压降警情。[8]
属地公安机关应当跨前一步,密切警商合作,争取商圈对公安工作的大力支持,充分调动商圈宣传设计资源,结合地区特色制作个性化安全防范宣传海报广泛张贴于商圈内;拍摄公安机关治安防控宣传片在商圈大屏、自动贩卖机小屏等公共宣传媒介滚动播放,设计治安防范宣传小贴士发放商圈内各商户,在提升商户业主及工作人员自我防范能力的同时,要求餐饮商户将治安防范宣传小贴士搭载在外卖上,协助警方宣传入户。
这些宣传举措不仅可以在商圈范围内形成浓厚的治安防控氛围,震慑违法犯罪,更可以将治安宣传效果辐射到全地区,提升属地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的能力水平,增强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参与风险防控的自觉性。
革新警务流程。在全国大力建设“智慧政务”“智慧公安”背景下,依托人脸识别尖端科技,打破原来的“案件—视频监控—落脚点—身份”传统侦查模式,探索“案件—截获人脸图像—身份”新型侦查模式,缩短侦查员视频监控追踪的时间,降低办案成本,提高破案的成功率。同时,在未有预警信息时,“现场处置组”在设备周边的高发案、易发案商铺开展巡逻,既解决了警力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查获现行的能力。
优化处置方式。秉承“过程管理、全程跟进”的理念,针对系统自动比对误报的问题,主动聚焦预警人员的等级和类别,建立预警信息二次人工甄别、分类处置的机制,进一步提高信息比对的准确性;针对预警信息传递延迟的问题,建立人脸识别系统快速处置工作微信群,预警信息经派出所指挥室甄别筛选后,立即在微信工作群内发布,“现场处置组”“围堵预备组”落地查证后上传核对信息,避免因信息延迟而贻误战机。
拓展反恐路径。S市中心区域的超大型商场,四周交通便捷,巨大的客流量带来了巨大的反恐防暴压力。通过智能人脸识别,重点强化对特定目标人群脸部特征的识别预警,不断扩大人脸布控分级、分层预警预防的工作实效,进一步拓展可能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特定对象布控范围,从而有效降低反恐安保的难度和警力投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