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杰 高 健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网络生活作为现实生活的延伸,已经融入大学生群体中,并对其现实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四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1]。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是其进行网络生活所必须树立的法治思想观念,是其自我意识引导下可做、不可做的网络行为底线。积极的网络法治意识能够有效预防大学生犯罪,保护其合法权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生活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是有序开展网络活动的基础,也是维系健康网络环境的有效方法。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的重要含义,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内涵,充分利用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自主性、潜隐性、差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以提升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发展。
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主要指以大学生为主体对象,基于网络环境下展现的对法的主观思维方式,是大学生对法的基本概念、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等心理因素应用于网络的有机统一体。“法治意识既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学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素质”[2]。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他们既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具有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意识责任;另一方面,良好的法治意识能够规范主体行为,有助于其识别网络陷阱,明确网络活动的法律底线,做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网络思想言行,从而营造稳定健康的网络空间。
1.自主性。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由大学生主体自觉形成,是其在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中自主约束个体行为的意识能力。传统的法治意识培养着眼于对大学生的理论灌输,与实际结合较少,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网络法治意识脱离教材文本,侧重于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其自主能动性,将法治意识投入网络社会实践过程,在法治意识教育形态方面实现革新和突破。
2.潜隐性。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渗透于大学生网络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网络行为。网络平台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行为空间,网络交友、购物、学习和娱乐等一系列网络活动,都需要用法治意识加以规范。潜在的网络法治意识能够使大学生客观地看待国际国家事务和网络突发事件,追求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增加主体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保障正确的网络行为。
3.差异性。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总体水平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和法律建设程度影响,但个体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大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观念、所处的现实生活环境和个人对法律的信仰程度不同,其网络法治意识水平因人而异。如果个别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淡薄,网络行为触及法律界限,势必会对同辈群体的思想行为造成消极影响,也会导致网络环境恶化。
4.动态性。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动态过程。从网络角度来说,“校园贷”“银行诈骗”“微信转账”等网络犯罪活动层出不穷,犯罪手法更加隐蔽难以辨认,要求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与时俱进。从大学生角度来说,明确肩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历史重任,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根据法律条例的变化和社会道德的进步,大学生要更新发展自己的网络法治意识。
网络的独特性和隐匿性增加了辨别合法网络活动的难度,也对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提出挑战。目前主要存在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淡薄、高校网络法治教育缺失和虚拟网络环境复杂多变等问题,针对发展的困境具体分析,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提供方向。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犯罪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有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传播色情图片和视频、恶意诽谤他人、为提高关注度发布虚假信息;有的大学生进行“网络刷单”“虚假购买”欺骗消费者;有的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盗取他人信息,公开买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不论大学生是案件的受害者还是施害者,其网络行为失范都表明了网络法治观念淡薄。
大学生对法治信仰不足,造成其网络法治观念淡薄。大学生群体虽然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但其思想意识尤其是法治思想意识还并不十分成熟。一方面,网络数字化平台隐匿了信息发布者的现实身份,使得部分大学生忽视了法治的强制性和威严性。大学生在网络上极易分化本我,现实生活中品行兼优的学生可能通过网络发泄压力和不满,做出极端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认知程度不深,尚未形成完整的法治思维。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言行在庞大的数据库中微不足道,不能够产生实质性的社会危害,对违法行为抱有侥幸心理。然而,任何网络行为都不能触及法律底线,未能用法治意识约束行为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但目前高校存在网络法治教育缺失的问题。网络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的网络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紧密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是指导大学生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基于网络视角的专业课程设置。而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是围绕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展开,疏忽了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心理建设。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高校的网络法治教育缺失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法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高校网络法治教育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应用能力差,未能适应网络发展对其提出的新要求,面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只停留在线下教学,缺少网络线上交流互动,忽视了网络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思想政治辅导员是网络上与大学生互动较多的教师群体,但其工作通常仅限于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尤其是网络法治意识的培养存在空缺。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充分反映了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缺失。高校网络法治教育应是集所有教师的力量,让大学生了解法治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树立网络法治意识,在网络活动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网络平台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表达意愿和社会参与意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非理性言论破坏健康的网络环境。政府官员贪污腐败问题、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一些社会突发的群体性事件,都会引起网民的激烈讨论。部分网友会将生活中的压抑和焦虑通过网络平台发泄出来,制造网络谣言,形成消极的网络舆论环境,引起社会恐慌。大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网络法治意识,不能辨别是非善恶,就会出现信谣、传谣等网络非法行为。不良的网络舆论环境也会造成大学生思想困惑,从而加大其参与网络语言暴力的可能性。
网络环境下文化和价值观冲突,对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产生挑战。主流文化教育大学生要“遵纪守法、诚信友善”,但庞杂的网络信息、不真实的网络身份和虚拟的网络关系,滋生了“个人主义、及时行乐”等不负责任的消极思想。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趁机入侵,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戴口罩”有利于阻断病毒传播,保护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但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却以所谓“自由”鼓动不佩戴口罩,企图造成社会矛盾。两者都对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和行为造成不利影响。
随着网络安全意识和法治教育建设的需要,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尤为迫切。通过培养大学生网络法律自律意识、加强高校网络法治教育实质性和构建和谐健康的绿色网络环境,就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使其有序参与网络活动。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需要实现‘知行合一’”[3]。大学生网络法治自律意识主要指大学生掌握网络法治基本内容,并且在主观上理解和认同,内化为思想意识,在网络生活中产生自律行为。大学生网络法治自律意识的培养要经过两个方面:一是要使大学生的网络法治知识与情感产生正向协同效应,获得积极的认知结果,二是大学生将法治自律意识上升为意志,产生稳定持久的影响作用。自律意识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在网络中将“知”转化为“行”的社会实践过程。
培养大学生网络法治自律意识,首先,要使大学生明确权责,掌握基本网络法治知识,明晰自身言行的权力范围和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了解常见的违法犯罪活动方式。其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法治活动,例如下载国家反诈中心软件、登录中国政府网等官方网站学习法治知识,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律意识。最后,大学生要定期自我反省,针对近期的网络活动中是否存在诚信道德缺失、思想信念动摇、利益诱惑活动参与倾向等问题加以反思,及时纠正思想偏差,强化大学生网络法治自律意识的内化。
高校应承担起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的教育责任。在教育教学方面,应将网络法治意识教育划分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设置专业网络法治教育课程,并根据法治知识和网络中发生的法治相关事件,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重点培养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提高其网络法治教育能力和网络使用能力。加强与大学生的线上沟通,帮助其及时解决思想困惑,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良好网络法治意识的形成。
高校应改进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管理模式。加强高校网络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应该使大学生投入到网络阵地接受实践检验。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开设的公众号,开展讲小故事、宣传网络法律知识等法治建设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校拓展网络法治课程教育方式,指导学生自主拍摄网络法治小视频、排练法治课本剧等,将其法治意识融入具体实践,提高学习网络法治意识的积极性。高校要重视网络法治教育,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增加实效性,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4]媒体部门要加强网络责任监管。媒体部门应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大学生提供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媒体提供的信息,应做到客观公正、真实有效,自觉履行网络法治建设义务;媒体平台的言论,应兼顾社会影响,筛除不良网络舆论和网络谣言;媒体发布的资源,应提高审核力度,确保资源合法性。媒体部门加强责任监管有利于净化网络空间,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
政府部门要重视网络平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党委部门、政府机构和教育部门入驻网络,开通微博、微信、抖音官方公众号,维护官网和APP建设,全方位影响大学生的法治思想意识。政府部门在网络阵地中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国家安全法和基本法律常识,坚决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思潮。政府部门在网络上形成法治场化效应,有利于推动网络法治环境建设,增强网络法治对于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
提升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在当今的法治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规范自己的言行,识别他人的非法陷阱,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概率。同时优化大学生的网络交流空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